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山:王昭君身世之谜

 老刘tdrhg 2016-01-22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另三人为西施、貂蝉、杨玉环),虽在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和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等正史中有所记载,但因正史记载极其简略,而如东汉蔡邕《琴操》、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中有关她的资料更为丰富(另吟咏王昭君诗词有503首之多),因而在历史上就留下了有关王昭君的许多众说纷纭的话题。
  一.王昭君的名字?
     昭君姓王,名、字不详。后世因其政治封号,习惯上称为“昭君”、“明君”、“明妃”或王檣、王墙、王嫱。久而久之,昭君、王嫱这些标志她政治身份或出处特征的称呼被当成了她的名字。
    王昭君事载于史籍,以班固《汉书》最早。《汉书.元帝本纪》记有“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汉书.匈奴传》又载:“王墙字昭君”。唐代学者颜师古为《汉书》作注释,在《元帝纪》一句下,先引“应劭曰:王樯,王氏女,名樯,字昭君”,后引“文颖曰:本南郡秭归人也”。这就是史籍中关于王昭君最原始的个人资料。而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又不同:“昭君字嫱,南郡人也。”显然,檣、墙、嫱都不是王昭君的名,而只是标志某种特征以明身份的呼号。
    至于昭君,也不是她的字,疑为汉元帝所赐封号。《说文》曰:“昭,日明也。”“昭君”者,汉皇光照匈奴的象征也。因汉元帝(刘奭)赐呼韩邪单于共五女,其余四女皆不记姓名,可见昭君的地位与作用十分特殊,故独以“昭君”封号和入宫时特征“樯”(“王樯”即是位船载而来的王姓姑娘)载人史册。呼“明君”是因为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的讳,而改“昭”为“明”。又因系匈奴单于之妃,而敬呼为“明妃”。
   值得一提的是,当昭君被赐之时,她尚未行婚礼,在汉即在娘家,故称名;到达匈奴之后,她已是单于之妻,结过婚的女人,故既称名又称字。并且《汉书.匈奴传》此后的记载不再称“王嫱”,而是一直以“昭君”为称,总计出现了九次。
  二.王昭君的籍贯当属何地?
     关于王昭君的籍贯,公认为南郡秭归。这从唐代颜师古《汉书汇注》引东汉史学家文颖(字叔良,南阳人)曰“昭君本南郡秭归人也”(原本为“昭君本蜀郡秭归人也”,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在文颖注下已改为“南郡秭归”。注:蜀郡为蜀汉所辖之郡)。但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年),析秭归县北界置兴山县,属建平郡,王昭君出生地被划入兴山。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兴山县,本汉秭归县地,至景帝永安三年,分秭归县之北界立为兴山县,属建平郡,隋废之,唐武德初又置。香溪在邑界,即王昭君所游处。王昭君宅,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村连巫峡,是此地。”北宋欧阳忞编撰《舆地广记》载:“兴山县,吴置,属建平郡,有古夔子城,有昭君村。汉宫女王嫱,此乡人也。”因建平郡(辖南陵、信陵、巫县、秭归四县)治所巫山,说王昭君是蜀人也不错。此外,南宋范成大《吴船录》也记载:“兴山县,王嫱生焉,今有昭君台,香溪存焉。”
   三.具体在兴山什么地方?
      有关王昭君出生地的记载有三处。分别是昭君镇陈家湾和宝坪及南阳镇七连坪。最早记载王昭君是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兴山县志》云:“汉王嫱邑之七连坪人。”据说最初在七连坪,后迁陈家湾,但其可信度不高。此外,清同治版(1865年)《兴山县志》载:“兴山县有香溪即王昭君所游处。明妃临水而居,恒于溪中浣手,溪水尽香,故名香溪。香溪源出昭君村。”清光绪版(1885年)《兴山县志·艺文志》载:“永乐十三年(1415年),邑人于县南重修昭君院,教谕姚唐撰文,诸生唐恭书丹,刻石见《荆西文献录》。咸丰初,邑人建奎阁于县南妃台山上,土中掘得一碑,大字四文曰‘昭君故里’,小字漫灭,唯‘宋’字可辨,盖宋代物也。光绪十年(1884年)秋七月,知县黄世崇重立碑于奎阁故址,仍题曰‘昭君故里’。”惜昭君庙和昭君祠因年代久远而废圮。而在1997年出版的《兴山县志·文化篇》上有明确记载:“昭君宅,原称昭君院,在县南一里,明弘治三年(1490年)改称陈家湾。陈家湾距集镇1千米。古称王家院子,后因王昭君出生于此改称昭君院。据《宜昌府志》记载:“兴山开宝元年(968年)移治昭君院,又有昭君台,王嫱即此邑之人,故曰昭君之县。”元脱脱撰《宋史.地理志》兴山条记载:“开宝元年(968年)移治昭君院,端拱二年(989年)又徙香溪北。”明弘治三年(1490年)江西一陈姓富商迁此地,改称陈家湾。但1980年兴山重建昭君宅时,因陈家湾村民居住密集,故决定在宝坪村(原名烟墩坪,后改称昭君村。距集镇5.5千米)征地兴建,以至于今宝坪村有昭君宅,宅内有“昭君书院”、“昭君纪念馆”,宅前有“望月楼”、“妙龄柏”、“楠木井”等景点。
    四.王昭君的家世
     正史似乎不愿为王昭君这样一个人物立传,而在《汉书·元帝纪》或《汉书·匈奴传》里,涉及到昭君的文字又是惜墨如金,因此,昭君的家世已很难考证,只能据《王嫱报汉元帝书》载:“有父有兄,惟陛下幸少怜之”,大致推测王昭君家中有父母和兄嫂。父名王穰,兄名不详。另据《汉书》和《后汉书》记载,王昭君是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选汉宫的。《辞海》“良家子”条云:“旧时用以指清白人家的子弟,也是名门贵族家庭的子女。”而在汉代,医、巫、商、工被视为低贱人家,因此昭君家或许是官宦人家或大户。
知识链接
王昭君,名嫱,约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兴山县昭君村)。因有落雁之貌,16岁被选入皇宫,入宫三年未蒙皇帝召幸。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自请去匈奴“和亲”,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栾提稽侯狦(姓:栾提),被尊为“宁胡阏氏”。婚后生一子,名栾提伊屠智牙师,被封为右日逐王。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其前妻之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若鞮继立。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欲再娶王昭君为妻,昭君不肯,“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昭君只得含泪再醮,为后单于阏氏。婚后相继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此后11年,总算相对安定。可好景不长,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复株累若提单于栾提雕陶莫皋去世,王昭君从此寡居。据说寡居了一年后病故。   
正史关于王昭君的记载:
  《汉书·元帝纪》: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汉书·匈奴传》: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王蜣qiāng )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很显然,《汉书·匈奴传》所载昭君“和亲”事迹尚属简单实录,而《后汉书·南匈奴传》就增添了故事性情节(不排除戏说成份)。但也大致勾勒出王昭君其人其事: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昭君为封号。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改昭君为明君或“明妃”),南郡人(《汉书·元帝纪》应劭注“本南郡秭归人也。”)。为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因“和亲”(实为政治联姻的需要)出塞,两度嫁匈奴单于为妻。仅此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