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炁针疗法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皮肤郎中 2016-01-16


炁针疗法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性物质,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恒定所发生的一系列保护反应。机体的免疫细胞一方面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进行适当应答,使之从体内清除,从而执行免疫防卫功能;另一方面,免疫细胞的不适当应答,如应答过高,会引起过敏性疾病,如应答过低,易致严重的感染,如对自身组织发生应答,则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均对机体有害。机体正常的免疫应答体现在执行防御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三大功能上。经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证实,炁针疗法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炁针的促防卫与调节免疫作用是炁针治疗作用发挥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 炁针疗法对免疫分子与免疫细胞的调节


  1. 炁针疗法对免疫分子的调节


(1)炁针疗法对免疫球蛋白的调节


免疫球蛋白系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大类。前者主要存在于体液中,执行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是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分为可变区和恒定区两大部分。炁针疗法可影响正常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有资料表明,连续针刺健康人上巨虚穴12天后,血清IgG、IgA含量虽然都在正常范围内变动,但针后均较针前有所增加。其中IgG较IgA增高明显,而I枷基本无变化。也有人报道,针刺正常人主要能使IgM显著升高,而IgG、In则无明显改变。但对中老年人或感染性疾病患者而言,不论针刺或艾灸均能使其血清I酊、I酷、I州的含量增高。对过敏性疾病患者而言(如哮喘病人),炁针对其血清k舭、IgG常呈双向调节作用。


(2)炁针疗法对补体系统的调节


补体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补体的存在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实验证实,无论对正常机体或异常机体而言,针刺一方面可使其血清补体含量增多,另一方面可使补体效应普遍提高。临床研究表明,针刺可使放疗、化疗病人的血清补体升高。另外,刺络放血疗法可使家兔溶菌酶含量升高,针刺也可使备解素、调理素、溶菌素和血清杀菌素明显升高。


(3)针灸对细胞因子的调节


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炁针疗法对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较多的首推白细胞介素一2(Ⅲ一2)。经大量实验证实,针刺对机体内IL一2水平有着明显而确定的影响。针刺可明显改善肿瘤患者外周血中低下的IL一2,电针能够提高正常大鼠几一2诱生水平。经证实,针刺能使脾淋巴细胞内IL一2含量升高。炁针还能调节机体内其他细胞因子如几一5、几一4、几一6、IL一12、肿瘤坏死因子等的合成、分泌及其生物学活性。此外,炁针能诱生干扰素(interferon,IFN),且不同手法和穴位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IFN效价。实验还表明,刺激量、刺激方式及其持续时间和间隔期的长短均可影响其促诱生或诱生干扰素(IFN)的效果。


2. 炁针疗法对免疫细胞的调节


(1)炁针疗法对白细胞的影响


炁针对正常人或动物调节后,可提高白细胞数量。多数实验结果表明,炁针疗法对白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以正常家兔为例,电针双侧“足三里”穴。出针后30分钟,末梢血液中白细胞总数较针前往往有一个抑制相,而后逐渐上升,针后3小时达到高峰,以后又逐渐下降,24小时恢复正常。由此可见,炁针刺激后白细胞总数先呈现一个降低相,而后出现增高相,但总的来说以增高为主,其中又以中性粒细胞增多最为明显。艾炷灸能提高内毒素致热家兔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总数。刺络放血疗法可使发热家兔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提高。


(2)炁针疗法对吞噬细胞的调节


吞噬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中性粒细胞两大类,二者均具吞噬功能。巨噬细胞胞内富含溶酶体及线粒体,具有很强的吞噬功能,不仅能杀伤胞内病原体,亦能清除体内凋亡的细胞及异物。中性粒细胞内富含溶酶体、过氧化物酶和各种杀菌物质,对化脓菌有很强的吞噬及清除作用。除吞噬作用外,活化的巨噬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实验证明,炁针疗法对机体内吞噬细胞的数量和吞噬功能有调整作用,这种作用与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当机体吞噬功能低下时,针刺可使其吞噬作用增强;当吞噬作用过于活跃时,针刺可使其吞噬作用指数下降。针刺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大鼠足三里穴,6天后发现可使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显著升高,而血清溶菌酶无明显改变,提示针刺时血清溶菌酶水平并不一定与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同步增长。


