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日南方,又爱又恨

 昵称29494658 2016-01-26

广西大学是广西省内最好的大学,

生源多来自省内,

当然,也有不少外省的学生。

我生在南宁,长在南宁,

现在在位于南宁市内的广西大学读书。


没能出省上学,对我来说是一大憾事,尤其是看到考到外省、如今散落在天南地北的高中同学们在朋友圈晒照片,看着他们或是在大雪纷飞的哈尔滨堆雪人,或是在老北京皇城根下喝豆汁,或是在上海感受车水马龙,或是在重庆挥汗如雨地吃着麻辣火锅……我就格外地嫉妒羡慕。


不过,细想想,在本地念大学,其实也有不少好处。累了乏了,我踩着脚踏车30分钟横穿市区就到家了;不当季的衣服随时可以搬回家;邻居们看见我就打趣:“离家这么近,午饭也是天天在家里吃的吧?能省不少饭钱呢!”所以,当我说着南普,吃着老友粉,保持着规律的午睡习惯,看到外省来的同学们对于我习以为常的一切感到新鲜或不适后,我内心有小小的惊讶。每当我扛着行李回家,就感受到他们那种羡慕嫉妒恨的眼神,嘿嘿!


虽说是离开父母到陌生的环境读书,独立打理生活上的大小事务,经济上却还是依靠向父母伸手,同学们算不上完全的自立吧,倒是有充分的自由体验到另一个地域的风情和文化,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我眼看着许多外省的同学初来乍到后的种种变化,有的人一开始就喜欢上这里的一切,有的人是从讨厌,到勉强接受,再到喜欢。比如,大志从嫌老友粉腻味到餐餐必备,旗旗从怨恨南国的酷热到享受着属于热裤和短裙的温度。当然,也有同学在大学的四年里,依然没能对新环境和新事物露出由衷欢喜的微笑,我能理解他们,就像我从小不喜欢吃腌菜,念到了大学还是不喜欢。


浮在表面的味道


祥林从贵州初到广西念书时,最先遭遇的不适应便是饮食上的差异。贵州喜欢吃辣,然而广西的饮食口味清淡。在祥林眼里,这里的饮食倒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味同嚼蜡,用他的话更准确地说是“味道都是浮于表面”,刚入口还有点滋味,再嚼几口就没劲头了。在广西待的三年里,祥林极少去食堂,因为“味道实在太淡,不够辣,不够咸,不够香”。他基本是在西校园的美食街解决三餐,专挑放有大把炒辣椒的饭菜,广西本地的同学常笑他吃得重口味,他却吃得有滋有味。每每听到祥林跟我们这些本地生抱怨饭菜的味道,我们万分不理解,明明咸淡正合适呀。


饮食上的不适应还使得祥林热气上火,脸上长了许多痘痘。寒暑假他回家后痘便消了,一回学校痘痘“春风吹又生”,三年里一直反反复复,让他备受困扰,从此远离“男神”之路。


2015年暑假,我们几个广西本地的同学到贵州做社会实践活动,于是切身体会到两地饮食的差异,也知道了祥林之苦。实践期间,贵州当地的朋友带我们外出吃饭,知道我们口味淡,特意跟老板说,外地的都不怎么吃辣,上中辣的菜色即可。结果菜上来,朋友吃得欢快,我们尝了一筷子就辣得纷纷住手,最后各自舀了一碗汤,把菜往汤里涮了涮才敢入口。第二次吃饭,朋友吸取了教训,跟老板说要微辣就好。然而,我们还是辣得直喝白开水。朋友叹气:“我明白啦,原来你们一点辣都不能吃,以后给你们全点不辣的吧!”在我看来,这里的辣=我们那里的辣得要哭,中辣=很辣,微辣=辣,不辣=一点点辣。此后吃饭,我们都特别嘱咐老板,一点辣椒都别放。吃饭时往两边看看,邻座的碗里是红色的,铺着一层辣椒,还到窗台多加勺辣椒,我们的碗里是则白色的,清汤寡水。好心的店家总凑过来问:“不放辣椒,这菜怎么做哟?吃起来还有什么滋味哟?”


