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5日(美国当地时间1月14日),中国海尔集团和美国通用电气(GE)集团同步宣布,两大企业已签署一项合作备忘录,承诺开展全球战略伙伴合作,其中包括海尔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青岛海尔以54亿美元整合GE家电业务。未来两家企业将发挥协同效应,共同创造消费家电创新型企业。 此前已有多家媒体报道,称中国两大白电厂商海尔、美的参与竞购GE家电业务,而今传闻水落石出。 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明确表示,无论谁最终获得GE家电业务,都将彻底奠定在全球家电行业的领导者地位。 有人关注交易的价格高低,若放在海尔全球战略的角度下观察,这个价格应该说是合理的。海尔与GE对外以战略合作形式出现,观察的重点不应落在交易价格上。从海尔公开的收购信息看,此次交易价格相当于GE家电2015年预期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的8.2倍,而美日家电制造行业资产通常在资本市场上的EBITDA倍率为8.9-10倍。不太熟悉常识的人可能会把伊莱克斯当年洽购的出价与此作对比,事实上,这两年GE家电的EBITDA已经比两年前上升了近50%。 据悉,海尔并非本次交易出价高的企业。 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是:此次交易,既有欧洲家电企业,也有亚洲和中国本土知名家电制造商,海尔缘何最后成为胜出者?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国际主流企业的并购及经营理念,也许在这里你能找到答案。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对国际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行为存在偏见甚至误解,大多数人一看到“并购”二字就习惯性地往“一方吃掉一方”上想。事实上,国际企业间发生的交易行为,从来不以吃掉对方为目的,相反,它们更愿意追求基于共同愿景与战略之上的协同发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赢”。 有没有“一方吃掉一方”的并购?当然有,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两个实力严重不对称企业之间,如果双方优势互补且运营状况正常,或者虽然一方经营不善但未来发展可期,一般会考虑双品牌运作,从一个人走路变成两个人携手同行。韩国总统朴槿惠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人走路走得快,两个人一起走路走得远。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通用集团对电器业务的剥离并非出于经营不善,而是服从集团战略方向调整,通用有意将经营重点转向基础设施业务领域,比如能源、医疗、家庭、交通运输、金融等,由此才考虑将家电等消费产品业务剥离出去。 2015年,通用家电业务收入63亿美元,在美国长期占据第二大家电品牌地位,其空调、冰箱、洗衣机、洗碗机、热水器等均有出色表现。这意味着GE家电是一块不错的资产。 合作对于双方意味着什么? 对于海尔来说,它最看重的是GE的用户资源,其次才是其领先的技术。近年来,GE也在推行从产品到用户的转型,而这恰恰是海尔正在做的事情,这意味着两个企业的理念高度吻合。与GE合作,可实现二者技术与产品层面的优势互补,对海尔品牌在美国市场的渗透形成巨大推力,从而大大提升海尔在美国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其全球家电领导品牌地位。 对于GE来说意义同样重大。从海尔以往操作斐雪派克和三洋电机的经验看,其必将保留GE品牌、管理层、产品战略及美国生产基地,并为通用员工提供安稳的就业环境,赋予新GE足够大的经营管理自主权,这恰恰是GE希望得到的。事实上,一旦进入海尔体系,GE可借助海尔渠道资源开发中国及亚洲市场。GE授权海尔使用通用电气家电品牌40年,说明GE继续保留品牌的愿望,也说明与海尔战略合作充满信心。 据悉,目前海尔美国公司90%以上雇员是美国人,由美国人负责美洲业务的运营与管理。海尔在美国南卡州建立了工业园,所生冰箱颇受好评,且拥有一支研发团队。海尔还在美国获得不少奖项,比如“最佳企业公民奖”,等等,均为海尔与GE最终缔结姻缘加分。 >>>> 海尔经营斐雪派克及三洋的成功经验让GE充满信心 GE希望进入海尔之后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海尔成功经营斐雪派克与三洋的经验给了GE足够的信心。 据悉,进入海尔体系之后,斐雪派克实现品牌增值20%,研发团队增长了38%,研发设施面积增长到5000平米,是原来的2.5倍,斐雪派克与海尔品牌一起,占据澳洲洗衣机市场46.4%的市场份额。斐雪派克总结认为,其成功经验在于海尔做到了“三权让渡”——董事会本土化,管理层本土化,决策权、用人权、分配权本土化。事实上,海尔一直强调,交易是共创、共赢的起点而非终点。 海尔对三洋白电业务的经营也不错。据悉,海尔亚洲国际2014年实现扭亏为盈,为收购日本三洋白电业务以来的首次盈利,实现盈利26亿日元,销售额355亿日元。在日本本土,三洋白电实现经营收入465亿日元,增幅5.9%,税后利润27.84亿日元。 相信海尔上述成绩对GE在最后关头做出抉择起到正向作用。 >>>> 海尔:共生、共赢是国际企业合作的基础 美国市场对中国家电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在这个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然而,中国家电要完成对全球市场的布局,美国又是绕不开的一环。不少人认为,获得GE家电业务意味着对美国市场的占领,并将对欧洲市场产生示范效应。正因为如此,有兴趣竞购GE的不止海尔、美的,还有三星、LG。 一直以来,在国际交易与经营方面,海尔走在了大多数中国企业前面。 2011年、2012年,海尔相继完成对三洋电机家用与商用洗衣机业务、家用冰箱业务、东南亚四国白色家电销售业务,以及与新西兰家电巨头斐雪派克的交易。 两桩国际交易不仅未发生公众担心的“跨文化整合综合症”,还产生了较好的协同经济效应。 仔细研究海尔国际化整合案例不难发现,海尔始终坚持了“四共”理念——“共享、共建、共创、共赢”乃是成功的关键。所谓“共享”,即销售网络及产品资源的共享;所谓“共建”,即智能制造的信息化体系共建;所谓“共创”即新兴领域的合作;所谓“共赢”,即品牌带来的共赢。“四共”理念体现出海尔企业心态的包容与开放,合作方利益被置于较高位置,容易获得对方情感认同。事实上,这也是国际企业间通行的合作方式。中国吉利集团与沃尔沃汽车的合作,即是如此。我相信,GE进来之后,海尔仍将坚持这种全方位战略合作模式。 可以确信的是,未来中国企业对外合作案例将越来越多地发生,海尔模式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 The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