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神奇人物叶法善

 红崖书苑 2016-01-25

叶法善为唐代著名道士、字道元。括州括苍县(今浙江武义)人。出身于道教世家,自曾祖四代为道士,叶法善高祖叶乾昱,曾祖叶道兴,祖父叶国重,父叶慧明,四代修道。至叶法善本人,已五世,其后人亦有著名道士著于史料,如叶藏质,叶氏一门,为唐宋上真世家皆有摄养占卜之术法善生于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前此,母刘氏因昼梦流星入口,继而有娠。年仅七岁,貌古老成,涉江而游,三年不返。家人以为已溺亡,及还,问其原故,答说:三青童引之,憩于华堂峻宇,咽灵药,吸云浆,太上镇之,是以留也。十岁,有相面者说:当为帝王之师。自小不茹荤,独处幽室,好古学文,研究《周易》,耽味《老》《庄》,《河》《洛》图纬,悉皆详览。志愿修道,与父隐居卯山樵劳自给。少传祖业,尤能厌劾鬼神。十三岁居父母丧后,历游天下名山福地。寻诣豫章万法师求炼丹、辟谷、导引、胎息之法。十五岁,中毒将死,又见青童告以句曲仙人飞印相救。于是远访茅君;又于青城赵元阳受遁甲步玄之术,于嵩山事善俊传八史云跷之道。后入蒙山访求隐术,遇一羽士授以仙书、神剑。前后得神人授三五盟威正一之法、《五岳符图》、《天皇大字》及三洞上清之法甚众,由此潜行阴德,济度死生,声名大振,海内称焉。显庆(656—661)中,高宗闻其名,征召赴京,将如爵位,固辞不受。求为道士,度于景龙观,多留在内道场,供待甚厚。时高宗令广征方术之士,合炼黄白。据《旧唐书·方技传》载:法善为此上言曰 金丹难就,徒费财物,有亏政理。高宗纳其言,令罢其事,遣出方术士九十余人,遂罢其事。自高宗、则天、中宗历五十年,常往来名山,数召入禁中问道。曾于东都洛阳凌空观设坛醮祭,禁劾魅病,市民大服。东西两京受道篆者,文武中外男女子弟干余人。所得金帛,修宫观,恤孤贫,无所吝惜。自高宗、武则天、中宗诸朝历五十年,常往来名山,数召入禁中,尽礼问道。武三思尚秉国权,法善累谏,遭贬于南海。后移入洪州,率弟子入西山洪崖先生学道之所,行上清隐法。睿宗即位,称法善有冥助之力。预知韦氏诈乱,先已闻奏。玄宗登基,尤加信任,称屡闻道要言奸臣窝谋,凶丑僧逆,未尝不先事启沃”(《御制真人碑》)。先天二年(712)八月,加授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兼景龙观主,并赠父爵,赐祖宅为淳和仙府。开元八年(720)六月三日仙逝,寿105岁。玄宗下诏痛悼,进赠越州都督,并制像赞。肃宗重赞。至宋徽宗政和六年(116),特封致虚见素法师,宣和二年(1120),加号灵虚见素真人,弟子甚众

作为一个道士,叶法善道家情怀是理所当然的。《新唐书》这样描述叶法善:世为道士,传阴阳、占繇、符架之术,能厌劾怪鬼。帝闻之,召诣京师,欲宠以官,不拜。这说明皇帝曾经想请他出来做官,但却被他拒绝了。虽然这并不能完全地表明他拒绝入世,正如后文所证,他并不完全地排斥儒家思想。然而,他更愿意接受的方式是在保证道士和隐士身份的同时,适当地用占卜等特殊方式为国家出谋划策。据史料记载:皇帝力图将其诏为上聊,可是真人力辞不拜,曰臣愿出家,请为道士,帝乃从之,度于景龙观,多留内庭,问以道法,穷尽源奥,吉凶臧否,皆预知言无不中。这些资料说明在叶法善的思想中有着很多道家思想的痕迹。总的来说,道家讲究出世,不像儒家那样主张积极的入世,这也符合叶法善的思想特点。正如前述,叶法善曾在上书玄宗皇帝时说:乞以陛下所授爵位,回赠先父,臣上不违陛下孝道之风,下得展臣罔极之念。可见,他在极力的辅佐玄宗的同时,仍对家中的亲人非常思念,并且认为自己没有对父母尽到足够的孝:生我父母,竟未答於劬劳;覆我圣恩,实有重於山岳。他认为父母亲对自己的养育是劬劳,非常的想念和感谢他们,所以,他希望玄宗同意他回家尽孝道,并且把玄宗赐给其父的表带回去。叶法善得到玄宗皇帝的允许而回家时说:枉以末技,扬于孝心。惟先志以追远,立丰碑而纪德,夫何间然。这表明了叶法善思想里的儒家存在的。《叶慧明碑》中更是这样称赞叶法善对其父叶慧明的孝:哀哀严荫,奕奕孝思。这表明叶法善对父亲已经不在世,在玄宗授予其父表以后仍然十分的悲痛,也说明了他对父亲的孝与思念已经是非常的深了。

