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写好耐人品味之传统诗词

 虹72 2016-01-20


怎样写好耐人品味之传统诗词

 

诗词,千百年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一些著名的好诗词总是传唱不衰,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息,毫不因时间的推移而略减她的魅力,无论什么样的环境都能繁衍它的生命.她轻灵而不浮燥,凝炼而不呆滞。当然,诗词的创作离不开经历和思想,它需要知识的积累,技巧的训练,更不能缺少激情和灵感,要用个性显示共性,在现实中追求浪漫,要善于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常事物中的亮点,令人惊心动魄的大事固然要写,那些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也要写,因前者少而后者多,生活中有的平凡小事会引发我们的特殊情感,产生美妙的联想。因此,随时记下一些脑海中突然冒出来的语句是非常必要的,它对我们创作诗词大有好处,有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和言辞最能感动人。能够打动人和感染人的诗词,它必须语言精练,文笔优美。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作为基础,对大量的素材加以提炼,用恰到好处而又传神的词句来表述它,杜绝废话,反复推敲,象蜜蜂采蜜一样从千百朵鲜花中采下那一点点沁人心脾的甜蜜献给读者。用运想象和夸张的手段,营造一个完整的、典型的、优美的艺术境界,以此感动读者,让人产生共鸣。因此和写其它文学作品一样,要写好传统诗词需要扎实的文学根底和丰富的生活积累,要关心时事,要有一颗仁爱的心,要有感而发,不能为了写诗而写诗,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读者所接受。怎样才能写出好的诗词来呢?这是一个大题目,三天三晚也说不完,我们追求一辈子,钻研一辈子也钻不透,也许我以后有时间还要写一篇长一点的专著,现在我只能说先和大家谈谈我近几年来在诗歌创作中的一些体会,与在坐各位共同探讨一下。

1、精雕细刻:

要写好传统诗词,首先要花得起时间去精雕细刻,要用一颗热爱艺术、追求完美、高度负责的心去创造甘美的精神粮食去奉献给读者,决不能只图数量粗制滥造。假如我们将粗制滥造的作品推向社会,即使著述等身,作品汗牛充栋又有何用?只不过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读者的时间而己,于己于人均无补益!要写好诗,首先要有一颗想写出好诗的心,端正态度,精雕细刻。唐朝诗人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杜甫诗曰:‘平生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反复推敲而撞了兵部侍郎韩愈的驾,幸亏韩愈是大文人,又爱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给他定下有声有色的‘敲’字。有人自我吹嘘说他一天能写很多首诗,甚至一个钟头可写几首,但其作品如果味同嚼蜡、无人爱读写出来又有什么意义?还不如精雕细刻,用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反复推敲写出一首好的作品来! 鲁迅先生曾谦虚地讲:别人文思如泉涌,而他的是象挤牛奶一样一点点挤出来的。也许实际情况相差不多,但那些文思如泉者涌出来的是水,而先生挤出来的是营养丰富、味道甘美的牛奶。我写诗也是慢慢‘挤’出来的。所谓慢工出细活,我只希望这辈子能精雕细刻一首好诗出来,不但在我生前有人读,而且百年之后还有人品味,甚至只要有一句话能流传于世,我就心满意足了。

