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质量工作十余年,和很多人探讨过质量工作应该如何开展,如何有效的开展,从论坛上也看到很多质量人的困惑,质量工作太难,难于开展更难于落实,更重要的是很多国内工厂的老板对质量的管理意识淡薄,不重视质量管理,认为质量管理是不增值的,只会花钱。认为质量无非是事后检查而已,对于培训、校验、体制改革、新的管理模式、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导入都是没有用的,也不排除有些老板对质量管理视为企业的生命。 无论质量管理工作有多难展开,但是国内的质量提升还是需要质量人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前赴后继的完成这项使命,为中国的质量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我想针对自己从事质量几年来的一些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论述一下自己是怎么看待质量管理工作的,应该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思考去展开质量管理工作。 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质量工作应如何开展: 老板要的是效益、产值,关心的是纯利润,至于你是怎么做的,我想他最多会多看一眼你的KPI指标,然后语重心长的说一句:要加强管理啊,然后再给你一个指标,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客户抱怨、质量索赔等巨大的质量损失。其实老板也知道质量的重要性,但也许是太多的质量问题、索赔让他看到的是更多的质量投入,更多的是管理会议中其他部门对质量部门的质问和抱怨,自然质量成了老板的心病,久而久之使老板对质量的认识越来越差,甚至有的企业老板把质量部门撤销,由技术来管理,生产来检查,从而质量也就受不到重视,甚至丢掉我们的职位。
我们质量做了哪些改善,我们制定的哪些措施为生产技术部门提供了多少分析和建议,我们有多少提案改善,多少项技术改善,多少6S改善,为生产提供了什么样的改善,是否降低了搬运、加工浪费、成本等,其实质量部门不只是针对不良率大眼瞪小眼的,我们涉及的面很广,降低劳动强度、去除多余的操作、重复动作、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的操作台、生产线、工具,位置合适的灯光、便于理解的标准等等,这些改善也会促使生产、技术部门达成一种合作和共识,在老板眼里这才是增值的,聪明的话在你的KPI里增加一些色彩吧,其实这里有很多学问的。
戴明质量管理十四条中的第七条写到:质量不只是管,更多的是帮。也许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被定义为质量监督、管理和检查稽核的性质,其实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要做好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你应该站在生产的角度更多的去和他们一起去做,一起发现问题、一起分析问题、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严厉的稽核、不做调查的盘问、指责改善的不足等,这只能是你越来越远离现场,远离问题的根本,问题只会更多,不会更少。所以首先我们做质量管理的要改变的是质量部门在企业中的定位、职责和立场,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转变。
作为质量管理人员,我们更多的是服务于生产,我们的成绩也是来自于生产的改善和提高,所以我们应该转变思想。
质量管理者不要将时间全部花在应对质量问题和客户抱怨上,应该更多的面对员工的教育问题,很多公司招聘质量工程师时都会有一条规定,要求能够指导和教育作业员和检验员进行作业,但实际的运作还是有一定的问题,比如教育也就是当面说说,看看而已,对于其个人的工作技能没有进行持久的确认追踪和持续提升,认为上岗了就可以了,所以导致公司内部或外部的要求发生变化时员工得不到及时的素质更新,从而导致问题的复发,在员工教育方面要做好五点:说给他听、做给他看、讲给你听、做给你看、总结经验落实考核。针对已上岗的员工进行周期性的持续培训,不断增加其技能,也可以向多技能工方向进行培训,从自己会操作到熟练操作到能够指导他人操作。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本微信精心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