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川 | 世界这么大,你看得完么?五百年前的一场逆袭

 中原高考678 2016-01-22



五百年前的一天,少年坐在自家的院子里,双目炯炯,盯着一颗翠竹,一动不动。据说他在练一种叫做“格物”的神功,一旦练成,则平定天下,亦非难事。少年一连练了七天,没有休息,终于,终于,终于,他病倒了...他是如何走火入魔的?在他病倒后,世上是否多了一位精神病人?这种失传已久的神功到底应该怎么练?来来来,北川先生告诉你这一切...

一段始至五百年前的逆袭

世界这么大,你看得完么?

好像从去年开始,一个五百年前的人在国内突然就火了,此人就是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被赞为“明朝第一猛人”的王阳明先生。

要说阳明先生,本来的确是大名鼎鼎,被誉为从孔子开始,儒门里“两个半圣人”中的一个。不过在去年那个时间节点之前,这位具备“真三不朽”的阳明先生,在大多数国人那里应该是默默无闻的。我敢说,当时隔壁老王的名声,肯定要大过他这个五百年前的同宗。

北川 | 世界这么大,你看得完么?五百年前的一场逆袭历史上2500多年里,儒门只有“两个半”人被后世奉为具备“真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的圣人: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而被称为近代“完人”的曾国藩,和前两者相比只能算半个。各中原因很复杂,但是于真正对中国文化有了解的人来讲,这个评价应该很中肯。

不管怎么样,反正现在阳明先生是火了。不过我觉得应该是虚火的成分居多,为啥这样说呢?因为就在前几天,我的老师告诉我,一套阳明先生的全集,居然卖到80大洋,我当时就凌乱了:满世界都是王阳明的事迹和介绍,微信里都在谈“致良知”、“知行合一”,似乎掀起了全民学阳明的热潮,但是一套全集却只要80(注意,是人民币,不是美元。),如果不是虚火的话,那只能说是出版商知道现在大家都不宽裕,教材不能太贵,否则没法应景了。

北川 | 世界这么大,你看得完么?五百年前的一场逆袭

在一片阴虚火旺中,有朋友让我也说说“阳明心学”。我说那不行,这个东西太高冷了,不是我这种俗咖能碰的。不过呢,因为阳明先生,我倒是想起了八百年前的另一位古人,南宋著名的大咖:朱熹。

朱 熹 曰

「 世界那么大,你要去看看 」

去年有句话很流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大家都以为这是最近才出来的网络流行语,其实,早在八百年前,朱熹朱夫子就知道世界很大,而且很鼓励大家去看世界了。

朱夫子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世界那么大,你们应该把它全部整明白了,这是做学问的第一步,也是修身的第一步。如果整不明白这个世界万物的道理,那就使劲整吧。这个观点,就是朱熹对于《大学》里“格物”一词的解释: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而这个格物,是大学“八目”中的第一项,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第一步没整好,那后面的修齐治平,也就没戏了,所以,虽然世界这么大,但也要先把这个世界弄明白了,这点很重要。

北川 | 世界这么大,你看得完么?五百年前的一场逆袭

朱熹的崛起之路

朱熹是南宋人,但他的学术观点,在他生前还是有很多争议的,甚至有一度被认为是歪理邪说。但是朱熹去世后,他的观点渐渐成为了主流,到了元朝中叶,朱熹注解的《四书》,已经成了朝廷用于科举应试的教材了。到了明朝,朱熹的名声已经很大了,朱元璋都差点想认朱熹做祖宗,以显示自己根正苗红,不是要饭的出身。最后虽然没好意思认祖宗,但是朱元璋却决定让朱熹的学术观点成为在科举考试中,官方指定的唯一正确的观点,所有读书人都要学习朱熹对于儒家经典的解释,那才是标准答案。两百多年后,清承明制,把考试的题库也继承下来了,这一来又是两百多年。所以明清两朝五百多年,读书人学的都是朱熹编撰的教材,背的都是朱熹解释儒经的答案。

北川 | 世界这么大,你看得完么?五百年前的一场逆袭

当朱熹遇到朱元璋。光宗耀祖走起来!

