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半秋凉一半春暖——英国游记【23】国家画廊(上)

 溜溜达达的晖姐 2016-01-26

    回到伦敦,小羽根据邓同学给的路线,领着我冲进地铁站。

    为了让我们在后三天里能够顺利地在伦敦城里逛,邓同学天天查找离地铁站近,离博物馆近的费用不高的旅馆,还要反复启发我们,告诉我们伦敦的交通情况。我都纳闷这个在小学时班上最淘气的男生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耐心搭理我们这两个菜鸟?是壶口寨子村的沟壑还是伦敦的炸鱼把他修炼得这么有耐心?最后订的旅馆就在大英博物馆旁边。

    从地铁上来后,小羽对照她做的功课去找旅馆那条街,当要横穿马路时,发现伦敦人也照样不管红绿灯,只要近处没有车过来,就过马路。这让小羽很困惑:“我真不知是应该继续孤独地等绿灯,以彰显中国人的文明教养,还是随大溜赶紧跑过去?只见急速过来的车子紧急刹车,以避让闯红灯的行人,随后,司机见怪不怪地继续开车,没有“路怒”。英国是靠左行驶,一到街角处过马路,即使是绿灯,我也会下意识地迟疑,东张西望,常常拉长了过马路的时间,走到马路中间就变灯了,已经窜到街对面的晖姐,着急地催促我,反倒是司机不声不响,等我扭过去,才再次发动了车子。”

     到下一个路口前,小羽问一个站在街边卖呆的肤色比较深的中年男人:大英博物馆是否就在这个街角左拐?那个男人指着路对面的超市,让小羽给他去买酒,然后再陪他“喝一杯”,他才会告诉。小羽笑着摇头,他就指向我们来的路,想让我们走瞎道,我们越过他身边接着往前走,顺利地找到了旅馆。

    旅馆不大,一个印度人在柜台值班,小羽用中式英语与印度英语交谈,两个人都有点吃力,小羽很努力地一遍遍地“咬文嚼字”,那个印度人的态度不怎么样,我让小羽问问有没有wifi?印度人不耐烦地往上指了一下,我在玻璃窗上找了半天,没找着,又让小羽问,问了3遍终于找到了在一张比公交车票还小的贴纸上写着呢。小羽总算对付完了入住手续,付了款,每天142镑。拿到钥匙才知道,住的房间不在这里,又在另外的地方,当知道距离不远,就隔两个门洞,长出了一口气。

    拖着行李箱进了大门,一个窄而陡的楼梯在面前,我们俩运足力气,冲上去,进了房间,一看是标准间,还有卫生间,真不错,在伦敦的闹市区能租到这么便宜的房间,特感谢邓同学了。小羽的侄子曾来过英国旅游,现在还在欧洲读书,他知道旅馆的位置和价位后,也赞叹道:“你们够牛的,你们住的地方是市中心,我们去英国那次想都不敢想,我能帮你们找的,就是离车站近点儿,进城方便点儿,那也比你们这个贵。”你说这不是如沐春风吗,心里别提多爽了(小羽认为旅馆的地点相当于北京的南池子大街)。放下行李,时间已经6点多了,和邓同学约的是6点半在国家画廊,幸亏到附近的地铁站只乘两站地铁,上来是特拉法加广场了,广场上喧闹的音乐声,人声,这几天好像有个东南亚国家在这里演出呢。我们直奔国家画廊,上了台阶,邓同学已经等在那里了。

    国家画廊就在“英国最漂亮的广场”特拉法加广场,藏品并不算很多,自英国政府在1824年购买了36幅作品,开办了这间博物馆。以后逐年增加,现在也仅仅只有2300件。如果从藏品的质量来看,国家画廊搜集购买了13-19 世纪的几乎每一个艺术巨匠和大师的作品。所以邓同学在帮我们安排后三天的自由行时,首先就有国家画廊,而且怕时间不够,抓住周五到9点才闭馆这个机会,带我们进来参观。

 
 

