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经营的七个基本原则——读《银行的秘密》有感
2016-01-19
原创
大摩
银行有基因缺陷。 这是美国著名学者加里·戈顿在《银行的秘密——现代金融危机启示录》里面开宗明义阐述的核心观点。 但什么是“银行”?对现代金融体系来说,这绝非愚蠢问题,也没有显而易见答案。 事实上,正是加里·戈顿在书的结尾部分抛出了这个问题。 他的答案有些令人困惑,创造概念也比较拗口,但梳理下来,可能指的是: 首先,所谓银行,更准确而言,其实应该叫“银行业务”。 其次,银行业务指的是具有某种特征的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关联关系。典型的负债是活期存款,对应的资产为贷款。换句话说,银行业务的负债特征是,它在通常情况下,是“信息不敏感证券”,但又保留了随时赎回的权利,甚至“挤兑权”;因而,它会对银行发放贷款的审慎性形成约束,要求银行业务的资产特征同样是“信息不敏感的”,否则,负债就会随时变得敏感起来。 最后,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机构都可能从事着银行业务,即它们提供了“信息不敏感证券”。 但我理解,这些所谓的新的信息不敏感证券,可能要比活期存款为代表的传统的信息部敏感证券要敏感得多。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的不敏感性,很多是建立在刚兑预期上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们对应的资产端,往往非常敏感,对价格、对信息都非常敏感,使得在负债端的不敏感基础非常薄弱。 现在有不少业务,在资产端相当脆弱。比如前几天大家谈得比较多的股权质押融资。 根据上述理解,我进一步想了关于银行经营的几个基本原则,不一定对,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个原则:寻找或跟风“本该但”的套利空间。即本该按银行业务进行监管,只允许有银行牌照的机构经营,但由于监管对现代金融体系下银行业务认识存在不足,所以存在套利或跟风空间。 第二个原则:谨防流动性风险。政策套利空间最大的风险与其说来自基本面或政策,不如说体现了银行业务的基因缺陷——流动性风险。由于资产和负债端对价格和信息更加敏感,这类套利空间的基因缺陷更大。 第三个原则:将重心放在非敏感型业务(非敏感负债和资产)或独特性业务上(如先行试点、牌照优势)。 第四个原则:动态但有侧重地分配资源和精力。即套利、跟风类业务和重心类业务最多是三七开关系,搞不好二八开才对。 第五个原则:无论哪类业务,最好以轻型化获客为前提,尽可能削减重型营销成本,否则在金融业竞争中,优势小。 第六个原则:注重口碑宣传,用好金融业的病毒式口碑营销。 第七个原则:随时监测市场,不单是注意套利和跟风机会,更是注意可能出现的新的“银行业务类型”,即颠覆者和搅局者,一边套利,一边及时呼吁监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