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目錄|經部·易類(叙 讲疏 簡目)

 远山调 2016-01-16
【聖人覺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詩》寓於風謠,《禮》寓於節文,《尚書》、《春秋》寓於史,而《易》則寓於卜筮。故《易》之爲書, 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傳》所記諸占,蓋猶太卜之遺法。】

此明先民因事寓教,《易》則寓於卜筮之義。《四庫總目》卷九,<先天易貫提要>有云:「聖人立教,隨時寓義,初不遺於一事一物。三代以上,無鄙棄一切空談理氣之學問也。故《詩》之教,理性情,明勸戒,其道至大;而謂《詩》非樂則不可。《春秋》之教,存天理,明王政,其道亦至大;而謂《春秋》非史則不可。聖人準天道以明人事,乃作《易》以牖民。理無迹,寓以象;象無定,準以數;數至博而不可紀,求其端於卜筮。而吉凶悔吝、進退存亡,於是見之,用以垂訓示戒。曰蓍曰龜,經有明文;曰揲曰扐,傳亦有成法。豈取盡性至命之書而褻而玩之哉!俗儒但見拋狡擲錢之爲卜筮,又見夫方技之流,置義理而談趨避,遂以爲侮我聖經,乃務恢其說,欲離卜筮而談《易》。然則四聖人中,周公居一,公作《周官》,以三《易》掌之太卜,無乃先不知《易》乎?是猶觀優伶歌曲,而謂聖人必不作樂;觀小說傳奇,而謂聖人必不作史也。」此論可與敘文相發明。證之秦焚《詩》《書》,而《易》以卜筮之書獨存,可知《易》之爲用,固自有所主矣。

【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爲京、焦,入於機祥;再變而爲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

此言漢人京房、焦延壽,宋人陳搏、邵雍之說《易》,舍人事而言天道之弊也。 京、焦雜以陰陽災異,陳、邵雜以河圖、洛書,皆非作《易》之本旨,乃所謂《易》外別傳耳。《四庫總目》卷二《讀易詳說提要》有云:「聖人作《易》 以垂訓,將使天下萬世,無不知所從違。非徒使上智數人,矜談妙悟,如佛家之傳心印,道家之授丹訣。自好異者推闡性命,鉤稽奇偶,其言愈精愈妙,而於聖人立教牖民之旨,愈南轅而北轍。」此論甚通,足以解蔽枝惑也。

【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啓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

此言自王弼以下說《易》之流派異同。王弼鑒於漢人以陰陽災異解《易》之極弊,起而矯之。重在闡明義理,使《易》不雜於術數。唐初孔穎達等奉詔撰《五經正義》,《易》則專用王注,而眾說皆廢。宋胡瑗說《易》,以義理爲宗;程頤《易傳》,實多本之。《朱子語類》亦稱其說《易》,分曉正當。胡氏未及著述,其門人倪天隱述師說爲《周易口義》,以行於世。李光作《讀易詳說》, 專明人事;楊萬里有《誠齋易傳》,引史證經,皆切實近理,愈於以陰陽術數說《易》者遠矣。

【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爲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

此言《易》道溥博,所賅甚廣。隨得一隙而入,皆能宛轉圓通,有所闡發,故傅會之者眾也。《四庫總目》卷九《易存提要》有云:「奇偶陰陽,爲萬事萬物之根本。故《易》道廣大,推之無所不通。律呂爲《易》中之一理,非因律呂作《易》,亦非因《易》作律呂也。歷算亦易中之一理,非因歷算作《易》, 亦非因《易》作歷算也。即以醫術而論,榮衛者,陰陽也;七竅者,奇偶也;心腎者,坎離之宅也。其消長則妒復之機,其升降則既濟,未濟之象也。至於五運六氣、司天在泉,無不與《易》通。亦將曰:因醫有《易》,因《易》有醫乎哉!」觀乎斯論,可知傅會《易》義而自成一說者,愈出愈繁,不足怪也。

【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則多戒占者。聖人之情,見乎詞矣。其餘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

此言《易》之大用,在乎教人立身處事之道也。如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乾、坤以逮既濟、未濟等六十四卦,皆有此等語句,其意固自有在。孔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可知仲尼學《易》之旨,惟求寡過而已。清乾嘉時,治漢《易》者競起。翁方綱獨曰:「今日讀《易》,惟應翫辭以求 聖人教人寡過之旨。至於窮神知化,聖人尚謂過此以往,未之或知。後之學者,焉得而仰窺之。」(<答趙寅永書>。)其後陳澧亟稱此說可爲說《易》者箴砭,斯固治《易》之康衢矣。

【今參校諸家,以因象立教者爲宗;而其他《易》外別傳者,亦兼收以盡其變。各爲條論,具列於左。】

此言《四庫總目》經部易類甄錄諸家說《易》之書,仍主兼收之例也。大抵簿錄羣書者,不嫌并蓄;而伏案鑽研者,必有專宗。否則泛濫無歸,終鮮所得,不可謂善學也。清初黃宗羲作《易學象數論》,深斥漢之京、焦,宋之陳、邵,獨取王《注》、程《傳》之說,蓋以魏晉人《易》說,雖祖尚玄虛,而能盡掃象數,獨標卦爻承應之義。視費直以《彖》、《象》、《繫辭》、《文言》解說上下經,若合符契,固猶漢師遺法也。乾隆時樸學大師戴震嘗言:「《周易》當讀程子《易傳》。」(見段玉裁所編《年譜》。)然則誦習王《注》程《傳》,固今日治《易》者守約之道也。
簡目
《易贊》東漢 鄭玄 贊:敘錄
《周易注》魏 王弼
《周易略例》魏 王弼
《周易正義》魏 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 王弼所注:卦辭、爻辭、文言、彖(上下)、象(大小)。西晉韓康伯注: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
《周易集解》唐 李鼎祚 價值最高
《周易口訣義》唐 史徵
《易童子問》北宋 歐陽修
《易或問》北宋 歐陽修
《易說》北宋 司馬光
《易說》北宋 周敦頤
《易通》北宋 周敦頤
《易傳》北宋 程頤
《毘陵易傳》北宋 蘇軾 繼父洵完成,弟轍亦參加撰述
《古周易》南宋 呂祖謙 考據之作代表
《周易鄭康成注》南宋 王應麟 考據,考輯鄭玄古注
《周易要義》南宋 魏了翁 考據,摘要刪略注疏之作
《周易本義》南宋 朱熹 折中象數與義理,折中義理與考據,以《古周易》為底本
《易學啟蒙》南宋 朱熹
《周易通義》南宋 洪興祖
《易纂言》元 吳澄
《周易外傳》清 王夫之
《周易內傳》清 王夫之
《易圖明辨》清 胡渭 指出《周易本義》前列九圖本出北宋陳摶、邵雍,是道教的學說而非儒家的《易》說。——辨宋人《易》圖之偽
《易說》清 惠士奇
《周易述》《易微言》《易例》清 惠棟
《易漢學》清 惠棟
《周易述補》清 江藩
《周易虞氏義》清 張惠言
《虞氏消息》清 張惠言 專輯並疏漢末虞翻一家之說
《漢魏二十一家易注》清 孫堂
《孫氏周易集解》清 孫星衍 續李鼎祚《周易集解》之作
《易章句》清 焦循
《易通釋》清 焦循
《易圖略》清 焦循 對《易》有所突破,用《周易》經傳互證。
《周易補疏》清 焦循
《周易集解纂疏》唐 李鼎祚集解 清 李道平纂疏
講疏:
編輯、附錄:文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