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传统节日系列诗话之十二

 高山仙人掌 2016-01-18
   

                                   腊 八 诗 话

                                          ——中华传统节日系列诗话之十二

                                                           吉林师范大学     陈明宏

 

“腊日”即农历的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意思是说腊八这两天是冬季里最冷的时候。一过腊八,往后这20天就进入了过年的氛围中。也就是说,从腊八开始,春节的序幕就拉开了。

农历的十二月被称为“腊月”。在远古时,“腊”原本是一种祭祀仪式。在新旧交接之时,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大祭,驱邪避灾,祈福求祥。《礼记·效特牲》中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当时“蜡”、“猎”与“腊”为同一个字,因此,古人将每年举行的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祭礼称为“腊祭”。从秦朝开始,就以岁末之月即农历十二月为“腊月”,腊月初八为“腊日”,后世沿袭至今。但“腊日”被当作一个节日,并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直到南北朝时,腊日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从此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并祈求丰收和祥瑞。作为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争相咏颂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诗篇。

晋代的裴秀由魏仕晋,不觉又到岁终腊日,提笔挥毫写出《大腊》诗一首:“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诗中描述了古代腊祭时,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感谢百神保佑万事成功的场景。
       北齐的魏收《腊节》诗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首《腊日》,诗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诗中可见,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唐代戎昱有一首《桂州腊夜》,诗云:“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晓角催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这是一首腊夜怀乡思归之作。诗的前六句写腊夜情景。首联紧扣题目点明坐夜怀归,颔联则用具体事物烘托。“偏”字传达出作者对雪花似怨似怒而又爱怜的复杂感情。“寒梦”一句不直言归思而写梦境,其归思之情自见。颈联再用“晓角”、“残漏”、“孤灯”、“碎花”四种带有凄凉幽冷色调的景物作进一步渲染,把一夜不曾入睡而处在痛苦煎熬之中的情状写尽写绝了。最后两句即景抒情,从字里行间可看出作者对安史之乱后动荡的社会现实颇有微词。

唐朝卢纶(748?—800?)的《腊日观咸宁郡王部曲娑勒擒虎歌》,诗云:“山头曈曈日将出,山下猎围照初日。前林有兽未识名,将军促骑无人声。潜形虎伏草不动,双鵰转旋群鸦鸣。阴方质子才三十,译语受词蕃语揖。舍鞍解甲疾如风,人忽虎蹲兽人立。歘然扼颡批其颐,爪牙委地涎淋漓。既苏复吼拗仍怒,果叶英谋生致之。拖自深丛目如电,万夫失容千马战。传呼贺拜声相连,杀气腾凌阴满川。始知缚虎如缚鼠,败虏降羌在眼前。祝尔嘉词尔无苦,献尔将随犀象舞。苑中流水禁中山,期尔攫搏开天颜。非熊之兆庆无极,愿纪雄名传百蛮。”作者写这首诗,本意是借娑勒的猎虎来表现咸宁郡王的军威,宣扬其作为辅臣弼士的雄名。然而诗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娑勒徒手搏虎的故事。诗的前八句,写围猎时的氛围和娑勒奉命搏虎。曈曈日出,将军促骑,人无声响,虎伏不动,鵰鸟盘旋,群鸦乱鸣,均为娑勒的出场张本。“译语受词蕃语揖”一句,把娑勒受命前的跃跃欲试和受命后的踌躇满志,表现得淋漓尽致。“舍鞍”以下八句,集中笔墨写娑勒搏虎。这里不仅写出了他搏虎的几个关键动作,而且细致刻划了老虎的凶猛和被擒时尽力挣扎的种种形态,衬托出了娑勒的勇猛和机智。“传呼”二句写群情。既是搏虎的收束,也是进一层的渲染。最后八句是作者的感慨之词。他把娑勒的搏虎和国家当时的军事形势联系起来,深化了诗的意境。

宋代大诗人陆游写有一首《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云:“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写道,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走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腊八节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清朝尤为盛行。李福的《腊八粥》:“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载《清嘉录》)该诗详尽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时还反映了旧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内容极为深刻。
  清代,朝廷于腊八这天,有赐粥的风俗。清道光皇帝曾作诗《腊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夏仁虎的《腊八》诗曰:“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朝廷乃当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

明朝李先芳有一首《腊日》,诗云:“腊日烟光薄,郊园晓望空。岁登通蜡祭,酒熟醵村翁。积雪连长陌,枯桑起大风。村村闻赛鼓,又了一年中。”腊日这天,民间有击鼓驱疫的风俗,即使大风雪中,此风也不减。这首诗描绘了腊日的农村场景,家家祭神,人人醉酒,鼓声咚咚,大有喜庆之意,预示着一年一度的除夕、春节即将来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