回程时错过火车,我们五人小分队借宿祥林家。热情的林家人做了满满一大桌子菜,不过,都放了辣椒,吃起来辣且偏干。一会儿,鱼腥草菜端上桌,据说这是贵州最受欢迎的家常菜,从来不会剩。鱼腥草在广西,大都是用来煮凉茶喝的。虽然在电视节目里见识过它的威力,有心理预期,可是一入口,味道极复杂,又酸又辣还带着浓郁鱼腥草味,我用了全部的意志力才把两小截鱼腥草咽下去。我们几个被辣得呼吸不匀,又不好意思说。


许是发现大家前一天吃得少,第二天,祥林妈妈特意做了几个半点辣椒都没有的菜。我尝了尝,咦,怎么连青菜都有点甜味?问了祥林才知道,他是觉得广西人不仅吃得淡还喜甜,所以祥林妈妈每个菜都放了白糖。我们不禁扶额,广西是吃得清淡,但不是菜里都放糖呀!这祥林,三年在广西白过了。


只有两个季节的城市


大汉来自北方,因为长得五大三粗,性格也大气,所以大家管他叫大汉。大汉在这读了三年,觉得从植被上看,南宁四季常绿,要说从着装上划分,却是个只有两个季节的城市。春天和秋天似乎只打个照面,匆匆十来日便草草结束,新买的春秋装还没穿过瘾,温度就一溜烟地奔向夏和冬。


南宁的夏天的确是炎热的。白天在室外还没走几步,人就大汗淋漓。坐在教室里听课,头上的电扇转啊转,底下的我们满脸的汗流啊流。易流汗,可能是这里的女生不爱化妆的原因之一吧。住在顶楼,傍晚夕阳落下时,下铺是一个温度,把手举过头顶伸到上铺,又明显地高出一个温度,一室两温。宿舍没空调,电扇不顶用,大汉晚上睡不着,热的受不了就一夜起来冲三次冷水澡。还是闷热难耐,他就念念盛行一时的《江城子装空调》调侃解闷:“西大学子耐热强,电风扇,背靠墙。千亩西大,何处可乘凉。莫说心静自然凉,进寝室,桑拿房。辗转反侧梦难香。汗沾裳,床板烫。欲哭无泪,惟有汗千行。料得今年夏更长,装空调,赵校长(时任校长姓赵)!”夏天的酷热让我这个本地人也受不了,好在学校将逐步给宿舍安空调,大家都指望着好日子快到来。

南方的夏天紫外线很强。一个不注意,裤腿和鞋子间露出的皮肤,不需几日都能被晒出一道黑痕。女生外出的标配是:打伞、戴口罩。大汉看着稀奇:“怎么不出太阳也打伞戴口罩?”即使在猛烈的阳光下,大汉也不撑伞,一来嫌矫情,不好意思,二来觉得麻烦,“夏天就该待在室内,哪也别去!”


高温延续得长,即使是11月中,降温后气温偶尔还会淘气地反弹回27度。北方早已下起大雪,而我们又换上了短袖。


入冬后,却格外冷。大汉家在北方,冬天冒着大雪回到室内,把外套一脱,就可以舒舒服服地享受暖气。在这里,虽无雪,却不供暖,从室外回到室内,像从一个冰窟窿掉到另一个冰窟窿里。我们总玩笑说,我们穿大衣的时候,大汉就该穿短袖,大汉摆摆手自嘲:“来自北方的狼在南方被冻成狗了。”室内冷,起床变得尤为困难,人被被子锁住了,能不能成为学霸就从起床开始划分。


北方的冷是干冷,南方的冷是湿冷,遇上冬入春的“回南天”,水汽重,连玻璃窗上都挂满水珠,衣服晾上几天都不干,闷出一股味,穿起来心里不舒爽。

到了11月底,南国满树的紫荆花刚刚盛开。迎着冬雨冷风,不时落下几片花瓣,举着伞踏着满地残叶,裹紧外套从路旁两行紫荆花树地下穿过,空气中弥漫的是淡淡的花香,倒是一道特别的景观。盯着树干上开出的紫色花朵,这冬日里生机勃勃的小东西让大汉感叹:“南方这天气,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呢!”



文章节选自2016年1月《大学生》,更多精彩敬请关注纸质杂志。

大学生关注《大学生》

大学生看自己的《大学生》

从大一看到大四的《大学生》

大学生爱《大学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