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财政绩效管理陷困惑 部分绩效结果难应用

 wyk1014 2016-01-26

近日,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召开专题研讨会,中央部委和地方财政代表汇聚一堂,分享各自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展和其中的困惑。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走过13个年头,纳入绩效管理的项目资金增长迅速。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中央部门纳入绩效目标管理的项目支出金额约2140亿元,同比增长近60%。地方纳入2014年绩效目标管理的项目支出为3万亿元,同比增长近125%。

不少部门已建立起相关制度体系。比如水利部建立了“1+2体系”,1是关于推进制度管理的意见,2是两个办法,一个是部门预算的管理办法、一个是评价体系的管理办法。

地方财政部门也有诸多实践。如一些省份已经初步实现了省级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有些开始实施项目绩效目标分类管理,有些省市则将绩效与前期预算编制有机结合起来。

比如,浙江财政厅财政监督局选择重大民生或产业政策进行突破,绩效管理以“有效性”为核心,即政策是否能真正发挥出预定效应作为最核心的考核指标。评价结果在财政资金分配上采用,部分效益不好的财政扶持政策得以取消。

在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的背景下,加强绩效管理更显迫切。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王克冰在会上表示,近一段时期财政收入增速有所回落,与支出刚性的矛盾不会短时期改变,迫切需要通过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来挖掘潜力,调整财政支出存量结构,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效力。

绩效管理目前更多局限在政府部门内部,离公众预期仍有差距,绩效评价结果多数也未对外公开。

王克冰直言,预算绩效管理目前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与目标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当前一些出台的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地,绩效和预算“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亟待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

绩效管理部门表示,工作中有不少困惑,比较突出的在于部分预算绩效管理的结果无法应用,绩效结果无法与财政资金分配有机结合起来。

有地方财政系统人士表示,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需要花费一定财政资金。当前一些绩效考核结果本身说服力不够,结果难以被应用;有些有效的绩效考核结果,最终也不会在资金分配上加以体现,绩效低的开支照旧。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泽彩指出,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下一步要围绕绩效管理顶层制度设计、评价指标的整合、第三方评价的资质、评价结果的应用,以及绩效报告的公开等下功夫,着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真正取得实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