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宝库中的明珠——《春江花月夜》

 微音dyx 2018-02-13

原创:邓远行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全诗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给了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江月夜的奇丽景色,抒发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道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诗人以不同凡响的艺术功力在意境、情趣、韵律上开拓了新的天地,使这首诗成为唐诗宝库中的明珠,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诗人开篇就点明所处的位置是在长江下游,因为,这里江海相连,水面宽阔,更有那一轮明月随潮涌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皎洁的清辉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生的原野,月色泻在花草和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霜。月色和江边的沙滩浑然一体,使得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觉察,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以上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通过细腻笔触,一个如梦似幻,空灵纯净的美妙的境界,一轮冉冉升起的明月就浮现在眼前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此时,清明澄彻的江天美景,空中高悬的一轮孤月,让诗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古人已不见踪迹,但滔滔的江水仍缓缓东流;空中的那一轮孤月总是“年年只相似”的容颜升起降落,亘古不变。由此,诗人感悟到:人生虽然短暂,但人类世世代代生生息息,无穷无尽。因此,“代代无穷己”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得以永存!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此时,诗人心潮起伏:当年,自已离开家乡时,妻子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不胜忧愁。此刻,皎洁的月光之下,还有谁家的游子像自已一样,犹乘着一叶扁舟在茫茫的江面上漂游着呢?如今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不胜愁”三字,强烈突出了两地相思之愁苦;而“扁舟”、“明月楼”又把这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孤月悬在空中,普照大地。想必月亮照此时一定在家里屋顶上徘徊着。照在妻子的梳妆台上;照在闺房的门帘边,照在捣衣石上,徘徊着。拂去了,又回来。

“卷不去”、“拂还来”。表面上是写月光孤独寂寞,实际上是渲染诗人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这四句,是诗人情感冲动的高潮所在。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此时我们夫妻只能互相望着月亮,却听不到对方的声音,我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流去,与你相聚。可是,天空广袤,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飞不出无边的月光世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层波纹,游不到青枫浦边。我怎么才能回到你身边呢?

诗人急切渴望夫妻团聚的心情,跃然诗中。而“鸿雁”、“鱼龙”两词,突显了分隔两地的离愁之深。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昨夜,我梦见纷纷扬扬的片片花瓣落在宁静的水潭之中。这春天已过去了一半,我还是不能回到家乡。滚滚东流的江水将春光带走,江潭上的月亮却漫漫西沉。而我什么时候才回到家乡呢?

诗人将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虚实相间,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愁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月亮已深深地西隐藏在海雾中了,碣石与潇湘两地之间的距离却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到家里?只看见那西沉的月光,摇荡着离情,洒满在江边的树林。

“摇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妇那摇人心旌的真挚相思之情,使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

《春江花月夜》全诗中最精彩的部份,就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悟。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这种探索,古人早己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大都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但没有进一步对人生的意义作深层次思索。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境界辽阔,悲情高远,把全诗从纯粹赞美大自然的景色,感怀人世间的情爱,升华到对人生归宿的深刻探索。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荡气回肠,余音绕梁。仿佛让我们回到一千多年前唐朝的时空。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