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东方传统建筑。是一种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又称“佛塔”、“宝塔”。在汉语中,塔也指高耸的塔形建筑(即英语中的Tower,德语中的Türme),如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电视塔等。 除此以外,在翻译中塔还被不同于以上概念的词汇,如金字塔、灯塔。 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堵坡(梵文 stûpa),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窣堵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发展出了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 随着佛教的传入,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并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14世纪以后,塔逐渐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因此按照经律系统,塔可以分为佛塔和文峰塔。 在建筑学层面,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东方建筑,其体量高大用料多样,在不同的地区地质条件不同,建塔技术也不同,对塔的建筑学研究涉及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壤学、地质学等诸多方面。在东方文化中,塔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层面。塔承载了东方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元素,是探索和了解东方文明的重要媒介。 93. 文塔 龙津西路泮溪酒家对面,隐居着一个小庭院,名“云津苑”,里面有一座被视为“风水宝物”的古塔——文塔。文塔高13米,为六角形金字尖顶砖木结构,塔底每面宽2.5米,塔高二层,塔门向北,门首有“南轴”石匾,二楼窗顶上方嵌有“云津阁”石匾。塔基座为石砌,塔身为东莞大青砖所砌,塔尖顶部有陶瓷葫芦,高达2米。文塔,见证着荔湾的历史。 探访侧记:探访时,文塔被施工的铁片围墙整个儿围住了,幸亏自己个子高,不然想照个相还真是困难了,亚运工程及其辅助工程无处不在!让人无法逃脱。 94. 文塔 深井文塔,在黄埔区长洲镇深井村,砖木结构的古塔。文塔地层直径6米,塔身高约18米.塔外观为3级,塔内分为3层,塔身是灰浆砌结的青水墙。据说以前村里有人要考取功名前,都要来这里朝拜.塔正面一层刻着"振翅高飞"四字,想来也是让那些求取功名的人有个好的意头。 探访侧记:塔就在路边,很容易看到。深井文塔与其它几个文塔都差不多。看来古时候已经有了“标准化、规范化”的做法了。 知识点-各地纷纷兴建文笔塔 崇尚知识,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读书是绝大多数人晋身官场、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所以整个社会很自然就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 古人还将能否考取功名和地理环境联系起来,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要提高“中举率”,附近一定要有高大的物体。形如文笔的山峰和尖形的塔(古人称为文笔塔)可以接收天地的灵气,对改善一个地区的“文运”有一种奇妙的作用。于是,纷纷兴建文笔塔,明清时期此风最盛,目前保存至今的文笔塔大多数是这个时期建的。 95. 雁塔 雁塔,建于明代(1574年),位于荔城镇南面2公里处的豸山上,紧靠的增江。雁塔构造雄伟壮观,设计周密精巧,全用红石砌成,外观七层,内分十三层。高达32米,人们可以从底层直上塔顶。塔身为八角棱形,每层均有窗口,分为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方向,并装斗拱、巡廊,可以游览八方景物。塔顶置巨型磁罂作装饰,金碧辉煌,光耀云霄,磁罂上又系着八条金龙样的连环铁索,每条龙的颈部又垂下铁串系着一只彩凤和一个风铃。古时,人们乘船下从江边驶过,从远而近,仰观塔顶,只觉龙飞凤舞,华采熠熠。 探访侧记:塔在广汕公路与增江河的交叉处的豸山上。公园是免费的、停车是免费的,与父亲到了山顶,但这雁塔就不给上了。上山路上还经过一日军碉堡旧址。 96. 莲花塔 莲花塔,是明代砖塔,坐落在番禺莲花山上。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番禺举人李惟凤等建塔,原名"文禺塔"。因莲花山多砺石,又名"石砺塔"。又因其东西山坡有一块天然狮形岩石,故又称"狮子塔"。