    邓同学径直走进一个小展室,我和小羽屁颠颠的跟着,里面很暗,墙上只有一幅大画,那是达芬奇的炭笔画《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500多年前文艺复兴艺术巨匠达·芬奇用木炭和粉笔创作了这幅黑白艺术珍品。邓同学说:“这幅素描非常好,完全可以当做完成的作品欣赏,我觉得比【蒙娜丽莎】还好。如果我只买一幅画,就是这幅,而且要大的。”我也很欣赏这幅画,喜欢画面里所有人的神态,自然、善良、甜美,就是人间母子亲情的真实描绘。可惜在 1987年,一位男子用一把短猎枪试图射击这幅作品,来表达他对于“英国政治、社会以及经济状况”的愤怒。枪响后,展厅中保护画作的玻璃展柜被击碎,玻璃将画面中圣母的长袍划出一道6英寸的口子。当时这幅画市值3500万美元。当我回身走出展室时,才看到黑暗中有几个人坐在椅子上静静地观赏品位这幅画。

 
  

    邓同学带我们先从时间早一点的宗教画开始看,这些画有些原来是在教堂圣坛上的,画工极好,当我看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旁边还有两位“陪钉”的人,有点惊奇,邓同学解释,当时就是三个人同时被钉上十字架的,另外两个是犯人。还有一幅画是三个从东方来的贤者来朝拜还是婴儿的耶稣,这些知识都是听邓同学的讲解才了解的。

  

 
 
 
 
 
 

    在展厅的一侧,一堆人围着两幅画在听讲解,邓同学一边带给我们看别的画,一边回头看那堆人散了没有,显然那是很值得看的。等了一小会儿,人散了,邓同学让我们仔细看两幅不大的长条画框里的画,画面人物很多,但无论是远处的山林城堡还是近处的人物铠甲马匹都画得十分精细逼真。这两幅画完整地讲述了大卫战胜歌利亚的故事。故事在佛罗伦萨看到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时就了解了,大意是:大卫本是个放羊的,石子溜得很准。一天赶上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交战,非利士的大将歌利华非常厉害,眼看以色列军队顶不住了,大卫捡了五粒石子儿,冲到阵前,歌利亚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拿着钢刀恶狠狠地扑过来,大卫使劲一抡甩石带,石子正中歌利亚的脑门儿。歌利亚一头栽到在地动弹不得,然后大卫快速接近歌利华并用剑斩下其头颅,于是非利士营中大乱,以色列人乘胜追杀……。

 
 

     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的名画很多,像《维纳斯,丘比特,愚昧与时间》,有点看不懂的是那丘比特不是维纳斯的儿子吗?

 
 

    这幅大画也是邓同学指着画里飞溅的金星,说大神朱庇特为了让他与人间女人生的孩子能吃到朱诺的奶,派女仆把孩子送给朱诺,这个女仆飞过去,出其不意地把孩子塞到朱诺的乳房前,朱诺吓一跳,奶水溅出来,于是,就有了银河,画名就是《银河的起源》。是丁托列托1578年的作品。

 
 

     提香的《巴克斯和阿里阿德涅》,创作与1520年,本来是一位贵族付款请拉斐尔画的,但拉斐尔1520年去世,作品没有完成,就把钱转给提香,提香把作品完成了。同样题材的作品在画廊还看到了别的画家的作品,才知道有些题材会有很多画家画,而且要是不了解这个故事,还不一定看得出来,我也是听邓同学的解说有了这个概念。

 
 

    后来在网上听讲座《局部》,被扫了一些画盲。知道古代画家画的都是订件,金主出钱让他画什么题材,画面要有谁,画家要根据金主的要求来画。他认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过度画了,还有画家的画没有画完,我立马想起了《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邓同学真是好眼力。

