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搏”也分良恶性,滥用药物不可取

 茂林之家 2016-01-24

“家庭用药杂志”

作者:申进阁 ;蒋锦琪 主任、教授
科室: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急诊科
作者:徐济民 教授
科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

前言:
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心里面突然“咯噔”或是“心揪”了一下,这很可能发生了“早搏”,如果此时刚好进行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报告上常常会有“期前收缩”的专业诊断术语。“早搏”发生时常常会感到心慌,频发的早搏甚至会使人感到胸闷、头晕,部分人在早搏的时候还会出现咳嗽。那么早搏都是危险的需要治疗的吗?
健康人心脏的激动是从窦房结开始,窦房结发出节律整齐的激动(60~100次/分),然后激动依次通过心房、房室结传至心室,使整个心脏规律协调地收缩与舒张,从而保证心脏的泵血功能,以满足生命的需要,这种心跳频率称窦性心律

心脏每天都在不停地跳动,这种跳动不受大脑的控制,但每一次的跳动都是有节律的,而“早搏”是发生在这规律跳动中的提早跳动。早搏以室性早搏最多见,其次是房性早搏。

心电图检查是发现早搏的直接手段,但可能无法及时捕捉到,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则可以记录一天发生早搏的次数、来源、是否伴有心肌缺血等异常。这样的早跳可能是偶然发生,也可以是规律发生在一个或几个正常心跳后面,后者常被称为室早联律
一般人对于偶尔出现的早搏,大多会不以为然,也有的人会很紧张:“早搏需要治疗吗?”

良性早搏
发生“早搏”是不是就是心脏病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早搏可以是生理性的或病理性的。生理性早搏,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良性早搏”,不需要治疗,也不必太紧张太介意。

生理性早搏
又称“功能性早搏”,是指早搏的出现大多为偶发性的(每分钟5次以下),心电图显示这种室性早搏多在右心房、右心室或心底的部位;或表现为偶发的舒张晚期(即早搏出现的时间较晚)或插入性早搏(早搏间插在2个心动之间),一般不影响心脏血流动力学。

良性早搏的诱因
生理性早搏的特点是在运动后可减少或消失,多见于中青年,对人体无害,预后良好。

正常人也可以发生“早搏”,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劳累、喝浓茶浓咖啡等都可诱发早搏,特别是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度吸烟、大量饮酒,也是发生早搏的部分原因。一些更年期女性也常常出现早搏,甚至是频发的室性早搏。

生理性早搏也可与体位改变有关,如卧位时易引起早搏,此外,不少早搏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采用降低迷走神经张力的措施,可使基本心率加快而消除早搏,比如进行跑步、游泳等运动。

近年来,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左心室假腱索与早搏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

如何应对?
生理性早搏一般在消除诱发因素或用镇静剂后可减少,部分良性早搏并无原因可查,也可以是持续多年的二联律。发生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下,一般情况良好,症状轻重不一,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的,可能属于一般特发性良性早搏。如果发生年龄在40岁以上,则应警惕有隐匿性冠心病的可能。

一般医生会根据早搏是否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因素来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而解除思想上的顾虑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有生理性早搏的人,平时生活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每年检查一次心电图或心脏彩超,珍视心脏健康。

病理性早搏
并不是所有的“早搏”都是“良性”的,特别是有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心肌缺血发作、心肌病等,这时发生室性早搏要引起注意,及时到医院就诊。
病理性早搏
又称为“器质性早搏”,是指由于某些疾病影响心肌而出现的早搏。病理性早搏在心电图上多出现在左心室的部位。心电图上出现并行心律性早搏。此外,室性早搏与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同时存在。心电图上早搏出现后的第一个或最初几个窦性心动有缺血性ST-T改变者,或心电图上兼有其他异常改变,均提示为病理性早搏。

病理性早搏的诱因
这种早搏的特点是在运动后加重,且持续时间较长,或反复频繁出现,常伴有心悸、胸闷等其他症状。

小儿的先天性心脏病,青少年的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中老年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后遗症等可能会诱发;

此外,应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酸中毒等也可引起病理性早搏。其中电解质紊乱和早搏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低血钾,如一些高血压患者长期口服降压药,部分降压药含有利尿剂成分,可能发生低血钾诱发早搏;而心力衰竭患者因长期口服利尿药,发生低血钾的概率也很高。严重的低血钾还可诱发心房颤动等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警惕“恶性早搏”
还有一种严重的病理性早搏,就是早搏出现呈二联律,即一次是正常的心动周期(正常心跳),另一次是提前出现的心跳(早搏),或早搏连续出现(早搏连发)。

①有的在心电图上出现多种形态的早搏,称为“多形性早搏”

②较严重的是早搏起源于多部位,称为“多源性早搏”

③最严重的则是室性早搏出现的时间过早,恰好重叠在心电图上前一个心动周期T波顶峰前30毫秒的部位,称为心室的“易损期”,医学上又称为“Ron T”。

这种早搏的出现很容易发展为严重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心室颤动”。在发作过程中偶可引起心跳骤停的危险,此种早搏则称为“恶性早搏”,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旦发生,必须去医院紧急处理。
一般来说,良性早搏不需要干预治疗,病理性早搏首先要明确诊断,不要随便戴上“心律失常”的帽子,更不要随意应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若明确诊断为病理性早搏,则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规范的治疗药物、剂量和疗程等。尽早干预,以阻断恶性循环的发展,对疾病的预后也较为有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