分享

汉唐之风 中华古礼仪分步详细图解

 昵称30198937 2016-01-16


2009年08月17日08:37      中原网            

  一 稽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双膝跪下

  第3步:头伏地一段时间,仍举手齐眉

  第4步:直起上身,仍举手齐眉

  第5步:双膝起,仍举手齐眉

  第6步:手放下

  二 叩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单膝跪下

  第3步:头触地。手放于两旁

  第4步:直起上身,手复齐眉

  第5步:单膝起,仍举手齐眉

  第6步:手放下

  拜(若要重复叩首的话,仍跪着但直起上身,手复齐眉,是为兴。再头触地,手放于两旁,是为拜。这样来回重复,就看几拜了)

  三 顿首

  第1步:双膝跪下

  第2步:手交叠放于地,低头

  第3步:顿首

  第4步:双膝起

  四 空手

  第1步:双膝跪下

  第2步:手交叠放于地,头碰手(但不要碰上)

  第3步:双膝起

  五 作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庄重缓慢的鞠躬45度同时两臂自眉下移至胸部

  还有微微的作揖

  第1步:举手齐胸

  第2步:微微鞠躬

  六 颔首(答礼,用于受礼者对施礼者的答谢)

  平时起立而不是坐着的时候,叉手于腹部,微微的鞠躬颔首

  七 拱手

  只举手齐胸一下,上身不动

  八 万福

  第1步:举手齐胸,但在左胸侧

  第2步:右脚后支

  第3步:庄重缓慢的屈膝并低头

  后来的万福,就像现在常看到的一样

  第1步:双手轻轻搭于左胯处

  第2步:右脚后支

  第3步:微微屈膝并低头,口道"某某万福" 

  一、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应用:5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6用于雅坐时。1到4,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当注意问候时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四、迎宾:

  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

  五、宴请:

  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

    分步骤文字与图片说明:

  一、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立容
立容
立容侧面

立容侧面

  二、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正面:


坐容
坐容
坐容
坐容

  后面:

坐容
坐容

  手:

坐容手的姿势
坐容手的姿势

  三、胡坐:

胡坐
胡坐

四、迎宾:


迎宾
迎宾
迎宾
迎宾
迎宾
迎宾

  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

  五、宴请:

宴请
宴请

  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

宴请
宴请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

宴请
宴请

  现在的简化行礼,都是男左手压右手。女右手压左手

六、揖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举手加额-正:


举手加额
举手加额

  举手加额-侧:

举手加额
举手加额

  举手加额-手:

手部
手部

  鞠躬九十度-正:

鞠躬
鞠躬

鞠躬九十度-侧:


侧面
侧面

  鞠躬四十五度:

鞠躬45度
鞠躬45度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正规揖礼
正规揖礼
正规揖礼
正规揖礼
正规揖礼
正规揖礼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鞠躬


正规拜礼
正规拜礼
正规拜礼
正规拜礼

 拜

拜礼
拜礼
拜礼
拜礼
拜礼
拜礼


兴
兴
兴
兴
兴

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一般拜礼
一般拜礼
一般拜礼
一般拜礼
一般拜礼
一般拜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