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寂赏石与赏石的孤寂

 象島閒人 2016-01-25

孤寂赏石与赏石的孤寂

梁志伟



从最早的中国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篇有关“怪石”的记载算起,古代文人士大夫之间流传了已二千多年的传统的赏石活动早就证明:赏石不是世俗的,而是脱俗的;赏石不是喧闹的,而是孤寂的;赏石不是形而下的,而是形而上的;赏石远离功利金钱,赏石与道德精神最相近,赏石更与冥思心境相连。

追根溯源,古代先民赏石的本源原属于巫术的、宗教的、图腾崇拜的,更属于道德精神的、冥思哲理的。据顾鸣塘等人研究,到了魏晋时代,供石从园林假山里独立出来,成为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观赏对象。唐代,文人士大夫赏以黄、白、灰色为主的太湖石,流露出来的主要还是一种“山岳情结”;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赏质地更坚硬、以黝黑之色为代表,并能发出清脆之声音的灵璧石时,才确立了赏石的道德与精神的正统地位。至此,凡可供观赏、可供供奉的石头就更属于精神层面上的一种形态;文人士大夫心灵脆弱时一种可以寻找到支撑的精神寄托;诗人书画家们怀才不遇、流落异乡时,一种可以引发心灵共鸣的精神伴侣。

所以,中国古代可供观赏的石头如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它们被识石慧眼者相中,被搬运离开了原生状态的山林、湖泊后,它们的归宿就是被耸立在园林里、被供奉在庭园文房里的几案上,或年年月月与雨雪风沙结伴,或时时刻刻与木雕、铜雕偶像、泥塑菩萨为侣,在极其缓慢的被风化的日子里,供石本身却是孤寂冷落的。而赏石者呢?他们甘愿与这默默沉寂了亿万年的石头对话、作伴,心灵也只有在孤寂中与石头产生共鸣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孤寂”,不是现代人所说的“孤芳自赏”。这里的“孤寂”不是贬义的,或是中性的,或是褒义的。这里的“孤寂”实际上说的是供石本身所处的一种环境状态,以及赏石人本身沉浸于中的一种精神状态。比如当今,我们静下心来欣赏每一块有观赏价值的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时,都会感受到古代供石那种孤寂的皱、孤寂的瘦、孤寂的漏、孤寂的透。如用当代流行的赏石语言,我们依然会感受到“四大古石”那种孤寂的形、孤寂的质、孤寂的色、孤寂的纹。也就是说,欣赏古代供石,孤寂是古代供石自身营造出来的气氛场景,孤寂是欣赏古代供石的赏石者自身的情感基调。

反之,赏石者如缺乏历史文化感,总会以当代挑剔的眼光去挑剔古代供石或瘦得不够皱,或漏得还不够透等供石表象之毛病,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文化的肤浅,进入不到古代供石欣赏者的情境及道德精神深度。

孤寂之赏石,赏石之孤寂,之所以说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遗留下来的一种赏石的精神传统、一种赏石的情感基调:如古代文人士大夫欢乐时,赏花之吐蕾开放;忧伤时,惜落英之纷飞;兴奋时,看朝阳之喷薄;伤感时,望月影之朦胧。而孤寂时呢,他们是赏石之“皱、瘦、漏、透”,“皱、瘦、漏、透”实际上的文化密码是古代文人士大夫对自身的一种形象写照。古代“皱、瘦、漏、透”相石法,宋代的米芾不是发明者,仅是总结者而已。因为大书法家米芾名声太大,而“米芾拜石”的传说又流传甚广。所以,古代的赏石要诀后人就借米芾之大名流传下来了。

再作进一步表述,古代文人士大夫孤寂赏石时,还会产生出一种孤傲的心境,他们更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块既“皱、瘦、漏、透”,又“顽强傲立”的石头,承受着风化的人生的风霜雪雨。再从孤傲的心境进入到孤愤的情状,冥思有些供石真的犹如孤愤不语者,只与知音们作无声的交流。因为在封建枷锁重重的古代社会里,有骨气、有傲气、有正气的文人士大夫最形象的抗争艺术语言,就是把自己比喻成一块沉寂默语、顽强不屈的石头,这就是古代赏石的石之精神特质。所以,文化人格,是孤寂赏石的出发点。以上这样的文字表述,我们可以得出的评判是:中国古代的赏石文化,不是当代艺术界所流行的那种艺术审美文化,而是一种用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人格”之文化,而是借用大自然之石,来表达文人自己的“道德精神”之文化。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的出发点,始发于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人格”。在“文化人格”这个范畴里,他们寻石、觅石、玩石、品石、赏石:自得其乐,自我反省;独立思索,独善其身。

古代文人士大夫这种孤寂之赏石、赏石之孤寂的境界,这种孤寂之赏石、赏石的孤寂之精神传统,在当代赏石界只有很少一部分文人赏石家才能感悟到……


翻开一部中国古代文化史,凡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独的孤寂文化人,才会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坎坷繁杂的人生进行深邃的思索,才会像战国时代的大诗人屈原那样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样的千古感叹。

石头自己是不会言语的,它是地球之精华,它是天地之结晶,它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凡经过地火的溶炼,水浪的搬动而滚动生存下来没有化成泥土的石头,本身就是孤傲、顽强的象征。凡能被赏石者欣赏、供奉的奇石,都是奇石家族里的精英,每一块奇石,本身就是一部地质史的千古传奇。为此,在中国古代,能爱石、赏石者,并能为赏石留下千古名篇的赏石家如唐白居易,宋欧阳修、苏东坡、杜绾,明林有麟,清梁九图等人,都是深谙赏石真谛之人,都能以孤寂之心去感受赏石本身的孤寂之魂,都能以自身动荡的人生体验去感悟石头孤傲孤愤的气质精神,并从中汲取生命之能量。因为,每一块奇石本身已孤寂亿万年了,每一位脱离世俗的高僧、远离世俗的高人,心灵也是孤寂的。唯有用孤寂之心在孤寂之境里赏孤寂之石,才是赏石的高境界者。但在当代喧嚣的赏石界,有几人真正能解孤寂赏石之味呢?


(供石观在此感谢石友参禅悟道王兄的图片授权提供 同时诚挚的邀请各位喜欢和支持供石观的朋友提供素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