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九寒冬 腊八喝粥

 冰海明月 2016-01-17

数九寒冬 腊八喝粥

导语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的风俗。腊八节在古代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附会传统文化,信徒们便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也称“法宝节”,现如今这一节日也成为了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凯风网上海频道 供稿:糯米 编辑:唐诗 仲德

11.jpg
数九寒冬 腊八喝粥

   一、“腊”有三意

古书《隋书·礼仪志》是这么形容腊月的:“何故岁终之月称‘腊’,一曰‘腊者,接也’”。就是说人们将每年的最后一个月称之为“腊”,所以“腊”字的第一层意思便是承接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二曰‘腊者同猎’”,这“腊”字的第二层意思则和 “猎”字含义相同。在古代,人们将腊月里捕猎所获得的禽兽用来祭祖祭神,同时“腊”字的字形结构从“肉”旁,这就是说,在古代人们都是用家禽肉类来进行祭祀活动的。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在腊八节这一天,人们祭神祭祖,驱赶过去一年的灾祸疾病,迎来新的一年,祈祷新年吉祥如意。 【详细】

  二、六说“腊八”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从古至今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经过时间的洗礼,人们的口口相传,时至今日,在中华大地的不同地方,仍然流传着不同版本的故事,人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赋予节日美好的寄寓。【详细】

1、朱元璋落难受苦熬粥 

   

在众多关于腊八的传说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民间皇帝朱元璋落难时,熬粥度日的故事。这一传说起源于元末明初,相传当年的明成祖朱元璋不过是一介布衣,时局混乱他蒙冤入狱,当时正值腊月寒冬,衣衫单薄的他又冷又饿,或许是天无绝人之路,朱元璋竟然在牢房的老鼠洞里找到了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他将这些杂粮混合在一起煮成粥,熬过了这一劫,而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朱元璋平定天下,称为天子。为了不忘过去清苦的日子,他便将腊月初八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那碗救命粥称为腊八粥,民间的百姓们也纷纷效仿,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位开国皇帝。

2、释迦摩尼菩提树下悟道,牧女献乳糜 

  

这一传说将腊八粥的起源放在了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后因分别看到了老人、病人和死人,觉得世事无常,荣华富贵也是如同过眼烟云,转瞬即逝。于是,决心出家修行,普度众生。在修行的过程中,释迦牟尼为了尝遍人间疾苦,每天只吃一麻一麦,饿得骨瘦如柴,后来一名牧羊女用杂米和羊奶熬成奶粥,才救了在饥饿边缘的释迦牟尼,使他恢复了体力,而这奶粥就是现如今我们常吃的腊八粥的雏形。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六年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吃杂粮粥作为纪念,而这一天也就成了佛教的“佛成道日”。

3、民间“赤豆打鬼”的风俗 

这一传说来源于一个神话故事,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他在三个儿子在死后变成了恶鬼,这三个恶鬼不做别的,专门出来吓唬小孩子。古人迷信,认为人类的生灾害病都是由于恶鬼作祟。相传这颛顼氏的三个儿子不怕别的,只怕赤豆(红豆),于是人们便在冬日里,用红豆熬粥,以此来祛疫迎祥。  

4、怀念忠臣岳飞 

   

这一传说来自于南宋时期,相传当年岳飞率岳家军护国抗金,时逢数九寒冬,南宋将士们在连番征战下已经疲惫不堪,且军粮不济,将士们吃不饱穿不暖,甚是可怜。百姓们见此情景,纷纷拿出自家余粮,各种粮食混合在一起,煮成了杂粮粥,供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结果那一仗大胜而归。后来,岳飞冤死,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煮粥,渐渐地腊月初八吃杂粮粥的习俗也流传下来,而这杂粮粥就被人们形象的称为“腊八粥”。

5、悼念长城民工 

当年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的粮食都靠家里人送来。有些民工,离家甚远,常常收不到家里送来的粮食,以致有不少民工饿死。有一年腊月初八,饥饿的民工们合伙拿出了最后的一点余粮,各种不同的粮食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为了悼念当年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们,人们自发的在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6、民间故事“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 

 

相传古代有两位老人,一生勤俭持家,省下了一大笔家业。可惜他们的儿子和儿媳却不懂得如何持家过日子,很快就将两位老人省下的积蓄花销一光。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两口饥寒交加,实在坚持不住了,幸好有村里人的接济,每家每户都给他们送了一些粮食。这俩人将这些粮食混在一起,煮成杂粥,也正是因为这顿粥,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过去的错处,改掉恶习,勤俭持家,日子也一天天变得好起来。于是,村里便流传出一句“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以此来警告后人,而腊月初八这天,吃粥的习俗便也一起延续下来。

不知道在你小的时候,吃着腊八粥,听老人们说起的,是哪一个传说呢?【详细】

  三、古人看腊八

1、诗出腊八 

腊八节作为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节日,人们欢庆的方式多种多样,而文人墨客们也不闲着,写下了一首首记录腊八节的诗句,如今的我们看来,也能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欢快气氛。  

 

对腊八节的描写,最出名的莫过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腊日》,他在诗中写道:“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大意是说,以往的腊日离天气变暖还很远,但今年的腊日却感觉不到一点寒冷。积雪消融,大地上露出了青草,柳枝发芽似乎也让人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夜晚与友人喝酒畅饮,回家时天边已渐露晨曦。诗人高兴之余想着辞官归乡,却感念皇帝恩泽,不忍离去。

 

宋朝诗人陆游也曾赋诗《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来描绘腊八节的景象: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大意是: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屋里飘出袅袅炊烟,河边有牛经过的许多痕迹,腊日里人们相互赠予、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更能感觉到村中焕然如新的气氛。在腊月的诗歌,无一不展现出一派欢庆平和的节日景象,在这样的节日里,人们相互祝福,给予佛粥,即使是在冬日里,也能感到融融暖意。

2、腊八祭祀 

在古代,腊八节不仅是一个欢庆团聚的节日,在腊月这样一个新旧交接的时候,人们更是用祭祀的方式来感谢上天过去一年的眷顾。应劭在《风俗通》有云:“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就是说在腊月狩猎,把田间所得猎物用来祭祀祭祖。《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先秦时期的腊月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取代祭祀祖灵,人们欢庆丰收,祈祷驱疫免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要活动。

  四、食在腊八

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在作为传统节日之一的腊八节里,人们利用各类丰收的食物,创造出专属于腊八节的独特食物。【详细】

1、腊八粥

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每逢腊月初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在腊八节这天,全家人也会团聚在一起食用腊八粥,并将做好的腊八粥馈赠亲朋好友。

 

2、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其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如同翡翠碧玉。因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相传在古代,各家商号都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于是便出现了“腊八算”这么回事。老北京城还有句这样的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

 

3、吃冰 

在民间俗语中有“来年成不成,先看腊八冰”的说法。腊八这一天清晨,北方的人们要到河边、泉边去砸冰,将之背回家,称之为“腊八冰”。据说腊八冰能治百病,在腊八这天,孩子们都有吃这时冰的习惯,甚至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腊八的冰,吃死不肚疼。”

4、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源自安徽黔县,是民间风味的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大约是因为制作豆腐的这几日正巧碰上腊八节,因此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5、腊八面 

在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在腊八节这天,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一起吃腊八面。

  结语:

腊八之后,就是小年,紧接着就到了春节。从腊八往后,节日的气氛愈发浓厚,家家户户都洋溢着新年的气息,可以说,冬日里的节日都是温情的,劳碌了一年的人们也渐渐放下手中的事物,和家人一起,度过这一年中最温暖、惬意的日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