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计工作中常用术语解释比较

 秦汉明月888 2016-01-19

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时有一些审计名词的具体定义与范畴比较模糊,便用起来未能正确分析其界限,以下是对审计中常见的名称(词)进行解释或比较:

一、专业名词解释

1.审计风险模型


(1)根据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确定检查风险;(2)为了控制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需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确保最终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3)在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过程中必须考虑舞弊。


2.重大过失


首先区分无过失以及有过失行为。无过失行为指的是严格遵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程序,发现了被审计单位的错弊,或者是没有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错弊,原因是被审计单位通过舞弊的手段虚造了相关的原始凭证,没有发现其舞弊,此时不存在过失;


其次是区分普通过失以及重大过失。普通过失指的是没有完全严格遵守审计准则的规定进行了执业,导致没有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重大过失指的是完全没有遵守审计准则要求执业,连最起码的职业谨慎都没有保持,导致出具的报告意见是错误的。


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是对审计准则的遵守程度上,并不是看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是不是错误的。


3.独立性


指不收外来力量控制、支配,按照一定之规形式。实质上:实质上的独立性是一种内心状态,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提出结论时不受有损于职业判断的因素影响,能够诚实公正行事,并保持客观的职业怀疑态度。形式上:要求注册会计师避免出现这样重大的事实和情况,使得一个理性且掌握成分信息的第三方在权衡这些事实和情况后,很可能退订会计师事务所或者项目组成员的诚信、客观或职业怀疑态度已经受到损害。


4.审计计划


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审计计划通常可分为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两部分。


5.重要性水平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不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和判断的错报及漏报的最大限额。


6.审计风险


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7.函证


注册会计师直接从第三方(被询证者)获取书面答复以作为审计证据的过程,书面答复可以采用纸质、电子或者其他介质等形式。当针对的是与特定账户余额及其项目相关认定时,函证常常是相关的程序。


8.分析程序


指出册会计师通过分析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分析程序还包括在必要时对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值差异重大的波动或关系进行调查。


9.抽样风险


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于如果对整个总体实施与样本相同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风险。它是由抽样引起的,与样本规模和抽样方法有关。


10.内部控制


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与执行的政策及程序。

二、主要审计词解释

1.增加价值


通过开发产品和服务,利用资源推出这些产品和服务来提供价值。主要表现形式:咨询、建议、书面报告或其它形式。


2.风险


是指可能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的衡量标准是后果与可能性。对待风险关键在于监控。


3.保证服务


一种为了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或治理过程进行独立评价而客观地审查证据的行为。如财务、合规性的审查等。


4.咨询服务


提供建议以及相关的客户服务活动,这种服务的性质与范围通过与客启协商确定,目的是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如顾问服务、建议、协调、程序设计及培训。


5.利益冲突


任何表面上或事实上都不符合机构的最大的利益的各种关系。


6.控制


指管理层、委员会及其他各方进行的、旨在加强风险管理、增在实现发 定的目标的可能性的行为。


7.控制环境


机构内董事会和管理层对控制的重要性所持的态度及所采取的行动。


8.舞弊


所有具有欺骗、隐瞒或破坏信任特征的非法行为。


9.治理程序


机构的投资人代表(股东等)所遵循的程序,旨在对管理层执行的风险和控制过程加以监督。


10.充分的控制


管理层的计划执行的风险得到有效的管理,目标与任务得到经济有效的完成,可以说存在充分的控制。

三、含糊的审计用词比较

1.检查


为得出准确、适当喝恰当的结论,彻底而仔细地查看。


2.核查


通过比较和重新计算,以建立准确性和合理性。


3.调查


对有疑问或受指控的情况查明事实,如专项调查等。


4.验证


建立准确性。


5.证实


证明并得出结论。


6.确认


通过书面询问或检查,证明是正确或准确的。


7.复核


审慎地研究。


8.核对


进行审核和对比,以确定其正确性与准确性。


9.评价


就价值、有效性或有用性得出结论。


10.分析


了解事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确定事物性质。


11.视察


到实施现场进行亲自检查。


12.浏览


为发现模式总体符合性、明显的不规则性、反常的项目或其他要求进一步调研的情况,进行快速的检查。


13.测试


检查有代表性的项目或样本,并从所选择的样本中推算出总体特征与结论;如穿行测试、系统软件的测试等。


文 梁熊 审计之家整理发布

独享,不如众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