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透刺配合牵正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0例临床体会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6-01-24

针灸透刺配合牵正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0例临床体会

秦全明

太原铁路局孝西站

     主题词:面神经麻痹 多向透刺 牵正 面神经麻痹 刺血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口眼歪斜是主要症状.现代医学认为多由面部神经管内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患侧表情肌瘫痪.证属祖国医学"口噼"范畴,笔者通过数十年的潜心研究,临床治疗发现本病具有弛缓型面瘫与挛缩性面瘫之分,弛缓型面瘫患者素体虚弱络脉空虚邪风乘虚而入,风中经络,络脉失养发病前多有偏头痛,乳突痛或耳后疼痛等先兆症状,致使面部肌肉纵缓不收,面肌及眼睑下垂等症;挛缩面瘫患者素体健壮,多由外风局部侵袭或风寒火相挟气血痹阻、血瘀成痹、经络失养有关,多数患者在睡醒后发现,病前无其它症状.致使面部肌肉有麻木呆滞挛缩紧皱感而形成口歪眼斜症状.本文就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0例的分型论治做以下总结.

     一、临床资料

     本文500例,其中男317人,女183人;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73岁,以20至60岁居多;左侧面瘫295人,右侧面瘫205人,病程最短1天,最长9个月;治疗次数最少1次,最多7次;弛缓型面瘫385人,挛缩型面瘫115人.

     二、治疗方法

     2.1多向透刺选穴:(均为患侧)

     太阳穴透大迎穴→颊车穴→地仓穴

     颊车穴透地仓穴→人中穴→承浆穴

     阳白穴透鱼腰穴→攒竹穴→丝竹空穴

     临症配穴:弛缓型面瘫配三阴交穴、太冲穴、曲池穴、翳风穴,兼配合口腔泻血法.挛缩型面瘫配合谷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兼配合面颊泻血法.本法不分疗程,隔5-7天日一次,以愈为度.

    2.2操作方法:选用长5寸粗针2支2寸长毫针一支,按照透刺顺序先刺太阳穴透大迎穴,次刺颊车穴透地仓穴,后刺阳白透鱼腰穴,再刺配穴.在留针过程中每行针1次调整一次针刺方向达到应达位置,分别在三次行针中完成多向透刺.

     弛缓型面瘫在多向透刺治疗的同时行滞针牵正手法,将纵缓瘫痪的面肌堆累皱缩,使口唇及颜面渐向正常移动,对特殊重症及小儿还应物理固定加以牵正;挛缩型面瘫在多向透刺治疗时,手法宜轻快柔和,以面颊部有温热感向面部神经传导为佳,逐步缓解绷紧挛缩的面肌群以消除呆滞麻木感.

     2.3留针与手法:发展期(1-10日)患者留针15分钟,弛缓型面瘫行强刺激牵正术,挛缩型面瘫行弱刺激:恢复期(10-60日)患者留针30分钟,弛缓型面瘫行强刺激牵正挛缩型面瘫行中刺激,陈旧期(60-180日以上)患者弛缓型、挛缩型均行强刺激,留针45分钟以上.

    2.4刺血疗法:口腔泻血采用大号三棱针在患侧麻痹点或剧痛点,咬咂肌处刺5-7点,出血,以淡盐水漱口,面颊泻血采用0.5寸毫针在面颊麻痹点或挛缩处刺若干点挤压出血,用酒精棉球擦净止血.

     三、疗效标准与治疗效果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正常.两侧对称的485例97%;显效:面部功能大部分恢复正常,说笑时有少许口歪的12例,2.4%无效;经治疗7次无明显变化的3例0.6%为脑外伤引起,2例为1年以上者,总有效率为99.4%.

四、典型病例

    4.1王××,女,56岁,家务,1990年4月20日初诊.自诉患高血压病3年多,口眼歪斜三月多,经中西医治疗,效果晃明显.检查;左眼闭合不全,额纹变浅,左面肌纵缓不收,左侧耳后有明显压痛感.诊断:左侧面瘫(弛缓型),治疗:经用多向透刺牵正法配口腔泻血,每周一次,初诊获效,共计5次痊愈.

    4.2张×,男,30岁,汽车司机,1988年7月20日初诊,自诉:前2日因开车跑运输天气炎热,汗出较多,一路用冷毛巾擦汗,回家后又洗凉水澡,后又开电风扇休息2小时之久,醒后觉得面部麻木紧皱不适,口眼歪斜.检查,口脸向右歪斜,左眼闭合不良,不能做皱眉鼓腮等动作.诊断:左侧面瘫(挛缩型)。治疗:采用多向透刺面颊泻血3次痊愈,历时16日.

     五、体会

     5.1周围性面瘫的分型是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弛缓型面瘫发病率高于挛缩型,而挛缩型面瘫比弛缓型面瘫恢复快;发病在发展期,恢复期的恢复比陈旧期快,愈后效果好,但陈旧期患者只要有耐心坚持治疗,同样可以治愈或基本痊愈。周围性面瘫的分期对治疗本病起一定指导作用。

     5.2弛缓型面瘫的治疗采用多向透刺行滞针手法时,要手法适宜,灵活掌握配合口腔泻血达到“菀陈则除之”的目的,邪随瘀血而出,使气血得畅,风邪瘀痹得祛。本法太阳透大迎穴纵贯整个面部,阳白透攒竹穴强化太阳经的气血运行。“头为诸阳之合”,故该组穴具有调节三阳经气血、疏通三阳经脉之功效,再施以颊车透地仓血牵正术增强调节疏通之力,使开合有度,枢机畅利气血充盈则祛风疏经。使弛缓的面肌筋膜受牵扯运动时,患侧得到更多的气血濡养,促使麻痹的神经得以兴奋,增强面肌纤维的收缩力,局部微循环得以改善,则病侧获愈,挛缩性面瘫采用多向透刺配面颊泻血使麻痹呆滞的神经得以恢复,面颊泻血消除局部麻痹点,使整个面部产生松弛感,温热感,"热则祛寒"消除挛缩面瘫则愈.

    5.3本法在治疗面瘫中以间隔5-7日为佳,这是笔者多年的经验,其机理是可能与多向透刺配血对麻痹的面神经造成损害,激活了抑制的面神经,在休息期间面神经得以自行修复,面神经恢复则气充盈而面瘫则愈,充分提高其自然恢复能力.

    5.4关于配穴的运用对治疗面瘫起很大作用.三阴交是三阴之会,脾主肌肉健运,对于促进面肌收缩有效.太冲穴为四关要穴《百症赋》说:"太冲泻唇以速愈",翳风穴为面神经之发源处《甲乙经》指出"口噼不正翳风主之"。足三里穴、阳陵泉穴为治疗本病的远端循经取穴对调节阴阳,增强气血,疏经解痉,活血祛痹有特效,古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合谷穴是治疗面瘫之要穴,《四总穴》讲"面口合谷收",皆为经验之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