另外,叶法善在以度人出世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以辅国入世,而且他以实实在在的辅国行为,为唐王朝做出了许多的贡献,比如,叶法善曾力阻高宗服食丹药”“以为金丹难就,徒费财物,有亏政理叶法善还帮助李隆基以宗室亲王的身份,发动羽林军铲除了韦、武集团,消灭了专横的太平公主及窃据朝廷要害的党徒。叶法善积极为朝廷出谋划策,定庙号,改年号。玄宗曾接受他的建议,改先天年号为开元连他自己都这样说:臣得沐皇化,服事五朝,竭忠尽诚,披肝沥胆,一有所补,万死无恨。这样的不凡言语足见他对国家社稷、对皇帝的,而且他的这种忠诚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随便应付,《唐叶真人传》也说:真人常怀直谏匡保社稷之心。而且他也辟命荐至,入自卧内,问以咎征。造膝必诚,偶事皆中。在国家危难之际,叶法善更是极陈幽赞,大启圣猷。这样的行为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思想倾向在道士里面实在是不多见。

叶法善对道家智慧的汲取和弘扬,主要体现在不恃上,更准确地说,就是道家所说的为而不恃这样的特点在他的思想,同时在他的行为里处处可见,行为是对其思想的进一步确证。叶法善虽然积极的辅佐国家国君,但是当皇帝特旨受殿中监时,真人复辞不受。他还说适向人间世,时复济苍生。他同时又似乎矛盾地说道:但念清微乐,谁忻下界荣。这也就是说,他毕竟是自愿来到人世间的,但他又很矛盾的表明,他所真正期盼的是清微之乐,也就是希望成仙。这说明他的内心深处所孜孜以求和真诚向往的仍然是成仙,而他来人间和进入世俗只是暂时的。自此,他思想深处的道家情怀已经十分明显。在临终时,他仍然在极力的说明自己的入世不是为了名声,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仙。这非常有力地说明了在他的思想深处对道家思想的执著信仰。

叶法善对功名利禄真是不太重视,几乎可以说是不屑一顾:陛下所假臣厚禄贱钱,乞纳天库,官名封号,以被泉门。就目前的材料来看,他对几代皇帝赐予的金钱,头衔和官位都是同样地一一拒绝。这鲜明地体现了叶法善作为一个道士,其身上的道家情怀。《太平广记》中的记载更是说明了这一倾向:这个故事说的是,叶法善帮助东海龙王一个大忙,帮他对付了一个与他为敌的印度僧人,这位东海龙王自然很感谢他,明日,龙辇宝货珍奇以来报。没想到,他却拒绝了,并且说林野之中,栖神之所,不以珠玑宝货为用。

《道藏》的史料中说:其入也,排金锁,谒紫庭,为帝傲吏。可见,叶法善不仅是皇帝的,而且是令皇帝骄傲的,他非常受当时皇帝的器重。其出也,法玉京,坐玄寺,作仁宗师,故能大匠道门。在他拥有的身份的同时,玉京玄寺又明显是道家道教的象征。亦儒亦道的倾向在这一之间已表露无遗。