王 阳 明 曰

「世界那么大,你看得完吗?」

作为明朝的读书人,王阳明自然也不例外,从小是读着朱夫子编撰的教材长大的,一度也对朱老前辈非常虔诚,不遗余力地学习并实践朱夫子的谆谆教诲。既然朱老说“格物”就是要把世界整明白,这是做学问的基础,那就好好格呗。

于是,王阳明对着自家院子里的竹子,就开始“格”了,发誓要整明白这个竹子到底是咋回事。这一整,就是七天。结果呢,没把竹子整明白,倒把自己给整出毛病来了。在病中,王阳明对朱老前辈的观点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从此走上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阳明心学的肇基,可以说就是从这场病开始的。

北川 | 世界这么大,你看得完么?五百年前的一场逆袭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

那么,在这场使劲整出来的毛病中,阳明先生到底怀疑了什么?之后又领悟了什么?王阳明和朱熹对于“格物”解释的差别到底是什么?很多年以后,阳明先生的一位高足,徐爱徐曰仁,对此做了言简意赅的说明。

曰仁云:心猶鏡也,聖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說,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後亦未嘗廢照。

——《傳習錄 · 上卷》

古文看着晕,我们来白话的。但是也不逐句解释,跳出来讲意思,大家比较容易明白:

徐爱在这里打了个比方,说一面干净的镜子,一面蒙灰甚至还没有怎么磨过的镜子,你说哪个更能把东西照清楚?当然是前者。那如果后者也想把东西照清楚,是应该努力去照东西,还是应该先把自己擦干净、打磨得铮亮了?当然是不能先去照,灰蒙蒙的,照也白照,应该先把自己整干净了,才能清晰地照见万物。

如果你不明白这个比喻,那我换个马甲来说。比如雾霾天,你再怎么努力睁大眼看东西,总是朦朦胧胧的看不清;如果冷风把雾霾都吹走了,晴空万里的,那不需要太用力,一眼扫过去,很多东西就清晰地看见了。当然了,近视眼请先戴上自己的眼镜。

北川 | 世界这么大,你看得完么?五百年前的一场逆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徐爱接着说,人的心,也像镜子一样。圣人是明亮的镜子,普通人是昏昧的镜子。朱熹对于“格物”的解释,就是要人努力去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就好像要人心这面镜子去把万物照清楚。但是,如果人心上还附着很多东西,就像镜子上还有很多灰,那又怎么能照清楚万物呢?而阳明先生则不然,不在照上下功夫,而是在擦镜子、打磨镜子上下功夫。等到镜子都搞干净了,明亮了,那就自然能照清楚东西了。所以阳明先生对于“格物”的解释,则在于要去除内心的很多附着物,使自心的光明得以显露,然后再去研究万物,自然清晰。

人心上,附着什么东西呢?血管?神经?脂肪?阳明先生又不是学医的,不可能去搞人体解剖,他所说的去除人心的附着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去除内心的负能量,各种负面的情绪,各种人性的缺陷,让内心变得更加清明、宁静,这样一来,思考和观察的能力,都会大大提升,对世界万物的了达,也会更加清晰透彻。

北川 | 世界这么大,你看得完么?五百年前的一场逆袭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唐] 神秀

想想也是,如果按照朱熹的说法,先要把万事万物都搞明白了,以此作为修齐治平的起始阶段,明显不合逻辑。

首先,世界那么大,你看得完么?不要说把世上的万事万物都研究透,就你家里那些瓶瓶罐罐,一辈子能研究清楚就不错了。如果真要那样的话,什么修齐治平的事情,都不用干了,一辈子在家守着那些小瓶做实验好了。

北川 | 世界这么大,你看得完么?五百年前的一场逆袭

王阳明年轻时受朱熹“格物”理解的影响,在自家院子“格竹子”,结果一连格了七天,什么也没有格出来,却因此大病一场。遂开始怀疑朱子对于“格物”理解的正确性。

其次,如果真要把世界万物都研究清楚才能“诚意正心”,乃至“修齐治平”,那文盲怎么办?人家没读过书,不识字,就不能端正自己的内心了么?就不能成为一个真诚的人么?甚至,就不能开创一番事业了么?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都是文盲,却也不妨碍他们成为一时之英杰,治国理政,也相当有水平。当然,文盲只是个极端的例子,有些人纵然不是文盲,知识水平也不够把万事万物都研究透的,但在这些人中,诚意正心,乃至修齐治平的,不在少数。

说来说去,就是想说,所谓“格物”,就是要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种种毛病,战胜人性的缺陷,而不是向外去研究世界。

北 川 曰

阳明心学的下手处

阳明心学现在很热,但似乎很少有人知道其精髓和下手处。其实,这些都在阳明先生的“四句教”中。而四句之中,前三句太过高深,非我等凡俗可及,至少暂时不及。但最后一句,“为善去恶是格物”,确是整个心学真正下手之处,要先把镜子擦得铮亮,明光呈现,才能真正照彻万物。若无此基础,所谓“致良知”,空谈而已。

北川 | 世界这么大,你看得完么?五百年前的一场逆袭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 四句教》

北川 | 世界这么大,你看得完么?五百年前的一场逆袭

北川按

谈格物,其实压力很大,因为我是个十足的小人,缺点太多,罪孽深重。这样一个人,堂而皇之谈格物,压力之余,还有搞笑的感觉。不过呢,我对于心地光明还是很向往的,所以也希望借着这篇小文,与大家共勉。

北川 | 世界这么大,你看得完么?五百年前的一场逆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