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注解》(震阳子)——第十三章 猒耻

 cjm123ABc 2016-01-17



《道德经注解》

第十三章 猒耻


太上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


【章解】


宠幸羞辱皆像是受惊的。最大的患,没有像身的。怎么说是宠幸羞辱皆像受惊呢?羞辱是从宠幸来的,宠更为下。何以得宠就像受惊呢?是怕羞辱要来。失宠也像受惊,是惊喜辱可以免。怎么说重大的患没有像身的?我所以有大患者,因为我有这身,便有情欲,生出一切忧患。及至我不爱这身,有身若无身,我还有什么祸患呢?再推而论之。贵身以为天下之重的,可以寄托他天下,爱身以为天下之大的,可以托付他天下。


【演说】


江圣演说这一章云:凡天下之人,没有不愿欲得宠荣的。因为一得了宠荣,便可享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穷困亲朋的逢迎,所以夤缘奔走,运动钻营,不管礼义,不顾廉耻。推其所以然的缘故,也不是本心无良,不过身之情欲为害。不知能贵人的,就能贱人,宠荣正是污辱所由来。况且谄媚求进,不免东郭墦间之羞。最宠荣的地方,就是最污辱的地方。所以有道德的人,视宠荣犹辱,得宠就像受惊一样。并知所以求宠。皆此身情欲之故。视此身若无有,将病源除却,这虽似不爱其身,而其实乃真爱其身也。非仁勿为,非义勿行,不使此身受半点染污,爱身比天下还重。以世俗而言,一省一道一县一区之权利,人皆竞争之不暇。至人视天下之大,漠然淡然,毫不动心。如此超然世外,似乎无用。其不知,唯不以天下为事的有道之人,以身比天下还尊贵,才可以寄托天下,证之历史,像帝舜视天下如弊履,帝尧寄之以天下,便能重华协于帝。伊尹系马千驷弗视,禄之以天下弗顾。汤托之以天下,便能放太甲于桐而不纂位,(桐宫乃汤墓,守墓省过)终能使太甲处仁迁义。不然,热心官场,贪恋富贵的人,要寄托他天下,怎能不害百姓以肥己呢?老子此章的因论,若本着用人,大则天下国家,小则一省一邑及一事之细,无不像拿着凭据一样。如争权夺利,只知有身的这些人,如寄托给他天下,如何能行呢?注此章书,有无量的感慨呢!


黄真人云:孟子曰:“守,孰为大?守身为大。”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古人于身,亦何重哉?夫以此身也,不但自家性命依之而存,即一家之内,无不赖之以生。推而言之,为天地立心,为万物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无非此身为之主宰。虽然主宰宇宙者,以此身而主宰,但此身者,唯存乎道。道不能凭空而立,必赖人而承之。故曰:“身存则道亡,身亡则道亡。”大修行人,当大道未纯之时,身远尘世,遁迹山林,韬光养晦,乐道安贫。收视反听,闭口塞兑,耳不闻人声,口不谈闲事,足不履红尘,岂独避祸以全身哉?亦欲安身以立命也。


震阳云:凡事亦可灵活运用,居山林固是便利条件,居都邑闹市呢?可用处世常超世,居尘不染尘,事来则应之,事去则静之,应在日常忙中偷闲用静功,可随时清心寡欲,不被尘网所纠缠。至于人世荣宠之事,耻辱之端,皆视为平常故事,毫不足介意者。虽无端弓旌下逮,币聘来临,君相降,非常遇,蓬荜生辉,人所喜欲狂者,己则淡泊弥甚也。倘不幸而闻望过隆,戮辱旋及,奸邪肆谤于口,身家蒙不白之冤,亦唯不诿罪于人,归咎于己而已。古之圣人,居宠不灭性,受辱不亡身,良有此也,要皆明哲保身之道。不以功名富贵养其身,而以仁义道德修其性命,所以成万年不坏之躯,为古今所依赖也。倘以已有之身,用在自私自重,与人争名夺利,为己谋衣谋食上,逐逐营营扰扰纷纷,争竞不息,攘夺不休,不旋踵而祸患随至矣!君子所由贵藏器以待时,安身以崇德也。太上见人不能居宠思危,弭患无形,所以有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之慨。何为宠辱若惊?盖以宠为后起之辱,非本来之贵,故曰宠为下。但常人之情,营营于得失,故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者何?是为人有身有患,若我无身,患从何来呢?凡人当道未成时,不得不留身以为修炼之具,即借假以修真也。一至脱壳飞升,形神俱妙,有何祸患可加哉?即便留形住世,万缘顿灭,一真内含。虽云游四境,亦来去自如,又何大患之有耶?人身自有良贵,不待外求。人能从此修持,努力不懈,自获稀有之结果。古云:“辛苦二三载,快乐千万年”,洵不诬也。有何宠辱之惊,贵患之慨呢?世之修士,欲成千万年之神,为世千万人之望,造非常之业。建不朽之功,须一言一行,不稍放肆。一动一静,毫不敢轻,即贵其身而身存,可为天下所寄命。如草野久耕,而三聘抒忱,慨然以尧舜君民自任。南阳高卧,而几轻束帛,俨然以鼎足三分为能。所谓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非斯人其谁与?彼若自私其身而高蹈远引,不思以道济天下,使天下共游于大道之中者,相去亦远矣(此段言刘玄德三顾茅庐之典)。学道之士,大道未得时,必赖此身以为修炼之本。若区区以富贵荣华为养身之要,则凡身既重,而先天真身,未有不因之而损者。先天真身既损,而后天凡身亦难久存。此凡夫之所爱其身者,而竞丧其身也。唯至人知一切事物,皆属幻化之端,有生灭相,不可认以为真。唯我先天元气,才是我生生之本,可以永世,可以千万年。若无此个真修,则凡身从何而有?此为人身内之身,存之则生,失之则死,散之为物,凝之为仙,不可一息偶离者也。太上教人兢兢致慎,不敢一事怠忽,不敢一念游移,更不敢和人争强角胜。唯恬淡自适,清净无尘,以自适其天而已。虽未出身加民而芸芸,而赤子早已度安全于方寸。斯人不出如苍生何,民之仰望者,深且切矣。所谓不以一己之乐为乐,而以天下之乐为乐,不以一己之忧为忧,而以天下之忧为忧。其寄托为何如哉?