叶法善受到了他父亲的直接熏陶影响。他幼得父书,早传成法同时,他的父亲叶慧明也是子承父业,增广道学在他家族的历史之中,道家道教的思想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叶法善继承了父辈的思想,也就同时继承了那种以道为主的家族传统思想倾向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内因。家有道缘也就是他祖先的儒道兼济式的道教思想文化传统对他的影响。在叶法善家族的初始时期其实就已经有了儒道兼济的萌芽,对此,《叶有道碑》里有记载:文王之胤,乃食于沈,尹戌之子,载封于叶,受氏享国,大哉邈乎。可见,叶法善的先祖一开始就是周文王后代,紧接着的几代祖先则更是受氏享国,也就是在拿国家的奉禄,享受着皇帝的恩泽。《叶慧明碑》也有同样的记载:其先系自轩后,弥於周文,聃季。食沈,子高封叶,因为氏矣。逮问政偶孔,好龙得真,代有闻也。”“问政偶孔表明叶法善家族在辅佐皇帝,特别是在为政事出谋划策的时候,有时也会运用儒家思想。叶有道的父亲叶道兴的思想则更加明显的隐藏着儒家的气息:性守宫庭,道敷邦国。《叶有道碑》这样描述叶法善的祖先叶乾昱:瑾户习隐,塞兑亿神。虽然《叶有道碑》碑对叶乾昱的评价只有短短的20几个字,但是就这八个字的评价足以说明在叶乾昱思想里流淌着的有道家的血液。

叶法善儒道兼济的风格在纪念他祖先的碑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可以直接的说明他思想里儒道兼济特点的形成原因:一门累祖,四世百年,抗迹岩谷,消声天地,卓尔遐举,蔼然高致。麝以臭焚,珠以明坠。人则有心,征亦不至。保身匪偷,全朴为利。孝孙增业,明辟顺风。志尝无忝,事或不同。征贤朝满,举逸山空。曷由高枕,克谢代工。测微达变,尽规纳忠,皇眷虽渥,孝思亦深。

唐王朝在政治上对道家道教如此的重视,可以说是汉初之后的又一个高峰,而且,这一个高峰远远的高过汉初。另外,唐朝统治者提倡和宣扬的是道家思想,不如说是道教思想更为准确,并且是已经被改造后的道教思想,这样的道教思想很重视儒道的统一,也特别重视出世与入世的融合。唐朝对这样的道教思想的提倡,到了唐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他为了统治的需要,甚至是亲自注《老子》,这在有史以来的皇帝之中是少有的。唐玄宗作为皇帝,他对《老子》的注释带有导向作用。他命令全国每家必须藏有一部《老子》,应当就是藏有他注释的《老子》。至少从他开始,唐代道教的方向,也就他注释所指示的方向。有皇帝的注释指引方向,臣子们自然也都在这个方向上理解《老子》。

此外,叶法善辅佐的几代皇帝之中有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佛教,比如唐玄宗。所以,从这方面看叶法善思想中的儒道兼济,一是受到了这样的政治背景的影响,同时也是道教维护自身宗教地位的需要。。叶法善的思想也就自然地受到了这样的背景的影响。

《正统道藏》的《唐叶真人传》更是这样借助神人的话语表明了叶法善性格中的儒道兼济的原因:神人曰:卿至八月,即当入京,佐助当今帝王及开元神武皇帝,传授道法,兼殄元凶。今天步艰难,龙飞在即,子当辅佐国家。道教中的神仙竟然也会说这样的话,与其说是神话般的叙述的必要,不如说是时代的背景使道教不得不作出这样的改造与回应。叶法善的思想也不得不受到这样的历史背景的影响。

叶法善、罗公远、张果这些传奇色彩浓重的道教人物,皆符合六朝天师道或者上清一系的道士标准,尤其是叶法善虽然地位显赫,却被唐代上清一系或者其它派系明确地追认为祖师, 1992年版《中国道教史》、李远国《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皆认为叶法善是唐代北帝洞渊法的创始人。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将叶法善列为唐代内丹法的大宗师。李显光《许逊信仰小考》和郭武《<净明忠孝全书>研究》则将叶法善归入唐代胡慧超所提倡的净明道门下。小林正美从叶法善于678年取得“大洞三景法师”法位这一史实出发,认为叶法善自始至终是天师道派的领袖。1988年丁煌《叶法善在道教史上地位之探讨》一文对叶法善生平进行详细考证,认为“法善于道教最大贡献,一在毕生竭力传教授箓行法展术,不惟延续天师教脉不绝,又大振其声势,令之遍布流行”。看到这些研究多将各个朝代的各种历史叙事、文学叙事与道教叙事不加辨别地堆放在一个诠释层面上,去讨论叶法善生前的道教活动,这样就混淆了历史人物的叶法善与后人想象构造的道士叶法善之间的界限。中国历史向有“层累造史”的传统,唐代以后的道教文献出于歌颂和追认祖师的叙事目的去描写叶法善的种种神迹,这些叙事当然有助于凸现叶法善在道教史的地位,然而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叶法善的原始形象以及后代层累添加的光环。