(3)炁针疗法对B淋巴细胞的调节


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是免疫系统中抗体生成细胞。炁针对B细胞的调节主要影响B细胞的抗体生成,体现在炁针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此外,B细胞激活时可产生细胞因子,参与各种免疫应答调节,因此炁针对免疫应答的双向调节作用也体现在炁针对B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调节上。


(4)炁针疗法对T淋巴细胞的调节


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来源于骨髓内的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内发育成熟为T细胞。炁针对T细胞亚群影响的可能机理与途径为:炁针对穴位造成适当的刺激,通过相应的传人机制,使机体内源性的阿片肽释放,释放的阿片样肽作用于淋巴细胞膜上的脑啡肽和内啡肽受体,从而激活淋巴细胞——主要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发挥作用。其在增殖和扩大克隆的过程中,合成和分泌IL-2,使外周血液中IIJ一2增多,增多的IIJ一2又可使淋巴细胞分裂和增殖加速,这样的连锁反应使机体外周血液中T细胞总数及亚群增高,从而执行各种免疫应答。


(5)炁针疗法对自然杀伤细胞(简称NK细胞)的调节


NK细胞来源于骨髓淋巴干细胞,可直接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因此在机体免疫监视和早期抗感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此外,NK细胞可分泌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各种细胞因子,产生免疫调节作用。大量实验证明,炁针疗法能提高机体内NK细胞数量,也能提高NK细胞的生物活性。也有资料表明,针刺后:NK细胞数量的增高与NK细胞活性的提高不呈正相关。


(6)炁针疗法对抗原提呈细胞的调节


炁针疗法可调节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这是当前炁针对抗原提呈细胞最确定的影响。当机体吞噬功能低下时,炁针可提高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一方面加强了抗原在机体内清除,即加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另一方面,通过巨噬细胞对抗原提呈,加强了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相反,当机体吞噬功能过分活跃时,炁针一方面可控制炎症的发生,另一方面对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进行负反馈调节。


(7)炁针疗法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


临床观察表明,针刺肾俞穴可使人体红细胞C3b受体(C3bR)升高,说明红细胞免疫粘附活力增强,同时,红细胞免疫复合物降低。甲亢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偏低,针灸可使红细胞免疫功能逐渐上升。取双侧足三里穴可使健康人红细胞C3bR免疫粘附活性显著增强。刺命门穴同样可增强红细胞免疫粘附的能力,增强其携带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动物实验发现,采用平补平泻法分别针刺家兔的涌泉、太溪、复溜穴,可使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增强,其中以复溜穴作用最强。

(二) 炁针疗法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机体内有两种疫应答类型:一种是机体遇到病原体后,首先并迅速起防卫免疫作用的应答,称固有性免疫应答,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固有性免疫应答在感染早期执行防卫功能。另一种免疫应答是由T细胞或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称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应答,即T细胞或B细胞识别抗原,并被抗原充分活化,进而生成效应细胞,对被识别的病原体施加杀伤和清除作用。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于固有性免疫应答之后,在最终清除病原体、促进疾病痊愈和防止再感染中起主导作用。实验证明,炁针疗法不仅对特异性免疫应答起调节作用,而且对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亦有调节作用。


1. 炁针对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调节



炁针疗法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作用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炁针能提高吞噬细胞的数量及功能;

炁针能促进机体内细胞因子的合成分泌及生物学活性;

炁针能提高血清补体含量及效价;

炁针能提高NK细胞数量,特别是能提高NK细胞的活性。


2. 炁针疗法对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调节


(1) 炁针疗法对特异性细胞免疫的调节

炁针对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影响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第一,能调节应答过程中细胞因子的合成、分泌,从而调节细胞免疫应答;第二,能促进T细胞的克隆扩增;第三,能改善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


