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寸铁”:关于篆刻的闲言碎语(9)

 年年有于674 2016-01-24

我们知道,假设王冕之前的文人大都是只篆写印稿而不刻印的(见前面几节),因为印材太硬,要不是玉石,要不是铜金属,文人们刻不动,于是篆写好了印稿,就把这些印稿交给能刻印的工匠去制作,制作完成之后,文人们拿来使用,这大致是文人与篆刻工匠的关系。今天讲个特例,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这位能称得上大神级的人物:

方寸铁

元代的印人,赵孟頫、吾衍为第一代印人;第二代印人为他们的弟子吴叡,以及王冕等人;王冕这一代印人就是处于从单纯篆写印稿到找材料自己刻印的过渡时期,于是王冕被大家认为是文人刻印第一人。吾衍的弟子吴叡晚年搬家到江苏昆山,当时叫吴门,收了一个比较牛的弟子。

这个弟子叫朱珪,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元代的朱珪,不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那个清朝大臣。

“方寸铁”:关于篆刻的闲言碎语(9)朱珪(约1316-约1378大家注意,他的生卒年份不详)字伯盛,江苏昆山本地人,吴叡的到来给了他人生一个大机会。

朱珪本来就是一刻碑高手,当地的好多碑刻都是出自他的手,他自己还编辑了一本《名迹录》收录了自己的碑铭,据说有70多种,这时,朱珪还是一个刻碑的工匠,也就是说,别人拿来碑文,他给刻凿,刻的再好,凿得再美,也是个工匠,他心里不舒服,有追求的他遇到了篆印大师吴叡,拜师学习,立志学习古文字、书法和刻印,注意,这里是刻印,不是刻碑,为了学习这些,朱珪大神“读书十年不下楼”,现在想想,这一万个小时的功夫,成就了一位篆刻大师。

皇天不负有心人,朱大神终于练成绝艺,并终于不再是匠人,跻身文人行列。这正是朱大神心心念念追求的事儿,总不能忙活一辈子,还是一个工匠吧。

同时代的文人杨维祯在《方寸铁志》中写道:

“吴门朱珪氏,师濮阳吴叡大小篆,习既久,尽悟《石鼓》、《峄碑》之法,因喜为人刻印,遇茅山张外史,外史赐之名:方寸铁。”

“方寸铁”:关于篆刻的闲言碎语(9)

峄山碑

“方寸铁”:关于篆刻的闲言碎语(9)

石鼓文

元明之际文学家邾经曾写诗《方寸铁赠朱伯盛》:“朱君手持方寸铁,橅印能工汉篆文。并剪分江龙喷月,昆刀切玉凤窥云。他年金马须承诏,此日雕虫试策勋。老我八分方漫写,诗成亦足张吾军。”

这些诗文可以证明这位大神不仅学得勤,再加自己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对石鼓文等古文字碑刻又非常熟悉,自己又有匠人底子,就算拿铜、玉等硬度非常高的印章,他也能手到擒来。

这是一位能写会刻,融会贯通了古文字与古碑刻以及文印篆体字书写的通人。并且这位大神有很好的品格,但凡有人找他刻印,他都答应刻印,因此在文人圈子里交际很广,是个很强大的“自媒体”人。他的强大,再加上他的交际和品性,据说,他给当时的人们刻印章数不计其数,或者因为作品太多,又得来容易,不为人们所重视的原因吧,现在流传下来的印章罕有所见。

因为交际的原因,同时代的人们都愿意为他传播名声,当然,在传播他个人的时候,篆刻艺术也得到广泛传播,因此,在实践意义上来说,这位大神的贡献要比其他篆刻大神大多了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