莲花塔属楼阁式砖塔,平面八角形,外观9级,内连暗层共11层,层层铺设木楼板。粉墙红柱,绿琉璃瓦,八角攒尖顶。总高约50米。各级以砖牙挑出瓦檐,平座,八面设门、窗或龛。平座狭窄,不便行走,另在塔壁内砌砖级,盘旋而上顶层。1981年,莲花塔由港澳名人捐资重修。 探访侧记:这次与父亲一起再上莲花塔!登塔的过程,也许就是人生的一种映射吧!人在塔内,缺少参照物,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只是觉得在上升,竟然不知不觉中到了塔顶,甚是怅然!人生或许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就到了40多了,虽然大学生活还在眼前。登塔远眺,特别是远眺珠江的入海口狮子洋,甚是惬意!同时也感到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使你有所感慨” 或许就是旅游与探访的收获与真谛吧!不出去走走,老是呆在熟悉的环境中,是难以有所感慨的。 97. 赤岗塔 赤岗塔,是建于明代的风水塔,坐落在海珠区赤岗一红砂岩山岗上。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由直指王命璇倡建。工程未半时,因费用告绌而停顿,至天启年间(1621一1627)由尚书李待问续建而成。此塔为楼阁式青砖塔,平面为八角形,内膛八角直井式。外观9级,内分17层,高约50余米。梯级为穿心壁绕平座式,盘旋至顶层,现木楼板已圮,不可登。塔每级设神龛。塔基八角均镶有16、17世纪方人形像的托塔力士,神态生动,是广州明代石雕佳作。其与东邻琶洲塔相呼应,成为珠江经广州出海口的风水双塔。 探访侧记:以前经过多次,但对其的了解不多!看来这次是有了一个较为全面了解,特别是知道了其“为什么不可登临”的原因。不过,我想总会有一天人们会把登塔的楼梯修好的,到时再去登塔!不过时间不要太久!不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98. 琶洲塔 琶洲塔,是明代砖塔,在海珠区琶洲。琶洲塔呈八角形,青砖砌筑,外观九层,内分十七层。塔内设梯,沿梯而上可达塔顶。塔高59米,塔底直径12.7米。从第二层起,每级逸出腰檐。塔内每层对开四门,另外四面均设佛龛。各层铺成木楼,沿壁建有梯级直通塔顶。塔基由花岗岩石块砌成,每角有石雕托塔力士一尊,西方人形象,跪状,刻工古朴,这是广州罕见的明代石雕。琶洲历史上也曾经是古代著名的海港,叫琶洲港,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琶洲塔屹立在小山坡上,充当着导航标的作用。当年若是乘船從珠江口进入广州,必定会看见这座犹如中流砥柱的琶洲塔,所以便称它为“琶洲砥柱”,而“琶洲砥柱”后来成为清代的羊城八景之一。 探访侧记:以前经过很多次。早的时候,还把赤岗塔与琶洲塔混淆了,因为他们太相似了!但南部快速干线通车后,再也没有搞混了,因为多了南部快速干线这参考物了。只是没想到这琶洲塔还有这么多故事啊! 99. 文峰塔 文峰塔,在街口镇附近,龙潭河、小海河与流溪河汇合处的豸岭脚,离城区2公里。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希望兴文教,故名。清康熙32年(1693年)重修,将塔修建为七层,并列为从化新增六景之一,称“豸岭塔影”。后因年久失修,古塔已毁。1993年在原址重建。 探访侧记:是一典型的重修工程,太新了!新得一点感觉都没有感觉,一家人绕塔一周,赶紧走人吧!只是其旁边倒有一座疑似古庙的建筑,门太低,体太小,也就没有进去了。 100. 朱村塔 朱村塔,明朝产物,位于增城市朱村镇朱村,是实心塔,俗称“硬塔”。原五层,残存四层。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朱村镇的朱村还是很大的,而且这种地方的外来人多,问路就不方便了。摩托搭客者说10元带我去,想想不能这样,要凭自己的能力去做,婉拒!几经问人,继续北上,过村市场,到了小学,其就在小学东南方向的山上,角度好的话可以看见。沿着齐膝盖深的野草、闻者有些恶心的养鸡场的鸡粪臭,终于来到了塔的下面。幸亏不是夏天去探访,否则,还要考虑防蛇咬伤问题。 101. 云阁塔 云阁塔,位于石滩镇石湖村田心荔新公路旁,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十一年重修。是三层楼阁式砖石结构,平面呈六角形,直径约4米,红砂岩塔基,每层约高4.5米。门额刻“登云阁”三字。塔檐为七叠牙砖涩斗拱出檐,檐下方有灰塑壁画和花木缠枝图案,每条瓦脊有翘尖倒勾饰物,顶尖装琉璃葫芦作塔刹。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由于地图标注的不准,害得自己多走了一段弯路。文字介绍倒没有错,就在荔新公路旁。因此就在荔新公路的辅道便开车边“搜寻”!结果走了很远,还是没有见到,到“增塘水库”,见到有跨路桥,掉头再找。其实不用再找了,前面就有“田心村”的指示牌了。google地图显示“田心村“离荔新路较远的,而实际其就在路边,塔也是在离荔新公路约80米吧! 102. 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番禺区钟村石壁一村谢石公路的北边。