(2) 炁针疗法对特异性体液免疫的调节


炁针疗法对特异性体液免疫的调节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炁针可促进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第二,炁针可调节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合成;第三,炁针可促进B细胞的活化、增殖及分化。


(三)炁针疗法对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炁针疗法对许多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这与炁针调节免疫的功能是分不开的。研究较多、疗效较为肯定的免疫性疾病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支气管哮喘、衰老等。其选穴多用任督二脉与阳明经穴,特别是足三里、关元、神阙等穴最为常用。

综上所述,炁针疗法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且调节作用呈现双向性。炁针的这种调节作用不仅体现于细胞水平,而且体现于分子水平。炁针不仅可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可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别是细胞免疫。炁针疗法对免疫的调节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实现的。机体的功能状态、穴位的特异性、刺激方法的选择及治疗时间均可影响炁针的防卫免疫效应。


一、 炁针疗法调节内分泌系统功能


内分泌系统是由机体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内信息传递系统,它与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配合,以调节体内的各种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这些内分泌腺主要包括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性腺、松果体和胸腺;内分泌细胞分布比较广泛,心、肾、肺、皮肤、消化道粘膜、下丘脑等都有相应的内分泌细胞。通常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即激素,经血液或组织液传递到靶组织而发挥调节作用,从而使机体处于健康生理状态。


炁针疗法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是指用炁针刺激人体后,引起内分泌系统功能及相应的生物活性物质(激素)在一定时间内引发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的效应。


炁针疗法对机体内分泌系统有着广泛的调节作用,炁针对机体的多种效应,往往与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有关。炁针影响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及激素从产生到发挥作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协调了激素对机体的调节功能。但针刺在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中与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神经系统的某些机制在这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十几年的临床研究表明,炁针对内分泌系统中各内分泌腺的功能有不同的调节作用。研究成果较多地集中于针刺对下丘脑、垂体、胰腺、甲状腺、肾上腺及性腺等方面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性腺疾病等内分泌功能失调或障碍疾病的防治规律和机理研究上。


(一) 炁针疗法对胰腺功能的调节


炁针疗法对糖尿病患者的胰腺功能有调节作用,它通过改善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来增加胰岛素的含量,从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况。炁针治疗可使糖尿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糖下降或基本恢复正常,下降幅值高者可达5.6mmol左右,尿糖随血糖改变而逐渐转为阴性,糖耐量试验明显改善,三多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但是,炁针降低血糖的效应有一定局限性;严重糖尿病患者需配合“自拟·山草安唐”协同治疗;炁针对II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较好,能使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葡萄糖耐糖试验值都大幅度下降,而对I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较差;病程短、病情轻、中度患者炁针疗效良好,重度患者效果稍差;肥胖与中等体型的II型糖尿病患者炁针疗效远较消瘦型者好;疗程较长者治疗效果明显。炁针对降糖药物有协同作用,可减少药物用量,甚至部分患者可停用口服药;配合饮食控制和适当体育运动,可提高疗效。


炁针疗法对胰岛素的影响与胰腺功能有关。胰岛素分泌不足者,针刺后胰岛素上升;胰岛素分泌过高者,针刺后胰岛素下降。针刺三阴交穴后,血糖比针刺前降低10%以上者(被认为胰岛功能良好),血浆胰岛素含量均显著增加,针刺三阴交穴后,血糖无变化或增高者(被认为胰岛功能不全),血浆胰岛素含量无改变或减少,表明炁针调整胰岛素含量与胰岛本身的功能有关。临床观察表明,无论单纯针刺或针药结合治疗均能使糖尿病血液流变学状态明显改善。炁针治疗糖尿病伴发神经病变也有很好的疗效。此外,炁针对糖尿病性周围性动脉病变、心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高血脂等的治疗在临床上也取得较好效果。


炁针对神经和胰岛系统功能的调节,炁针疗法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神经和胰岛功能的调节方面。

1调节迷走神经的功能;

2影响p细胞的分泌功能;

3整体调节的作用。

未完待续!



长按二维码关注新浪微博 针尖上的中医


长按二维码识别微信公众号 针尖上的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