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即物穷理就是玩物丧志?——《传习录》学习笔记

 艺之芳华 2023-09-07 发布于湖南

“即物穷理就是在事事物物上求理,这样的话,一个是’理’变得烦琐,用得时间多还不得要领,所以,王阳明说是玩物丧志。”

玩物丧志”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周书》里,武王灭商之后,四海威服,就像是学艺归来的孙悟空,一身本事还有金箍棒在手,威风无双,于是七十二洞洞主纷纷前来庆贺。
当时就有很多周围的小国主动交好,为大周天子送来了很多奇珍异宝,其中有一只蛮夷送来的敖犬,身形高大,非常聪明,善解人意,战斗力也很强。武王对它爱不释手,上朝散班总要吸几口。
有一个耿直的大臣叫召公奭,应该是武王本家的叔叔或者是堂兄弟之类的近亲属,他就有些看不下去了,担心武王膨胀了,玩物丧志,于是写了一篇名叫《旅獒》的文章,劝他警惕: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孔传》里也有“以器物为戏弄则丧其志”这样的话,这就是这个成语最早的出处了。意思是沉迷于外物,就会容易让人丧失了志气。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堕落了。

其中的含义也不难理解,不管是什么人,但凡想做成点正事儿,就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在学习和工作上,如果“不务正业”,整天沉醉于吃鸡钓鱼下棋谈恋爱这样的事情上,学业和事业必然就会受到影响。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这边用的多了,那边自然就无力经营。

“我们回到教师发展这个话题上来,教师除了心要修,还有术要练。作为教师除了’要让孩子的心快乐’,还要’让孩子的心有本领’……”

今日早上王荣平老师、唐艳老师、葛占芹老师、李燕老师、王婷婷老师就书上147页的朱子的“格物致知”和阳明的“致知格物”展开了对话。

书上多处提到了朱熹和王阳明的区别,我从梳理过二者的区别。但从未想过认真的学友竟然会思考“格物致知”和“致知格物”的区别。

朱熹曰:“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即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

朱熹的格物致知,是向外求的,所谓圣人就是通晓世间万事道理的人,而事事物物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我们要穷尽一生,在格物上下功夫,如此才能获得万物之理,如此方可成就圣人之道。竹子有竹子的道理,要想了解它,就要关心它,体贴它,细心照顾它,观察它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生长规律;板凳有板凳的道理,要想对其了如指掌,自然就要围绕它下一番苦功夫……

有老师认为朱熹的观点和“职业发展”“应试教育”类似。我以为也是从名利货色入门,先关心物,观察物,才能理解物。

阳明先生曰:“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在,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在王阳明的心学里,“心外无物”,意之所及便是物,天理不在心外,而在心内,它是生而知之的道理。心就像一面镜子,洞悉万千事物,只是因为它被我们私欲的灰尘蒙蔽了,所谓“格物致知”的功夫,就是时时刻刻存养心中的良知和天理,革除自己的私欲,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与天理合一,与圣人之心合一,回归本然的心性。

有老师认为认为阳明心学更关注的是“职业认同”“专业成长”“素质教育”,它是从内向外,由心致良知,再格物。我认为这是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一个说法。杨绛先生曾说:“人这一生,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既然人一生就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改造自己,难道不应该从自己的心开始吗?

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徐爱说得很实诚:人心就像镜子一样,有的人是明镜,有的人是镜面蒙尘。

朱熹讲的“格物”,就是让人拿着这面镜子去把万物照清楚。

但是,如果人心上还附着很多东西,就像镜面上覆了灰尘,那怎么照的清楚?

所以,阳明先生说的,就是不在“照”上下功夫,,而是努力把镜子磨亮。

镜子明亮了,自然能照出万事万物。

要去除内心的附着物,使自心光明显露出来,然后再去映照万物。

原来如此。擦亮自己的心,即是修炼。

最近读的是《传习录》之《答顾东桥书》,有老师说××书更好理解阳明心学。上卷的××录是其弟子整理的,而中卷的答××书是阳明先生回复给××的书信,是阳明先生自己写的。看来自己在中卷上还得多花功夫,上卷时“讀”字法领悟不少内容。中卷也得读起来,而不是仅仅听学友分享,只有自己反复读,才能有自己的理解,这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加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