虽然东晋以降,栝苍山已是道门重要仙山,但从刘宋时期直到隋代叶法善出生之前近二百年时间,记载栝苍地区道教发展的历史文献甚少传世。公元717年,叶法善为已逝世多年的父亲叶慧明、祖父叶国重取得朝廷的封赐,分别撰立《叶慧明碑》与《叶有道碑》,此二碑恰好为我们填补了公元57世纪栝州道教活动的空白。由二碑整理出叶法善的家族世系是:叶乾昱-----叶道兴-----叶国重----叶慧明----叶法善

  按照一代30年推算,叶乾昱大约活动于公元490年前后,《叶有道碑》记他“克壮其犹,永孚于德,墐户习隐,塞兑亿坤”,这样模糊的描写很难判断叶乾昱是否为道士,但可以肯定是一位具有出世情怀的隐士。
   
南朝萧梁时期(502-556),天师道在浙江地方社会广泛传播,尤其是在绍兴、湖州一带的南渡世家大族中,天师道道士与道民们展开了对后世道教影响殊深的写经、造经运动。而在浙江南部的括苍地区,天师道的传播情况如何,却极少见诸史籍。据《叶有道碑》与《叶慧明碑》,叶乾昱之子叶道兴可能是天师道在括州地方上的在家道士。《叶有道碑》描写叶道兴云:“性守宫庭,道敷邦国,居鬼从地,帅神从天,受箓以怛之。”可见叶道兴已经是受箓的职业道士。

   
到了叶法善的祖父叶国重(字雅镇),叶家的道术更发扬光大了。叶国重“灵承道宗,异闻训诱”,而且“专精五龙,遍游群岳”。五龙术是天师道安宅术的一种,唐前天师道仪式经典《赤松子章历》中天师道道士常用《言功安宅章》记载这种道术的功用是“五龙治宅,辟除不祥,消灭凶恶,扫荡千殃”。道士施行五龙术之后必须上章,“上请天官将吏,乞为收除鬼气,安慰冥司,迎请五龙安宅保护人口乞恩宝章一通。”

《叶有道碑》记载精通传统天师道术的叶国重又因“不饮不食,数十载于兹”(辟谷术)而被帝庭嘉许,“迹发皇眷,简才受命,降尊加礼”。从叶国重这一辈起,松阳叶家的家业开始兴旺:“乃周览庐室,躬省仓廥,考畴人之疆亩,讯家僮之作业,皆俭以遵约,安能维始,味不甘口,色无养目。”一个小地方的在家道士能拥有田地和家僮,在隋末初唐的社会可算是地方社会的小康阶层。
   
叶国重的弟弟—叶静能(即叶法善叔祖),先后在唐高宗与中宗朝廷充任内道场道士,以擅长符禁法术而著名。叶静能在政治上投靠韦皇后政治集团,景龙四年(710)睿宗复位的这一场政变中,他因参与韦皇后一党的阴谋活动而被诛杀,其侄孙叶法善则积极襄助玄宗李隆基举事而立下大功,被封赐为“越国公”。叶法善所立碑文《叶有道碑》与《叶慧明碑》均只字不提家族中有叶静能这样的叔祖,大概是出于维护家族政治清白的考虑。与弟弟叶静能不同,叶国重并未到帝京开拓道教事业,而是一直居住在栝苍延续家族血脉,其子叶慧明“启秘箓之高妙,扬玄津之洪波,道征若声,心麽苦气”,也是括苍地区的在家受箓道士。
   
叶氏家族自叶法善的曾祖叶道兴至父亲叶慧明,三代道士皆为受箓道士,又是天师道的在家道士(即火居道),故《叶有道碑》总结叶法善家族史说:“道开幽键,性与真筌。一门累祖,四世百年。”二碑所叙叶氏家族的生存状况大概是公元57世纪浙南地区基层道教的典型例子。道士史崇玄撰写的《妙门由起序》这样归纳初唐时期的道士阶层:一者天真,二者神仙,三者幽逸,四者山居,五者出家,六者在家,七者祭酒。其天真、神仙、幽逸、山居、出家等,去尘离俗,守道全真,踪寄寰中,不拘世务。其在家、祭酒等愿辞声利,希入妙门,但在人间救疗为事。今剑南江表此道行焉。所以称之为道士者,以其务营常道故也。
   
