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好吃”的八仙桥

 老庄. 2016-01-16

 

        一条路,放在别人眼里是柏油水泥老房子组成的,到了作家沈嘉禄眼里则是由小馄饨、油墩子、牛肉干、笋脯豆、肉丝豆腐汤和猪头肉构成的。一旦闭眼回到童年记忆里,这些街边食物和食物散发的香气一一涌上来,声色如昨,热气腾腾,叫人眼泪未流先掉口水。

       反正在他眼里,八仙桥、南洋桥、太平桥围成的老上海繁华商业区就是这么“好吃”。他至今记得中午时分,期待母亲一声令下好出门去买油豆腐粉丝汤——钢宗镬子拿在手里,三步并作两步飞奔而去。

        没有桥的八仙桥

        八仙桥,没有桥。正如太平桥和南洋桥也早就没有了实质的桥一样,但它们都保留了原来的历史名称。

        地方志资料显示,上海老城厢以西原来有大块农田,上面纵横着河浜和桥梁。从原卢湾区济南路街道辖区内的部分地名,可以看出原来这里水网密布的景象:北长浜、周泾、打铁浜、晏公庙浜等,名字无不与水结缘。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法租界越界辟建公馆马路(今金陵中路),公共租界又辟建坟山路(今龙门路)。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房地产 商在公馆马路延伸段上建砖木结构的平房。1900年法租界第二次扩张时填浜拆桥,历史上的太平桥地区因此只留下了名字。至清末民国初,太平桥及周边地区建 里弄164条,住宅连缀成片,人丁兴旺,至上个世纪20年代已形成太平桥、南洋桥和八仙桥鼎立的商业闹市。当时太平桥有店130多家,形成著名小吃饮食 街。平济利路(今济南路)形成旧货市场。南洋桥有店铺50多家,为颇具规模的棉布市场。

        华洋杂处的市井气息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租界人口大增,随着南市、闸北等处居民迁入租界避难,八仙桥地区迅速发展。八仙桥周边百业更为兴盛,有绸布庄、饭 馆、旅馆、锡箔店、米店、烟行、烛号、浴室等,但同时也有烟馆、赌台、妓院、舞厅、流氓、恶霸。旧上海帮会头目黄金荣就住在龙门路钧培里。杜月笙、金廷 荪、浦锦荣等亦曾于此居住。地区内国恩寺、法藏讲寺曾为海上名刹,黄金大戏院(后名大众剧场)、恩派亚大戏院(后名嵩山电影院)均为沪上颇有影响的剧场影 院。解放后经过政府整治,八仙桥周边环境得到清理,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协大祥、宝大祥绸布店、慎发祥鸡鸭店、葆大参行、达仁堂药店、汪怡记茶庄等都得 以保留。

        与洋气精致的租界生活和保持传统的南市老城厢不同,八仙桥地处两者之间,具有浓郁的华洋杂处的市井气息。而租界时代的印记,最惠及周边居民口福的,是南洋桥附近有一家法租界公董局宰牲场。

        资料显示:清代前期,上海无专业宰作,活畜由鲜肉商自宰自理。清末民初,逐渐有私营宰作代宰猪牛羊。当时私营宰牲场(作)散设各地,宰场猪粪狼藉, 臭气四溢,叫声嘈杂,有碍公共卫生和居民安宁,卫生管理、肉品检验诸多不便。光绪十四年(1888年),法租界在南洋桥附近建造了一所简易宰猪场。民国初 期,华界市政管理当局通令各宰作集中开设,集中宰杀。但宰作资金微薄,无力迁建。为此,肉商同业先后申请集资建设公共宰作(简称公作),方便就近集中宰 杀。民国17年,法租界当局在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改建的南洋桥宰猪场的基础上,扩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宰牲场,俗称南洋桥杀牛公司(今西藏南路 300号)。

        或许是这家屠宰场的出现,潜移默化改变了原本不爱吃牛肉的上海人。屠宰场门口有时会卖牛肉,或者下水等,很快都变成了勤俭持家的上海主妇餐桌上的美食。

        吃他一斤酱汁肉

        所以,当1956年沈嘉禄出生在这个充满市井气息的热闹商圈里后,这三座没有桥的“桥”围起来的一方天地,构成了他认识上海这座城市最初的窗口,而各色民间味道则奠定了他一生热爱美食的基调。

        长大后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中午时分母亲叮嘱他去买汤——他清楚记得是一角五分到两角钱可以买一碗油豆腐牛肉粉丝汤或者肉丝豆腐汤,手捧钢宗镬子站在 街边饮食摊门口,当场看着工作人员一锅锅烧出来,口里虽未尝到,鼻子已经享用到。等候的人无不觉得这热气腾腾的东西实在是人间美味。

        而那家杀牛公司也成为了沈嘉禄记忆里的重要地标。当沈嘉禄上幼儿园时,每天要从杀牛公司后门经过。下午回家,经常看到有马车“得得”赶来,在杀牛公 司后门停稳,车上装着一个椭圆形大木桶。公司里的人会从一根贴着墙头的管子里放出肉汤,接到木桶里。热气腾腾的肉汤呈混浊的牙黄色,一股膻臭,路人无不掩 鼻而过,但对于难得吃一趟肉的孩子而言却是莫大的诱惑。

        杀牛公司在解放后成为上海肉类食品总厂二分厂,也杀猪。它有一个门市部,五开间门面。有时沈嘉禄的父亲会给儿子两角钱,叫他去买一包猪头肉补充中饭 小菜。当时的猪头肉还加了点硝,肉色微红,味道极香。还有糖醋小排、桂花肉、方腿、红肠等,最美的是酱汁肉,“油光锃亮,方方正正,在搪瓷盘子里排得像一 个等待检阅的方队。”

        沈嘉禄不能忘记的是,有一天中午他在排队买猪头肉时,看到一个交警买了一斤酱汁肉,打开纸包就在路边一块接一块大嚼起来,这天大概是交警发工资,因此猛补油水。沈嘉禄看在眼里,口水答答滴。心里想着等自己长大了,上班领了工资,也放开肚皮吃他一斤酱汁肉!

        时代夹缝里的生活韧劲

        “文革”时候,家里几位兄长插队落户,母亲为了给他们补充营养,就买了大量牛肉干、黄鱼干晒在石库门二楼的露台上,让沈嘉禄看守。但他看书入迷,一次抬头时方觉察野猫已经吃完了所有的黄鱼干。

        闭塞的时代里,他去同一个弄堂的邻居家玩耍。邻居太太是个谨小慎微的旧军官夫人,当时低调安分地在街道生产组绣花。但每每小嘉禄去玩,那妇人就叮嘱 他去药店买医药酒精,或者烟丝,好自制烟酒来偷偷解馋。他站在军官太太红木家具环绕的房间里,看着她用镶金子的紫檀木筷子吃饭,又在吞云吐雾中露出极大满 足表情,由此心里晓得,原来纵使在大时代的夹缝里,人还会为了喝一口好酒、吃一口好菜而费尽心思,那就是生活的韧劲,也是这个市民社会教会他的永恒乐趣。

(作者:沈轶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