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在播出】向经典致敬

 吴岳兵 2016-01-26
日前,“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展”在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展出。展览展出了王家新临摹的近40件历代书法经典作品。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在展览序言中评价:“王家新所临摹的作品,忠实原作,形神毕肖,精彩纷呈,蔚为大观,其种类与数量之多,临摹把握之精准,不仅在当代,在历代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当下,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正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之路上,“向经典致敬”这个展览的举办正是迎合这个时代对主流文化的迫切需求。
  
“四十描红”是面向经典的学习态度
王家新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研习书法,以欧、褚、颜、柳等唐楷碑帖为范本,以私塾式描红写仿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临摹,为他取得的书法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王家新四十岁时,在其父亲的提醒下,又重新拾起描红本,像儿时那样一丝不苟的临摹,力求真实再现。据了解,这次展览从接到通知到展出,共计不过二十天,而展出作品数量之大、水准之高令人叹为观止,是王家新近十年日积月累、矻矻以求的丰硕成果。
王家新说:“在我过往的人生历程中,书法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我这次重新临摹经典碑帖,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基本功,非常日常而随意、没有什么内容,也不讲什么形式,但回眸一看,里面却饱含了真挚的情感。”他在业余时间坚持读书、临摹、抄书,记日记和文稿都用毛笔写就,是回归书法文化生态的一种态度,也是提升书艺境界的一个有效通道。启功、沙孟海、萧娴、林散之先生等前辈书家,在八九十岁时也还是坚持临摹,不断汲取古人营养,这也说明,即便风格形成以后,临摹也依然重要。
以唐楷入手,正本清源、引领示范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在展览序言中评价王家新“楷书名作用力最深”。笔者在观看展览时,也发现他对唐楷的临摹作品数量居多。从书体发生发展的角度来讲,楷书是最后一个形成的。那么,王家新为什么会如此钟情于唐楷呢?他这么回答:我们选择范本不应依据书体形成的时间顺序,楷书成型虽晚,但可以说“八法”具备,楷书与今天的书写是相合的,“永字八法”说的是楷书的“永字八法”,而不是草书的或甲骨文的“永字八法”,所以楷书的临摹是最全面的训练,也是进入书法殿堂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
观赏王家新笔下的唐楷作品,能够感受到盛唐那种正大、雍容的气象,这与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际地位,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阶段相符合,与当下的主流审美标准和意识形态也是相合的。因此,选择楷书尤其是选择唐楷作为表现对象,对于书法界、文艺界等,的确能起到“正本清源,回归经典”的作用。
综合性临摹,找回记忆,把握核心要素
王家新在一篇短文中写道:“四十描红,这种书写的状态很怀旧,仿佛回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安宁、缓慢而纯粹。”年届不惑再次临摹,来重新回望来时路,对一位已经功成名就的书法家而言,意味着不忘初心,重新来过、再次奠基。
王家新告诉我们:“我常常想象1082年苏东坡的境遇,回到颜真卿53岁时中军帐下挥墨祭侄时的内心,回到公元353年王羲之们曲水流觞的那次雅集”在他看来,一个书法家有了一定的阅历以后,对于一个碑帖的解读要重置那个书写的时代和情景。蜀王杨秀在自己最喜欢的十九岁小夫人董氏去世时,撰文哀悼写就《董美人墓志》;赵孟頫内心揣着敬畏为皇帝的上师书写《胆巴碑》,透过字迹体味书写者当时的心境和预想赋予这通文字应有的面貌,那么经典的碑帖就会变得立体、具象而有温度。因此,临摹绝对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表现与模仿,而是应该沉浸在文化的语境里去审视。因而书法不仅仅是文字的浅层表象,更不是现在所说的视觉艺术、抽象艺术范畴。中国书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个成熟的书者在面对经典时应具备辨析、思考、取舍和再现的能力,这也许就是经典临摹的核心要义和方法论吧。
追书法正脉,养当代书法大道
   大江、大河是有主流和支流的,书法也一样有主流和支流。王家新多次提到:“我坚守的是传统书法的正脉”,反映在当下应该就是主流或者是主旋律。在书法发展史中,自汉唐以来,及至宋元以至明清的历朝代表书家,虽然他们风格不一样,但是基本上代表的是其所处时代的主流书风,最后汇合成整个中国书法发展史的主体脉络。
“学习书法要打好基础,应该从主流书体、书作入手,正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如果直接取法那些极有个性的书法,比如八大、金农、弘一、徐生翁,虽然外形入手很快,但是内在的东西不好掌握。正如齐白石所讲的“学我者死”,那些风格大师们,意取险绝,只可欣赏揣摩,不可轻易接近。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再广泛涉猎,转益多师,自然会有所取舍,水到渠成。鲜明的个人风格人人都在追求,但它却是望眼欲穿的彼岸,要下苦功夫,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才能最终集大成、开先河,站在巨人的肩上,传承创新,堆积起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原和高峰。
个人经验化为大众营养
据了解,展览开幕以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有超过5万人次来观看展览,这其中有中小学生、大学生、硕士博士,从儿童少年到白发老人,观者云集。据展厅工作人员讲,有八十多岁的老者在欣赏作品时流下眼泪,可见大众对这个展览的关注度之高。王家新也坦言:“我非常清楚,如果仅是我的个展,一定不会有这么多的受众。许多人从新疆、黑龙江、重庆、福建等地专程赶来看展览,吸引他们的应该是经典的魅力,是楷书的力量。”
人们感叹当今的书坛乃至社会太浮躁,在这个时候王家新却孤灯只影不断地向经典靠近,其执着和勤勉着实令人感到意外,继而为之感动,近期书法圈流行通过微信晒出“我也临摹了”、“我也开始写楷书啦”,而不是晒入展和获奖,如果一个展览起到这样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则功莫大焉。
罗丹说过:“我不是雕塑家,我是上帝的宠儿,上帝借我的手,把这块大理石多余的部分剥离掉,把最美的形象用我的手呈现在观众面前。”王家新引用罗丹的话表示了一种自谦,是说冥冥中也在借王家新的手把古代经典书法作品呈现在今天的观众眼前。如果真有这份托付,也一定是精诚所至,充盈着他的一份使命和担当。最后,王家新说:“我想通过这个展览为书法爱好者特别是孩子们提供些借鉴,分享我多年来的书写经验。当我看到孩子们趴在展柜上看作品时,我希望他们能够看到楷书的美、书法的美、汉字之美,能对书法产生兴趣,喜欢、热爱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国粹重光,让中华文脉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