2、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大凡爱好文学创作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想写出好作品的,但好诗不是你想写就写得出来的,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想在诗的王国里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写出来的诗篇璀灿夺目,就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文学根底作为基础,这就是杜甫所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你想,要是杜甫没有行万里路的阅历,他怎么能写出“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那样的句子来呢?要是他没有到过岳阳,站在岳阳楼上看过,他怎么能写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样的句子来呢?他要没有真正“暮投石豪村”,怎么能看到“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去看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悲惨的一幕呢?诗人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还要独具慧眼,细心观察,要有一颗爱人类——自己的同类的心,仁慈的心,一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心才能写出让人千古传诵的好诗,才能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样的好诗,没有哪一个好诗人不是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的,诗仙李白就自称“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五岳寻仙不畏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我相信他一定是身历其境才能写出“南岳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这样具有永久魅力的句子。没有丰富的阅历,干挤是挤不出来的,另外你有丰富的阅历,你看了、想了,但你没有深厚的文学根底,你也写不出来,你心里有,但说不出,就像哑巴一样,心里想说就是说不出来,干着急,你没读多少书,你没有学问,没有丰富的语汇,你怎么遣词造句呢?就像你想打胜仗,可是你手下没有兵、没有将,你派谁去打?你要有兵,而且要有精兵良将,你要想表达高雅的意境,可是你只会说几句村言俚语,怎么行呢?传统诗词,需要我们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也就是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胡适其实都是在十三四岁以前就读熟了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的,毛泽东也是如此,所以他们不但能写出好文章、写出好诗,而且你要他不写还不行,一有感触,诗兴就来了。

3、立意高雅:

创作诗歌,首先要立意,意境是诗歌的灵魂,立意高雅在给人以一种艺术赏受的同时,给人以启发、给人以教育,如果立意低下粗俗,毫无意义,则污人耳目,使人恶心,据说有一县令,略通文墨,会吟几句诗,有次县内遭水灾,他在河边看到一具少女的尸体漂过来,便吟诗一首:“二八谁家女,漂来寄岸芦,鸟窥眉间翠,鱼弄口旁朱”诗中不见一点同情之心,只有低级趣味,充分反映了作者低下、卑劣的心态。而立意高雅的诗歌她所体现诗人的灵魂也是高尚的,是诗人的高尚思想感情与所写对象溶为一体的一种艺术产品。意境分有我与无我两种境界,一首好的诗歌无论用了哪种境界都是可以感人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所描之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达到物我难分。抒情写景其方法也不外乎如下手法,一是景中抒情,一是情中写景,前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写景,将一个寂寞荒凉,萧森寒冷的场面渲染得无以复加,使人一看便生苍凉感,最后一句如画龙点晴。后者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白云、红叶、山路、人家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图画,顺着这条山路望上去,在白云飘缈的地方,几椽屋瓦若隐若现,让人顿生向往之心。但这两句只是衬托,着重点在后两句,在夕阳照耀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满山红锦,如铺晚霞,比江南二月的花朵还要鲜红艳丽,以致诗人停车而望,陶然忘归,将自身也融入了这奇妙的大自然中,但诗人没有象其他文人那种悲秋苍凉之感,而是通过热烈蓬勃的景象借以抒发豪爽乐观的精神,一股豁达俊拔之气流于笔底,带情写景,立意超群,突出了诗人的气质和胸襟。

4、情感充沛:

情感是诗歌的源泉与生命,任何一篇文学作品,它都包含着作者的感情,诗歌更是如此,短短的几十个字透露着作者的观点和爱憎,包含着作者充沛的感情。我们在赏析作品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诗的意境、形象而被其吸引和感染,和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看到慷慨激昂的篇章我们会热血沸腾,看到行云流水的句子我们会击节赞叹,看到哀伤幽怨的语言我们会唏嘘不已,看到描写违背天理的文辞我们会切齿愤怒。所以,把握好情感的抒发在诗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与诗歌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地结合,达到一种让人产生共鸣的艺术效果。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听说官军打了胜仗那种欢喜欲狂的感情溢于言表,立刻传给了读者。 再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一种国破家亡,孤身漂泊,贫病交加的悲怆景象跃然纸上,谁看了这首诗不为之动容呢?

