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运动”,是十多年来,中国民间的自发性社会集合行为,有着广泛而复杂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这也决定了汉服运动,不可能是一家之言、一团和气,而是在激烈思辨中慢慢成熟完善、在分分和和中逐渐发展壮大的。 汉服运动有“三教”:民族振兴路线、文化复兴路线、衣冠先行路线。 一、民族振兴路线,也叫汉民族主义路线,乃是三教中的龙头老大。 民族振兴路线,有感于中国主体民族——汉族的衰靡不振,提出了以汉服作为切入点,以振兴汉族本应有的民族精神,为主要宗旨。 他们认为,“汉本位”必须是汉服运动的最核心内涵,主要反对美化满清侵略屠杀汉人的历史。 在衣冠上,他们反对汉族人穿着旗袍马褂,反对以旗袍作为中国国服等。 民族振兴路线的形成,对汉服运动初期的振聋发聩、正本清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凝聚了汉服运动者的主要力量。 二、文化复兴路线,则是以一个对民族振兴路线及“汉本位”理论的修补者和反思者的面目,出现的。 文化复兴路线,出于对中国的国学、礼仪、文化影响力,在海内外衰微的痛心疾首,也出于对“皇汉”可能对当前中国多民族国家的融合统一造成影响的隐忧,提出了汉服运动当前应以文化复兴作为主要路径,只肯定温和的汉族主义,主要反对的,是香蕉丰收、全盘西化。 在衣冠上,他们反对西装牛仔的一统天下,提倡恢复传统的节日、礼仪、衣冠等相关内容。 文化复兴路线,虽然人数不多,但更多吸引社会精英和高知识阶层,对于矫正、中和整个汉服运动的主流导向,是不可或缺的。 上述“二教”,在汉服运动中,对骂龃龉颇多(笑),比如,“二教”有时会分别代表“承明”、“宗周”之争。 但是,此“二教”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矛盾。 相反,在互相争辩和对骂论战的过程中,相互吸收、互相交融,逐渐全面地认识到汉服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对立统一、缺一不可”的特质,已有融合之势(当然,少数极端“皇汉主义”除外)。 三、但素,“第三教”——衣冠先行路线,却经常共同成为他们讨伐的对象(大笑)。 衣冠先行路线,其实也是“雅称”,在圈内经常被误解为“秀衣帮”。 衣冠先行路线者们,一般不太去参与上述“二教”的争论,而是自顾自地穿起汉服(乃们自己想象哈)、影响世人,将此作为宣传汉服的重要手段。 他们大多是因为汉服的华美典雅,而接近“汉服运动”,并为穿上本民族的传统汉服,而感到自豪、愉悦。 但素,由于衣冠先行路线,并不是一条思想路线,而是汉服运动中的一个“新人”群体的集合,毕竟“民”、“文”二教“思想深邃、志存高远”嘛,在很多人心中,唐突间难以接受、消化。而汉服之华美,则为其提供了一个接近上述“二教”的平台。 因此,虽然“第三教”经常受到前“二教”诸如:“秀衣”、“浅薄”、“为穿而穿”的诘问、指责,但是却为“二教”能够不断地吸纳新人,提供了更广泛的来源(善意地笑)。 另外,汉服支持者,还有“九流”: 顶天立地、中流砥柱者,乃有六类,曰:思辨派、网管派、实践派、考据派、产业派、海外派。 1、思辨派——乃“三教”中之精神领袖。 他们或学识广博、思想深刻;或文采斐然、妙笔生花。 他们夯实兴汉复教之理论基础,写下激浊扬清之运动檄文; 他们可能在圈外默默无闻,但在是圈内,他们的网名,则是竞相崇拜敬仰的对象。 2、网管派——汉服复兴网络平台的建造者和维护者。 他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汉服复兴提供着最大的网络平台,亦是功不可没。 3、实践派——中国各地汉服团体的统称。 主要以青年、学生为主。他们中的领军人物,逐渐开始见诸中国各地的报纸电视,是汉服运动在现实中的形象代言人。 4、考据派——也称学院派,一般是中高级知识分子,或是对学术有兴趣的人。 他们散布于网络之中,以历史、衣冠、礼仪考据等,为主要研究方向,为汉服运动作出的贡献,也自不必说。 5、产业派——汉服商家。 他们设计、制作、生产大批汉服,为汉服运动提供了实物素材,为推广汉服,也尽到了一己之责任。 6、海外派——汉服和汉服运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海外华人华侨,以及留学生“认祖归宗、文化寻根”的重要信仰。 最后,汉服运动中,还有“三拨人”,他们来源于“三教”,但是因为其思维,已经被极端化、绝对化、浅薄化了,实质上已经背叛了“三教”,只能算“不入流”的三类: 1)民族振兴路线中的极端分子(皇汉、汉族沙文主义) 他们主张“纯血统论、汉族复仇论”,将对满清统治者的仇恨,加之于今日之满族,把“汉本位”演化成进攻性、扩张性的极端汉族主义,损害了汉服及汉服爱好者的社会形象,丑化了汉服运动。 他们活跃于网络平台,挑动是非,而回到现实中,却又销声匿迹。 中国社会对汉服运动的误解,最深、最大之根源,即是拜此类人所赐。 2)文化复兴路线中的绝对分子 他们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惶惶兢兢地认为汉族兴,则中国必分必亡,于是抛弃华夷之辨,完全抹杀汉服的民族性,把自己推上汉族虚无主义的绝路。 丢掉了民族性,他们所称道的“华夏文化”,也只能成为无魂之鬼。 这一类人在受到圈内强烈抨击之后,已经逐渐淡出了汉服圈,零星之余孽几乎已不足为患。 3)衣冠先行路线中的肤浅之人、真正的“秀衣帮” 他们和很多人一样,因为爱美之心,而穿起汉服,但他们根本上拒绝皈依上述“二教”,他们穿上汉服容易,脱下来更容易。当他们新鲜感和虚荣心得到满足之后,或是炮制影楼装,或是改良汉服为自己喜欢的新潮款式,抑或是依然穿着汉服秀来秀去。 汉服在这类人心中,只是一件衣服,一个玩偶,不能再承担更多。他们口称支持汉服,其实他们不懂汉服,更理解不了汉服运动。 此三撮末流,在汉服运动中,其实只占很小的比例,但是影响却很坏。 “民教”中的极端分子,和“衣教”中的肤浅分子,已成为中国社会反对汉服和汉服运动的主要把柄。 “文教”中的绝对分子,试图抽去汉服运动的重要核心部分,其用心也很险恶。 更可悲的是,“民教”同道往往将那一撮绝对分子,当作了“文教”的主流;“文教”同道,则经常将那一伙极端分子,当作“民教”的主体!双方互相批判,内讧大起。 而“民教”、“文教”吵累了之后,再一起将“衣教”的广大同胞,主观曲解为“肤浅的秀衣帮”而大骂一通,方才各自散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