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关于纸卷笔、鸡距笔和雀头笔的一些资料

 余闲书屋 2016-01-20
唐朝的雀头笔﹐在日本奈良的正仓院尚有十八管实物﹐保存完好.

雀頭筆筆頭甚短﹐採卷心法。即麻紙的筆心佔筆頭五分之三﹐在中心的『命毛』上卷紙﹐其次加毛﹐再次加紙﹐次又加毛﹐如此數層包纏而成。工夫妙在中心紙卷浸水不漲。
唐朝雖筆樣多種﹐李陽冰『筆法訣』中亦提到有絹心﹐散卓(無筆心)等等。但唐朝去晉未遠﹐王羲之書風又盛極一時﹐由此推之﹐是否唐人也會仿用晉人造筆法呢﹖王羲之是否也常用﹐或用過雀頭筆呢﹖甚或寫蘭亭所用的鼠須筆﹐竟是雀頭筆﹖
大膽假設﹐或涉謬誤﹐以此就教于網上諸方家。
我 认为制笔一道必有传承之法,晋代制笔法必定会传到唐代,或者说会影响到唐人制笔,换而言之,唐人制笔也必然会取法于前代,但这里就有一个流变过程了,时代 往前,笔只会越来越来,因为历代制笔者都在不断的探索好的制笔法,来丰富自己制笔的技艺,由此可见从晋到唐,笔一定经过了许多改良和革新,所以我认为王羲 之不一定会用雀头笔。唐人之所以用这个,很有可能就是针对晋代一些不方便处而改进的也未为可知。我是胡说,不妥之处,请楼主既以下各位续帖的方家包涵。

荷风兄所言甚是。這又引出幾個有趣的問題﹕
(1)那麼王羲之(公元303-361)﹐用的是什麼樣的筆呢﹖有說法嗎﹖紙心﹐絹心﹐散卓﹖
(2) 唐朝人曾用雀頭筆恐怕是不爭的事實。那麼哪些唐人作品是用雀頭筆寫的呢﹖歐陽詢(公元557-641)﹐褚遂良(公元596-658)﹐張旭(公元 658-747)﹐顏真卿(公元709-785)﹐懷素(公元725-785)﹐柳公權(公元778-865)﹐楊凝式(公元873-954)諸公有用過 雀頭筆嗎﹖正倉院所藏日本光明皇后所臨王羲之『樂毅論』﹐寫于公元744年十月三日﹐有人判定即為用雀頭筆所書。可見雀頭筆為當時之實用筆。
(3)如果說唐人書跡無一件用雀頭筆﹐而日本自唐朝輸入而留下的唐筆卻100%為雀頭筆。這樣說得過去嗎﹖
拋磚引玉﹐望諸專家先進有以教我。

呵呵!有些意思了。我也自不量力,胡说几句。
     在说王羲之是否用过雀头笔之前,说一个时间问题,欧阳询生于公元557年,众所周知,欧阳询同虞世南都是从隋入仕的,而隋是公元581年建国,很显然欧阳 询应该早于隋,且欧、虞为初唐名书家,欧阳询幼即学书且是通过陈朝中书令江总授之以书,这就说明是此家为文化氛围浓的书香之家,定不是寒微之家,那么由此 可见,欧阳询用的文房应当是非常不错的,同理虞是从智永和尚学书的,那么他们用的笔就更不用说了,回过头来讲,他们的那个时代距离羲之那个时代已经过了近 250多年。大家试想,100尚有很大的变化,何况近250 多年呢!所以由此可以断定,欧、虞所用之笔一定优于羲之时代,至于说王羲子的时代用什么笔,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近年随着出土文物的大量出来,包括春秋时 期的笔也有发现,我想可以通过那些实物来推导羲之用什么笔(因为我没有见过这方面的资料,所以就不便作出推导了)。
    楼主的第二个问题有些 难,因为笔书写出来的轨迹是以纸来传载的,在后世的作品中,单通过这些留在纸上的轨迹恐怕只有专门从事这方面签定的大家才能分析出某作品为雀头笔所书。在 这个问题上我只说一个道理,大家就明白了,在唐代,不论有什么样的笔出现,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都需要蘸墨书写,有了这个大前提,也就说明作品必然为 墨所书,至于用何笔就不好说了,尽管唐人用雀头笔不假,但是我想也不一定都用,古人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南北有异之说,所以我想应该是在不同的地方 有不同的人使用着不同的笔。那么这也就说明,唐代有人用雀头笔写作品,但是也有人不是用这些笔写作品,我想雀头笔既然东渡到扶桑,那么定不是一般的人用得 起的,也就是说,唐代的老百姓不一定用得就是这么精良的笔了。我个人认为要鉴别某一作品是否为雀头笔所书,只能通过墨在纸留下的轨迹了,当然这个一定为大 家才能办到,我辈是不可能分辨的
    楼主问,欧、褚等人是否用过,这仍然是个时间问题,唐分为初唐、中唐、晚唐,欧、褚为初唐,而张、颜、怀 素为中唐,柳为晚唐,至于杨凝式则为五代的书家了,从初唐到五代,已过了三百多年了,所以由此可见杨肯定不会用雀头笔。日本的“倉院所藏日本光明皇后所臨 王羲之『樂毅論』﹐寫于公元744年十月三日﹐ 有人判定即為用雀頭筆所書”上的时候正好是我们的中唐,那么这一时期中唐的书家很有可能都用雀头笔,晚唐的书家也有可能接他们的余绪也有部分人用,但肯定 不会都用。到了杨式,那已经过了近130年了,所以我认为他不会用了。
     以上是胡扯,请楼主和各位方家斧下。