5、理由充分:

诗歌不但要求包涵充沛的感情能感染读者,要求描绘的景观能让人看了如身临其境,与作者分赏人间的美景,而且要求观点鲜明说理充分,故时人论诗有“情胜、景胜、理胜”之说。诗歌需要形象思维,夸张浪漫,亦需要说理透澈,许多的说理诗句成了至理名言或成语,它寓理于情,寓理于景,寓理于生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是孟郊的名句,他把一个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及母恩永远报达不尽的道理用十个字表达得淋漓尽致。“饭里有沙需细嚼,水中无骨莫横吞”是悬挂于江西铅山峰顶寺的一副楹联,它用生活中极平常的事件——吃饭,喝水为主体而进行演译,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迪。用诗歌说理,除了要有丰富的情感还需具备形象生动的描绘,不乏精练含蓄的语言。既要发议论讲道理,又不能直白空洞,要耐人寻味,回甘悠远,既创作了诗歌又阐明了道理。下面我给大家再举几例;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作者用运树木参差,山花怒放,百鸟争鸣的热闹世界与锁在笼内的画眉做对比,揭示了自由的可贵。杜甫的“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无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这里杜工部借天宝年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事来讽刺唐玄宗的开疆杀伐。前四句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致胜。后四句写如何节制武事,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于叙事中说明立国安邦不在于武而在于德,制服其首领就行了,对其人民不能多加伤害的深刻道理。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这首诗里,作者将景物与哲理巧妙地触于一体,不露痕迹,使读者不觉其说理而理自见,成为千古理趣的绝唱。

6、提升主题、深化内涵:

诗歌是一种情感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的文学载体,在表面意象之下覆盖着深刻的含义,它表达着作者的思想,也就是作品的主题,就象衣必有领,裤必有头一样,写作首先要把主题定位,方能下笔,通过形象的描写,加强主题的力度。提升主题才能充分反映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理解。主题要与内容相统一,对主要材料的选择角度要新,剪裁要大方得体,这有利于主题的发挥和表现。在一首作品中只有情绪、观点和印象是不够的,只简单地说明主题也是不够的,它要求提升、深化主题。主题最好不外露,要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不要太直白,让人一览无余。在历代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述情感,在作品中赋予某种内涵。多读前人的诗就可以明白深化诗歌内涵的特殊手法。下面我给大家举个这方面的例子。《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著名的七绝,不乏夸张和联想,写得行云流水,文彩飘逸,美轮美奂,且不加雕饰,随心所欲,一气呵成。普通读者只要看到诗的表面,领会顺水行舟的快感就会觉得爽快,其实诗人是把遇赦回江陵的愉悦心情和瑰丽多姿的三峡风光及顺水行舟的通畅惬意融为了一体,明白了这些内涵,再回头来品读,味道更为浓厚。

7、标新立异

写诗贵在一个新字,要在意境上和形式上都有创新,不要让人看了觉得似曾相识。唐有枣强县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李义府有诗曰:‘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在此诗前各加二字为诗曰:‘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鉴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后刘肃讥张为生吞活剥,狗尾续貂,遗笑文坛。诗人与诗匠的区别就在于诗人能创新,能独辟蹊径,自成一格,而不重复前人与当代人的作品,甚至不重复自己过去的作品。而诗匠则恰恰相反,他老是重复前人、今人或自己的过去。正如书法家写字要求创新,要求自己有自己的面貌,而不重复前人的形式和内容。甚至要求不重复自己以前的作品,而要求自己的每一幅作品都有新的面貌,新的内涵,而写字匠则是一个模式复制几十、上百甚至更多的作品,如过去号斗笠的或代人书写对联的就是写字匠,他们不可能有所创新。好的诗人写不同事物固然不必说了,就同一事物,也有他自己的观点,有不同的写法。

8、目光敏锐:

诗歌来自于生活,写景也好,抒情也好,都离不开对事物的观察,但这种观察不等同于一般的认识,它要求诗人独具慧眼,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此物联想彼物,得出新的认识或独到的见解,这样写景才有灵气,抒情才有深度,才能与众有别,不同凡响。如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我们现在有的朋友写东西,未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就提起笔来、匆忙动手,结果粗俗的产品比较多而高雅的东西比较少,这是一种浮燥的表现,我们必须戒除这种现象。锻炼观察的能力,提高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和摄取生活中的美,分析事物能够高人一等,这是作为一个好诗人的基本要素。