    《参孙和大利拉》的画面绚丽热烈,大利拉与参孙的故事让世人千古嗟叹,参孙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地爱上了敌对民族的女人大利拉,而大利拉为了金钱背叛了参孙,当她陷害了三次参孙没有得逞后,参孙居然还会把致命的秘密告诉这个女人,结果是备受凌辱以后与敌人同归于尽了。画面上的参孙倒在大利拉怀里酣睡,非利士人悄悄地在剪他的头发,门口已经挤满了非利士兵。邓同学说大利拉的表情也有不忍和怜惜。画家鲁本斯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我很喜欢这幅《镜前的维纳斯》,画家是被称为西班牙最伟大画家的委拉士开兹,他是擅长描绘人体的写实大师,《镜中维纳斯》被《伦敦时报》形容为“或许是世界上最好的一张裸女 画”。 画中的维纳斯就是个有着一头浓密棕发和姣好身材的年轻女人,她悠闲地侧倚在床榻上,那丰满、健美的身姿给人以遐想,但她映在镜中的面容算不上美丽。邓同学让我们仔细看维纳斯的背,他说在1914年有个女人冲进画廊在维纳斯的背上划了7个大口子。虽然经过天衣无缝地修补,还是能看出一点浅浅的划痕。

 
 

    欧罗巴被劫》题材被很多画家画过,国家画廊里的这幅我喜欢,画面很温馨,欧罗巴温柔可爱,手臂环绕着的那头牛,也显得温顺极了,画面给我了欧罗巴会有幸福生活的感觉。只是不知道那牛为什么不是白的而是青色的? 


 
 
  
 

     很多画面都是讲述圣经的故事,这幅画的名字没查到,画的是先知摩西婴儿时被救下来的故事,画面正中的那个贵妇是法老的女儿,来到河边洗澡,看到蒲草筐里的婴儿,摩西的姐姐对公主说可以去找个奶妈来,结果把摩西的妈妈找来了,公主抚养了摩西,躲过了法老的杀死新出生的犹太男孩的命令。听邓同学讲了这个故事,才看懂了画。
 
 

     有两幅画面里人物的强烈反差给我印象深刻。

一幅是《苏珊娜和长老》,这幅画是圭多·雷尼创作于1620-1625年里。故事也是取自圣经,两个犹太教长老早就垂涎苏珊娜的美貌,一天苏珊娜到花园里沐浴,被这俩色狼发现,扑过去求欢,威胁如果不从便要反咬一口,没想到苏珊娜大声呼救,引来众人。两长老马上诬陷苏珊娜,苏珊娜向主祈祷,主伸出援手,还了苏珊娜清白。

 
 

     画里的苏珊娜有着丰盈成熟的冰肌玉肤、幽雅撩人的体态,两个长老老得就像风干的白菜,色眯眯的迫不及待地去拉扯、抚摸苏珊娜,那淫邪和丑陋与清纯、惊恐、娇弱的苏珊娜形成强烈对比。画家有意让光线打在苏珊娜的白净的身上,充分体现她的纯洁,而两个长老脸都是背光处理,说明他们的险恶用心。

     另一幅《时间下令老年摧毁美丽》,让我心惊。画中的年轻貌美的姑娘鲜嫩得一掐一股水,白里透粉的脸蛋儿弹一弹就会破似的,对面坐着的有翅膀的老头是时间之神,手里握着沙漏计时器,旁边的那位干巴老太婆是时间之神的助手,她那如同柴火棍的手指头居然杵到姑娘的脸上,真是可恶。邓同学说画家庞培奥·巴托尼在1746年完成了作品,是要说明一个简单的人生道理:美貌必定随着时间逝去,必须珍惜青春。这幅画把时间流逝的无情展示得震动人心。

 
 

     肖像画要是不认得是谁,很难看出画家的用意。

    《洛雷丹总督像》是贝利尼1501—1505年的作品,精彩之处是画家用粗糙的方法描绘衣服的表面纹理,捕捉光线,得到了金属质感的艺术效果。

 
 

    《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像》是拉斐尔的大作,那以战神教皇著称的尤里乌斯二世安详微笑地坐在宝座上,但眉眼之间还是能看出坚强的意志和暴戾的性格。

 
     意大利画家 乔凡尼·吉罗拉莫·萨沃尔多约在1530年完成的《圣玛利亚·玛达莱娜》给人阴郁的感觉,这个抱膝而坐、面向观众陷入沉思状的美丽女人,是被误解了一千多年的抹大拉的玛丽亚。让我眼睛一亮的是那件银灰色斗蓬的质感,强烈的光线让斗篷发出耀眼的光芒,衣服的皱褶尤其有写实功力。光感、质感成了画面的主题。太真实了,都想伸手去摸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