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朝,不足一两的银元可以换到一两三钱的白银,使清政府蒙受很大损失。道光十三年(1833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开始自行铸造银元。光绪十年(1884年),吉林将军经清政府同意也自行铸造银元解决军饷问题。光绪十四年(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经清政府批准建厂试铸“光绪元宝”。这些银元的试铸活动,堪称是有识之士拯救清政府金融经济的可贵尝试。
吉林是我国北方地区最早建立现代工业的地区之一,我国用机器自行设计制作最早的一批银元就诞生在这里。光绪初年,由于吉林地区不产银、铜,市场所需银两、制钱(指古钱,方孔钱)全由关内供给。货币需求无法满足,因而造成私贴丛生,抹兑泛滥,官饷也无法支付,不仅阻碍经济发展,也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压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吉林将军希元拟将官府所收各款项,令商民以银折价支付,但银子的成色、重量问题常常引起争论和纠纷。为此他向朝廷奏称“吉林省制钱缺乏,市面亦显萧条,再三商量,只有依照制钱式样,铸造银钱,解决现钱的短缺”。 于是从军饷中提银5000两,交吉林机器局制造足色银元。奏准后,在光绪十年(1884年),即令吉林机器局铸造了厂平一两银元,重36克,另铸有七钱、半两、三钱和一钱共5种面值的银元,图案精美,含银量达到98%。这批银元开创了我国机制银元的先河,在中国货币制造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为维钱法,吉林将军延茂开始试铸银元。3年试铸期满,成效显著,实现了便民裕商、抵制外来银元的目的。省档案馆保存的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吉林将军延茂因吉林试铸银元成效卓著,恳请朝廷恩准破格奖励的奏书,记录了这段历史。在这期间,延茂还与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通信,探讨制钱成法等事务,成为银元铸造史上的一段佳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吉林机器局改为制造银元局,专铸银元。可以说,清朝吉林银元在中国货币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遗憾的是清朝吉林银元铸造数量极少,后世难得一见。
鉴别真假银元之听音辨伪
用拇指和食指两指甲尖对卡银元中心,或用中指托住银元中部,用另一枚银元撞击,声音清韵柔和的是真银元。声音尖高的是钢铁做胚假币,声音嘶哑的是铜锡合金做胚假币,声音沉闷的是“银包铜夹馅”假币,无声的是金属粉末水泥合成胚假币。
过去传统的鉴定银元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两指甲尖掐住银元中心,用力猛吹,能听到轻微韵音的是真银元,无韵音的是假银元。这种方法一是要听力好,二是切忌手指与银元接触面过大,三是要猛吹快听。听音辨伪是识别银元的基础。
鉴别真假银元之锈色辨伪
银元停止流通后,存放不当会生锈。传世银元锈层很薄,呈墨绿色。出土银元一般锈层较厚,局部锈层凸起。两枚银元锈在一起,磕开后,表面有分布不匀的白色亮点,迎光而视闪闪发光,俗称“泛银”,泛银现象是无法作伪的。陪葬出土银元多数泛酱红色,局部有绿色锈斑。水坑银元通体泛绿锈。
真银元的锈色是历史的烙印,很难去掉,用碱水沸煮而不退。假银元人工做作的锈呈淡绿色,用指甲就能刮掉,用针扎在上面可直立不倒,用碱水沸煮半小时便锈色全无。假银元的锈用鼻子闻有腥味,用舌头舔有酸味。锈色辨伪是识别银元的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