震阳又云:此言大圣人或大修行之成道者,是何等的贵重,何等的伟大和关键的人物呢!古帝王,如二帝三王,古者辅商之伊尹,辅周之姜尚,辅汉之子房,大修行之成道者,如邱祖长春真人,张三丰祖师,南五祖,北五祖,七真祖师,成道的祖师举不胜举。贵大患若身,先有身后无身,有身就有患,无身有何忧患哉?成道的祖师,虽有身若无身,道成留身住世,拯救世人的疾苦。如吕祖飞剑活药。如萨祖真君,代天宣化,咒枣书符,如太乙救苦天尊,慈航普渡救苦救难。道成法就,称得起住世超世,居尘不染尘,都可寄天下托天下。


再用在修道上,论解筑基调真息。筑基好比盖高楼大厦,基础不坚固,大厦怎能牢固呢?这就是说,修道人必须逐目宽放尘事,洗心提虑,抉除一切杂念,诸业不关于心。凡事未来不可想,现在心不可存,过往不可追想。凡有事无事,常怀生死事大。日久自然情爱淡薄,欲念清除焉,久则心正身修。儒曰:“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孟子说:“善心莫善于寡欲。”中庸说:“首明道之本源。”第廿五章太上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于自然,因而不易。其实体备与己,自而不可离。此言存养省查之要,终言圣神恭化之际。盖于学者于此,返求诸己,即学道者在自己身上追求,而自后去己之浮,则右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此为筑基之功矣。调息乃入道门之捷径,凡息不调,其气必浊。要不知调其真息,而心猿意马无处可栓。夫真息亦非口鼻之气息,要能知我之本身先天蕴神之初,便是此处息者。乃吾一呼一吸,息之中有四个往来,两重天地,此息为真息。须将真息吸进玄牝之内,玄牝就是天地的根。自然识性遁避,而元神显现,此时口鼻之气不知有无。要到静笃之际,玄牝之根恍惚涌动,此时一派的春畅之暖信,故曰:“调息。”古仙云:“调息须要调真息。调得真息立命基。水银自此葫芦满,合得真铅立圣基。”曾子曰:“则止于至善,定静安虑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七情,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小大由之。夫欲修道,必须体此不二法门,若行别路,尽属旁门矣。昔日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修命者也无二法”是也。蟠蟾子曰:“打铁莫离封炉火,烧丹不离身穴求,静守动取莫差失。”静守者是逐日止念功,将尔之真意,坐在坎地子位之中,以坤为根。坤是腹也,坎中有真一之气,内藏活命之水。必须使南离下降烹之。盖南离内藏燃性之火,水得火而温暖。以呼吸为风,吹发其内,待而守之,真意也。若至静笃之际,必有物焉,是真阳也。易曰:“水火既济”。又曰:“潜龙在田”。是阳也。孔子曰:“侍其所已,观其所由,查其所安,人焉叟哉。”敲(足乔)道人曰:“人心肾相隔八寸四分,而深远乎?非观莫能得慧。”观者,虚灵之慧射入斗牛之所,下田也。诗曰:“命之道,地窖是也。”虽指心肾而言,亦非后天之用也。诗曰:“观是离汞也,真火也。”自在菩萨,坎铅也,真阳也。道曰:“回光返照”,“与君说破我家乡,太阳隐在月明中”者是也。邵康节曰:“一念不起,鬼神莫测。融融和和,吾神隐在这里。”此地乃修仙成道之起首矣。千声万嘱不敢轻泄此道,则是矣。蟠蟾子之不惜天灾,亦以解明,恐误仙友。修真之士必须将节目贯彻细参,而后用功,可免去危险之患矣。静守动取莫差失者,乃是用真意久注于命蒂,忽然丹田气动,则阳火兴起矣。故曰:“命之至也”。活子时,正子时,是本身之活子时也。即当起呼吸留恋,以真意摄回本地。必须使刚烈之神意,鼓动巽风,用三昧锻炼,化尽阴气,使为筑道之本也。不然顷刻变为精流,岂不是差失矣,又以何为进道之本乎?盖天下人人尽知,上天已无有走泄神体之仙佛,是实语也。古圣前贤不肯明言此理,盖大道乃上天密宝,怎敢轻泄于愚顽者乎?余著此篇,暗通一根绵线,恐君错走曲径,岂不空劳一世。或问历代仙佛,皆大慈悲,因何紧密于道?佛宗曰:“度尽众生,而后成佛”,如何又恐人知之乎?答曰:“自汉朝以上,大道不轻泄于纸帛,故因人而授,量才而教之,焉有错传乎?今试将大道泄于纸笔,而暂行天下,谁敢传露?犹恐匪人得之,岂不做笑齿而谈也?予今重泄也哉,亦恐自修之君子误矣。呀!光阴倏忽一瞬矣。紫阳真人悟真篇云:“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抱浮。只贪利禄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赋得不来无?”此节教人及早用功,逃出环垢。前圣之婆慈,何不深深悟哉!

传承中华传统,弘扬道教文化

敬请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