9、捕捉灵感:

写文章也好,写诗也好,都需要灵感,这是我们在坐大多数人的共识,怎样才能捕捉住瞬间产生而又稍纵即逝的灵感实在是一个问题,因为灵感不是一个随叫随应的仆人,也不是十月怀胎,只要到了期就瓜熟蒂落,它象一个精灵潜伏在血管里,既陌生又美丽,既迷人又难以捉摸,有时候蹦蹦跳跳野野荡荡就来了,你挡也挡不住,被它的魄力所迷惑,它能让你酣畅淋漓,陶醉其中,流连忘返,让你获得心灵上的快感,使人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但一不留神,它就溜走了,再也找不回来,所以每当这个(灵感诞生)时候我的办法是赶快掏出纸笔将它记录下来,不然一眨眼它就无影无踪了。

10、语言精炼、准确、风趣:

诗歌语言要精练准确,这是人所共知的,不能罗罗嗦嗦,废话连篇,要一语中的,(其它文学作品也是这样要求的,更何况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律诗仅仅八句,而绝诗只有四句,前人对五律是这样说的“四十贤人中,着一屠沽儿不得”意思是五律仅四十个字,中间一个差一点的字都容不得,而更何况七绝,五绝,字数更少的呢,就更要求一个字充分发挥一个字的作用,前面说了贾岛,一个“推”字与“敲”字就“推敲”了很久,现在我们再说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句中在选定“绿”字之前,考虑过“入”“过”“度”“满”等字,推敲了很久才选定绿字,因那几个字用于夏秋冬均可,而唯独“绿”字乃春之专利,实乃传神之笔。前人用字真是精炼准确到了多一字不行,少一字不行,改一字也不行的程度!唐代大诗人杜甫,历来被视为锤炼字句的圣手。杜甫在《曲江对雨》中有一句:“林花著雨胭脂湿”,因题于院壁,“湿”字为蜗涎所蚀,令后辈学人颇费心思,苏轼用“润”、黄庭坚用“老”、秦观用“嫩”、佛印用“落”补缺,都不及“湿”字下得精确,诗人乃写长安乱象,与色彩明快之“润”“嫩”不合,花在雨中,不一定就“落”,也未见得就“老(色暗)”,此处“湿”正为诗眼。这里我还要特别提到的是,诗歌不但要语言精炼、准确,而且要能作到语言风趣就更好了。做人讲究老实、本分。但写文章、写诗却需要语言灵活,妙趣横生,不扳着面孔说教,让读者在阅读时觉得亲和、温暖、机智、幽默、如沐春风,读后会心一笑,余味悠长,它能挖掘生活中的乐趣,启迪心智,为读者打开一扇快乐的窗口,为大众调兑一杯清爽的甘露,宋代的杨万里和苏轼可称得上是这方面的专家。请看杨万里的作品《下横山滩望金华山》“篙师只管信船流,不作前滩水石谋。却被惊湍旋三转,倒将船尾做船头。”《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栏。”据说杨万里一生写了二万多首诗,流传下来的有四千多首,大都灵性十足,风趣恢谐,他用心但不费力,他的不费力正是其丰厚的生活根基所致。厚积薄发就是他的活水源头。现在再看苏轼的谐趣诗就更风趣幽默了。东坡 《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儿孙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说到这里,我顺便再给大家说几例谐趣诗,郑板桥《赠偷儿》:“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文。出门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夜深不及披衣送,收拾雄心往别村。”小石道人  《薄肉》:“薄薄批来浅浅铺,厨头娘子费工夫。等闲不敢开窗看,恐被风吹过太湖。”志明和尚:“春叫猫儿猫叫春,听他越叫越精神。老僧也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最后说个清官的故事;南宋时,一人在河北三鸦镇当官,因景况萧条,每日只能吃藕度日,又不忍打扰百姓,作诗自嘲曰:“三年憔悴在三鸦,无米无钱怎养家。每日两餐都是藕,看看口里出莲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