这里提到的四川、江南一带盛行 “在人间救疗为事”的在家道士,他们凭借天师道传统的上章符咒之术,在下层民间社会以救疗为业。叶氏家族专精天师道五龙安宅术等“常道”,又以家族香火延续道教传统,兼具《妙门由起序》所说的“在家”与“祭酒”两种道士身份。应当指出的是,父子相传是汉代以来天师道主要宗教组织方式,六朝天师道经典《玄都律文·制度律》规定:“制道士、女官、道民、箓生、百姓所奉属师者,父亡子继,兄没弟绍,非嫡不得继”。尤其是天师道祭酒道士的神职身份更是严格遵守“父亡子继,兄没弟绍
非嫡不得继”的宗教传统。然而到了初唐,这种家族传承似乎已经不占主流,大部分的道士并非道教世家出身,比如地位显赫的上清派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等,入道更多是一种个人的人生选择,而非为了承继家族道统。因此叶氏“一门累祖,四至百年”,如此罕有的道教世代传继背景,让叶法善在同时代的道士中凸显出来。《旧唐书·叶法善传》强调说“自曾祖三代为道士,皆有摄养占卜之术”。
   
《叶有道碑》透露出叶道兴 “受箓以怛之,飞符以比之,扼魍魉之邪,制台台之祟,有足奇也。”可见叶道兴擅长天师道符箓辟邪制鬼的道术。叶道兴之子叶国重精通天师道五龙安宅术之外,也“达死生之占,体物气之变”,专擅天文占卜。《叶慧明碑》对于叶国重的儿子叶慧明之道法,并无明显文字描写,但却详细叙说叶法善“幼得父书,早传成法”,成年后“讯远岳之福庭,媾幽寻之方士”,四处云游拜师学道。显庆中(656661),高宗征召叶法善到京师,并将其留在内道场。道教世家子弟叶法善第一次从偏远的浙南山区来到朝廷,此时年已逾不惑,他以家传道术活跃于两京的内道场:“陈咒雷骇,吐刃电光,沉海莫濡,蹈治匪爇,呵万鬼,搦百神,启阴官之符,变冥司之箓,追究往事,坐知来兹。”这段文字与后来玄宗《叶尊师碑》“或征召鬼物,使之立至;呵叱群鬼,奔走众神,若陪隶也”一样,旨在描述叶法善的劾鬼符架法术。
   
在《叶有道碑》与《叶慧明碑》中,劾鬼符架的法术不断地被强调为叶家道教传统,所以《旧唐书·叶法善传》才说叶法善“自曾祖三代为道士,皆有摄养占卜之术。法善少传符箓,尤能厌劾鬼神。”总而言之,叶门道法多着重于天师道的风水地理、符咒治病、天文占星及役使召考之术,这些注重实用技术与疗效的法术,应当是出于在家道士在地方社会行道的职业需要,同时也来自天师道悠久的法术传统。从叶道兴开始(520年左右),叶家道士又习服食之术,近于神仙家,这也是东晋之后浙江天师道与神仙道上清、灵宝两派融合的表现。
叶法善充任高宗时期宫廷内道场的道士期间,曾经以叶氏家族擅长的劾鬼法术在洛阳凌空观打醮。《旧唐书》卷191记载:法善又尝于东都凌空观设坛醮祭,城中士女竞往观之,俄顷数十人自投火中,观者大惊,救之而免。法善曰:“此皆魅病,为吾法所摄耳。”问之果然。法善悉为禁劾,其病乃愈。
   
可以想见,内道场道士叶法善所行道术偏重于驱邪袪魅的实用技术,这与公元78世纪那些谈玄作诗的上清一系道士们,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8世纪初期著名道士张万福撰文批评当时内道场道士曰:或薄解符章、禁祝小技,出入天庭;或富贵人驱使……昔尝游江淮吴蜀,而师资付度,甚自轻率。至于斋静,殊不尽心,唯专醮祭,夜中谢设。近来此风少行京洛,良由供奉道士,多此中人,持兹鄙俗,施于帝里。

    以上所述,可以大致总结浙南叶氏道教世家的道法是以劾鬼符架的实用技术为中心。在名道辈出的盛唐时代,叶法善正是凭借着这一道法特点而独树一帜。——叶天师代表道教飞神劾鬼的法术传统,叶天师以其对道教总结性的科仪整理代表着道教的科仪传统。台湾学者丁煌先生对其在道教史上的地位做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他将叶法善评价为:历史道门中人,深加钦礼,名列为道门七叶图’‘道祖五传’‘道宗六传中之一大宗师。

则叶法善及其家族在道教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值得需要我们再次去追溯与确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