云煙﹕
可以明确地说宋以前由成熟技术制作的毛笔大都是以兔毫为主,所以古代紫毫等价于黄金.兔毫性刚而脆,寿极短,"笔冢"由是故.
晋前多用纯兔毫,汉墓出土毛笔均为兔毫,遗留汉简墨迹也可看出紫毫所书.到二王时代以紫毫为主的兼毫普遍使用,从王书来看用纯紫毫达不到其蓄墨量(所谓"鼠须笔"从制笔的角度看可以确定是以讹传讹).
随着楷书逐步形成,到唐时纯兔毫笔重新兴起,宣州因产优质紫毫使"宣笔"名重一时.
宋以后,随着高桌椅的和生宣的出现,才有湖笔羊毫兴起的条件(特别是南宋建都临安,对当时善琏制笔有很大推动).
狼毫笔据说汉墓也有出土(好象是在辽宁一带),但两宋前见狼毫笔的记载很少,可以明确看到记载有狼毫笔的是明代.因古代交通不便而狼毫原料以大兴安岭一带最佳,传说狼毫笔是都由高丽进贡带来.
狼毫笔性清丽柔健,蓄墨及寿命都比紫毫笔好,弹性笔中狼毫原料最佳.故追摹二王遗风以此就好,紫毫笔因时境变迁,现代人已经很难适应了.所以做极品紫毫笔的技术也很难恢复,因有羊狼毫笔对照,紫毫的蓄墨明显偏少




  在國內的網站,紙卷筆的資料比較匱乏,因此我整理了如下的一些材料。但我並非專業人士,錯漏在所難免,望諸君海涵。


  
首先,讓我對紙卷筆的起源作個簡單介紹。紙卷筆有文獻記載乃始於東晉王羲之《筆經》,採毫竟,以紙裹石灰汁,微火上煮令薄沸,所以去其膩也。先用人髪杪數十莖雜青羊毛並兔毳,惟令齊平,以麻紙裹柱根,令治。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令柱不見),然後安之。雖然該篇極有可能是出於後人偽託,但成書時間應距王羲之的時代不甚遠。1993年在江蘇省江寧縣下坊村的一座東晉磚室墓中出土了一枚卷帛毛筆頭,其形制與《筆經》所載相類,王學雷先生著有《東晉束帛筆頭考》一文,可參看。這種纏紙的製筆工藝大概從東晉至唐末五代都是主流,期間還衍生出雀頭筆等的品種。自北宋起,便逐漸沒落,所幸該法最晚在唐代已傳入日本,并得以保留,令我們今日可以一窺究竟。

各種款式的紙卷筆(转载)关于纸卷笔、鸡距笔和雀头笔的一些资料


紙卷筆的結構

(转载)关于纸卷笔、鸡距笔和雀头笔的一些资料

雀頭筆比紙卷筆多一層披毛

(转载)关于纸卷笔、鸡距笔和雀头笔的一些资料源氏、5mm×24mm、紫毫為柱、狼毫為披
平安かな書法、6mm×27mm、紫毫狼毫為柱、羊毫為披

道風朝臣用筆、7mm×33mm、紫毫狼毫為柱、羊毫為披

  
我一直不喜歡純用狼毫做的小筆,因為狼毫筆的筆鋒軟無力,不太適合寫小字,從古人的經驗來看最適合做小筆的應該是兔毫和狸毫(或許還有鹿毫)。引用李小平先生的圖,左起依次:紫毫,花毫,狼毫,普通短羊毛,普通中長羊毛,長羊毛的單根毛料"鼓"形示意圖。越靠前,筆鋒的力量就越強。


(转载)关于纸卷笔、鸡距笔和雀头笔的一些资料   由於卷紙和深入管,紙卷筆會有筆鋒犀利、筆腰勁健、蓄墨量大、久用不漲等優點。
雀頭筆(雞距筆)的結構示意圖

 (转载)关于纸卷笔、鸡距笔和雀头笔的一些资料

 


雀頭筆用於書寫小楷寫經等小字,由于在天平時代(724—748)傳入日本,所以又稱天平筆,下面是製作過程。卷筆用的應該是手工楮皮紙。



(转载)关于纸卷笔、鸡距笔和雀头笔的一些资料(转载)关于纸卷笔、鸡距笔和雀头笔的一些资料(转载)关于纸卷笔、鸡距笔和雀头笔的一些资料






雀頭筆、8.5mm×21mm、狼毫為柱、披紫毫、再披羊毫

(转载)关于纸卷笔、鸡距笔和雀头笔的一些资料
(转载)关于纸卷笔、鸡距笔和雀头笔的一些资料
天平筆、12mm×27mm、狼毫為柱、披紫毫、再披羊毫



http:///eohikari-ch/roots/
這個網站有該筆製作過程的視頻,選擇#45“雲平筆觀看。

http://www.tudou.com/home/item_u61587068s0p1.html另外我還上傳了幾個日本人製筆的視頻至土豆,可以比較一下中日製筆工藝異同。

最後是一款大的卷筆:兼毫筆龍籐巻筆、21mm×80mm、兼毫(羊毛、狸、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