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未必如此糟糕 ——与莫言先生侃上几句 有好事者只要对于语文教育存在偏见的,往往会拿出莫言先生写的《虚伪的教育》来说事儿,似乎大名人一出马,我们这些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得俯首帖耳,自然乖乖地屈服,好事者出了一口恶气,莫言先生不经意间做了和事老,整个社会对于语文教育的误解更深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还是不要过于计较好事者的小人行径,毕竟没有莫言的文章,他们还会随意找一两个名人唠叨几句,自然还会达到同样的效果。我觉得莫言先生至少说出了一些真话,更多的是自己与语文学习的一种经历而已。 先生反对“声讨”这样的词语,改为“讨论”,我觉得获得诺贝尔奖一点也不过分。曾几何时,我陆陆续续买了先生当下写的所有作品,不为别的,就是希望从心底尊重,不至于没有读完作品就在那儿胡说八道。先生妙笔生花,语言犀利幽默,真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高密乡的故事自然会与鲁迅先生的鲁镇一样让人难以忘记。 先生在文章中说,自己对于现在的语文教育基本上不了解,我觉得这是大实话,对于自己正在读中学的女儿,更不敢解答一些语文问题,这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先生认为这是骨子里的自卑,我知道这是一种谦虚,其实呀,语文学习更多的是自悟,无需要别人帮忙,正所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在文章阅读中培养出来的审美能力未必就那么的教条,除非是上课的老师过于教条而已。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发现当下的语文试卷很少用标准答案这样的字眼,这与自然科学类有本质的不一样,除非这是古代名句,重要词语,明显的病句之类,其他的题目答案都是提供参考罢了。甚至有些答案给了不同角度的思考,很少强调唯一性。先生也已经五十多岁了,可以肯定,先生眼里的语文教育一定是建立在十年前认识的基础之上,难免有些偏颇。我挺佩服钱理群先生的,他放下架子到中学里去教学,自然会了解当下语文教学真实的一面,读老先生的文章,总觉得莫名的亲切。 先生讲自己没有在学校里上过多长时间,就在“文化大革命”的洪流中走向了社会,骨子里受益最大的莫过于读了几本家兄的《文学》课本,似乎有一种意思,那就是语文教育无用。先生从教材说起,认为许多教材假大空,没有从人性上去考究,孩子们写文章,常常如古人写八股文一样,鹦鹉学舌,千篇一律,抒发同样的“感情”,编造同样的故事。我觉得先生没有认真走进当下语文教育世界,走进考试阅卷地。其实呀,现在的语文教学,那些过于政治化的课文正从孩子视野中消失,代之的是从生活中发现的“真”、“善”、“美”,这在小学课本里尤为明显,初中正在改变,高中也在换新。 先生小时候有《文学课本》,孩子们有《亲近母语》系列,里面选了许多当今作家写的有人情味的作品,无非希望孩子们从课内走向课外,更多地关注生活,有利于孩子们提高语文素养。先生一旦成名,有许多人不也希望《蛙》能够推荐给年轻的读者,只不过对于初中、小学而言,有些不相宜而已。如果真正置身于语文教育的人,你能够从中考、高考中获得时代的信息,那种死抓课本不放的教学已经没有什么用了,那种拼凑出来的故事、挤压出来的感情已经很难得到高分了,有序地书写自己的生活愈来愈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先生读的书很多,举出《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为例,说出官方与个性化写的文章格格不入,我觉得这样的敲门砖已经走向没落,人性美正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先生相信教材、考试内容都会发生改变,其实也正在变得愈来愈好,此时就把笔触归结到教育者身上,我看也不必那么的悲观。先生认为优秀的人才都去当官了,这是事实,我们无法改变,可笑的是,在我们教育队伍中,有一些追名逐利者,他们经不住花花绿绿的世界诱惑,也挤进了官员队伍,甚至掌握了核心位置,有人开玩笑说,如果这些人回到教育队伍中来,地方政府要倒闭。 先生认为所谓的优秀人才无非是智力超群的,能够考高分的,我看这样的认识又有点不着调。教育行业确实在社会上地位不高,工资拖欠在我们这儿没有了,至于能不能与货币贬值相协调,这需要国家加以关注。我觉得愿意从事教学的人十之八九都是从良心出发,很少在金钱上过于纠结。一个人智力再好,不思进取,他也不会叫好孩子的,有兴趣的人都会发现,在我们的教育圈里,本科生未必教得过大专生,大专生无比比中师生强,人只有不断地要求自己,不断地思考,总归会有收获,这对于孩子们而言才是福音。其实呀,古代的许多私塾先生,多多少少都是考试的失意儿呀!《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考上了秀才,老丈人劝其做一个私塾先生,养活一家是真。再看看蒲松龄先生,本身就是私塾先生,这也不影响其成为小说写作的高手。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我们在与先生商榷之时,是得认真反思,但也不必绝望,毕竟语文教育环境在慢慢变好。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正在成为学校的主旋律,愿先生不要为这样的事儿影响创作情绪,我们还在等先生再接再厉,写出更多的佳作,丰富社会的精神文化,不亦乐乎!(钱永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