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仙镇木板年画 请来门神好过年

 孺子牛512 2016-01-17

 

 

河南开封朱仙镇制作的系列木板年画

民间艺人正在制作木板年画。

  朱仙镇木板年画博物馆馆长、木板年画传承人、开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任鹤林在演示如何刻年画的木板。

  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而家家户户过年贴年画请门神,又是必不可少的传统。它不仅大大增加喜庆的气氛,彰显浓郁的乡土气息、丰富的民间情趣,同时也体现了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的民族风格。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河南开封,探访了堪称年画鼻祖的四大木板年画之一——朱仙镇木板年画。在位于开封市内的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博物馆,记者首先见到了馆长、年画研究专家、朱仙镇木板年画传承人、开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任鹤林。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与过年分不开的”,任鹤林开宗明义,“说到年画,就不能不说到门神,可以说,门神是木版画的初始繁盛的根源。” 

  在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艺术馆,任馆长边带记者参观边介绍,看着四壁和展柜中各式各样的木板年画,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制作工艺,听着任馆长绘声绘色的讲解,仿佛一步之间让人跨越到了几百年前的东京梦华。 

  住在仙人庄 年画鼻祖朱亥成“仙” 

  朱仙镇位于河南开封城南10公里。相传,战国时期有位叫朱亥的勇士,不仅勇武过人,而且深受信陵君信任。那时候,朱亥住在镇北一个名叫仙人庄的村子里。后来,朱亥被人称为朱仙,他的故里也被人称为朱仙镇。 

  相传,到了北宋乾德年间,宋军一举平定后蜀,擒获了后蜀王孟昶,并把他押回汴京。才华横溢的孟昶受到北宋优待,并被安住在离汴京不远的朱仙镇。 

  有一年过年,见每家每户都贴门神,孟昶突发奇想,在红绢上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年号长春”的对联,挂在门神两旁,这就更丰富了年画的内容,也平添了过年喜庆的气氛。从此,门神开始配上对联,而书写对联的红绸演变成了用红纸书写。于是,每逢过年或有重大节庆,家家户户都请门神、贴春联,热闹非常。再后来,孟昶去世,并葬在了朱仙镇东南十公里的地方,今天的大孟昶村,还存有他的墓地。 

  而说起年画,就不能不提四大民间木刻年画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  

  苏州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鼎盛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桃花坞年画,主要有门画、中画和屏条等形式,其中,门画可谓是历代门神的集中体现。桃花坞年画构图丰富、色调艳丽、装饰性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天津杨柳青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风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年画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美女及胖娃娃等。在艺术风格上,杨柳青年画构图丰满,线条工整,色彩鲜艳,在人物的头部、脸部等重要部位,多以金色晕染,自成一格。 

  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盛行于清,其风格重用原色,想象丰富,线条粗犷而对比有力。 

  四川绵竹年画以雕版艺术精湛而闻名。其形式多样,有门画、斗方、画条等种类。造型质朴简练,填色鲜艳悦目。 

  然而,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却更早和更具特色。《东京梦华录》曾有记载,说北宋末年的开封城中,“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据说,这是史料中关于年画的首次记载。再看《如梦录》所载,宋时“纸马铺遍布全城”,还有《清明上河图》中“王家纸马”店门前的门神画“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这些都是朱仙镇木版画起源和繁盛的象征。 

  因此,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