那是当地人尊师重教的见证。近年来,当地人尊师重教之风更盛,海外华侨也捐资办起了华侨中学。 探访侧记:从广州南站(即武广高铁的起点站)直接到了石壁一村,竟然将这“发现点”给旁路掉了。掉头再找,发现山上有一排排的中国传统式建筑,以为就是文昌阁了,照了几张,但终究有些怀疑,这哪象什么“阁”呢?问及保安,原来这是“思亲园”(骨灰楼)。赶紧将刚才的照片全部删除。前走不远就到了文昌阁。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南站规模倒不小,但基本上没有什么人,也没有什么车,显得很是冷清。 103. 文昌塔 文昌塔,位于从化棋杆镇小坑村,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塔身为四方形,高23米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基于一则是路程比较远,二则是文昌塔大致都差不多的原因,本来都已经将其列入B类项目中了。但离截至日期还有一些时间,于是就去探访了一次。地图是画错了,其应在京珠高速的东边而地图将其画在西边,害得走了几公里的冤枉路;另外,在塔下,遇到一热情的哑巴,这可使我左右为难啊!不与他交谈嘛,人家那么热情地比划着,似乎有些过意不去;与他交谈嘛,就不知道如何交谈了。 104. 大魁阁塔 大魁阁塔,位于番禺大岭村。大岭村是有着800多年历史沉淀的小村庄,一向文化鼎盛,历代名人辈出,因为出了1位探花、34位进士、53位举人和100多位九品以上的官员而闻名。而村中的大魁阁塔“文昌阁”,则是该村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大魁阁塔平面呈六角形,双隅水磨青砖墙体,塔基由花岗岩白石砌成。首层门上镶花岗岩白石额,刻“作镇菩山”四个阴文正楷大字,第二层开竖长方形石框窗,镶石额“司令司忠”四字,第三层开六角形石框窗,镶石额刻“日月齐光”四字。 探访侧记:这塔与荔湾区的文昌塔差不多,难道在古时就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是觉得这塔有些新。 105. 北回归线标志塔 北回归线标志塔,在从化太平镇太平场油麻埔(北纬23°36'28”44)。标志塔它以特殊的北回归线地理位置著称,是目前世界上南、北回归线高度最高、规模最大的标志塔。塔身形状好似一枚火箭,直指蓝天,正面刻着贴金的“北回归线标志”六个大字,高度是23.5米,与北回归线纬度相一致,更具有科学性。 四周有四个突出的羽翼,显示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塔顶是一个直径1.2米的空心铜球,在每年夏至日的中午12:26,太阳光线会透过铜球的圆孔直射到塔内正中点,我们可以在塔内观测到这一现象。这个时候,如果站在塔外东西两门的直线位置上,你会发现自己的影子消失无踪,这是由于太阳直射的结果。 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就是南纬北纬纬度为23°26′的那条纬线。热温带的分界线--南北回归线。每年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的纬度达到最大,此时正是南半球的盛夏,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并始终在两个纬度圈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移动。因此,把这两个纬度圈分别称为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公转轨道平面)永远保持66°33′ 南北回归线的交角。也就是说,地球总是斜着身子在绕着太阳旋转。这样,地球有时是北半球倾向太阳,有时又是南半球倾向太阳,因而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会随时间而发生南北的移动。到夏至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北纬23°26′的纬线上。过了夏至,太阳光逐渐南移,北半球受太阳照射的时间逐渐减少。北纬23°26′的纬线是太阳光在北半球上直射点的最北界限,因此把这条纬线称为北回归线。冬至时太阳光直射在南纬23°26′的纬线上,冬至过后,太阳光又开始逐渐北移,到夏至时,再次直射北回归线。南纬23°26′的纬线则是太阳光在南半球上直射点的最南界限,因此把这条纬线称为南回归线。 1985年以前,地球表面的回归线的唯一标志是我国台湾省嘉义县的“北回归线标”石碑,它表明北回归线从那里经过。1985年,在从化又建立了一座高达27.55米的北回归线标志塔。我国现在已有5座北回归线标志塔,分别是台湾嘉义、台湾花莲、广东封开、广东从化、广东汕头,是世界上北回归线标志塔最多的国家。 探访侧记:去过好几次。这次的探访是在从化回广州的时候。看到这标志塔,没有打右转灯就准备靠右停车了,引来后车的急刹车声及喇叭声,这要自己检讨!任何时候,都要按照操作规定来办!幸亏自己的切线半径比较大,否则可能是追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