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快活林88 2016-01-27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文  陈仲明



陈仲明,书法家、书法批评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53年生于江苏泰兴,长期从事书法创作、理论研究及大学书法教育,著有《陈仲明书法集》、《朝鲜书法史》,参编、合编《中国书法鉴赏大字典》、《中外文化大辞典》、《书法艺术大观》。先后为南京鼓楼、南京夫子庙牌楼、南京阅江楼、南京郑和纪念堂、南京甘熙宅第、扬州平山堂钟楼和鼓楼、广东南关古庙、安徽琅琊山大雄宝殿、泰州望海楼碑苑、泰州老街牌楼、江苏古银杏森林公园、徐州彭祖园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大学文化景区题书,或匾额或长联或镌石。




我是在“文革”时期知晓鲁迅先生《自嘲》这首七律诗的,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幼稚的初二学生。青春的岁月渐渐远去,人生的磨难渐渐增多,对鲁迅先生《自嘲》中的此句涵义就有了不同角度的理解。困厄中的鲁迅先生被冰冷的严寒所笼罩,于是,发出了躲进小楼之感叹。躲进小楼者,必然是精神的沉郁孤寂者。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上世纪的经典小说,可他此句的一个“躲”字,亦有着中国人无所不在的阿Q秉性的影子在。鲁迅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期,依然坚守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猛士傲姿而挺然崛立,鲁迅先生并没有真正的“躲”,“横眉冷对”才是其精神和品格的真正所在。




中国的孤独者常用“事不如意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来慰藉孤独的心灵,其中既有孤独者的哀叹,又有中国人骨子里驱之不去的阿Q心态。但此语中隐喻的某种人生哲理却是深刻的。好清静、喜独处、寻求心灵洁净而带有理想主义的文人,在世俗的现实中,面对市侩社会的巨大惯性,其实就是让自己始终过得不理想的主义者。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理想主义者、艺术者、思想者都是孤独的。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因而我们永远也没有在生活着,我们只是在希望着生活;并且既然我们永远都在准备着能够幸福,所以我们永远都不幸福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十多年前,我毅然决然辞去教界的官职,远离书法专业的平台而进入中文系。我将东方朔的四句妙言“崛然独立,块然独处,与义相扶,寡偶少徒”作为座右铭,尽量逃避一切应酬往来,躲进小楼沉浸在书的海洋中,成了一个读书的孤独者。“作家是读取周围世界之良心状态的指针和地震仪”,作家如此,书法艺术的求索者也是如此。我很向往东晋文人的那种“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的心境。远离喧闹的尘嚣,躲进生命所系的书斋,对于狷傲而又孤寂的心灵来说,是十分要得的。万籁俱寂,读书读到精彩处,蓦然击节叫好。字里行间透射出的闪光点,与读书人的思想在心灵深处碰撞出火花,会使人如醍醐灌顶而恍然彻悟渐得深邃之境。静然于青灯黄卷,韧然于磨砺心志,具有深刻思想的书籍是最好的心灵之友。

   



从奴隶到人的主要转变就是人的独立,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者徐悲鸿,书写过一副对联,联语是“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显示着悲鸿先生倔傲的个人意志。草书自成风骨的林散之,外表温和敦厚,可骨子里却是孤傲与坚韧并存的清高。没有林散之骨子里的“偏见”、孤傲和坚韧,就没有成就大器的书家林散之先生。



子曰:“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我亦坚守着这艰难的坚守。

 



1991年的春天,我从死亡线上走过。将多年前《读者》杂志封底的一张罗丹雕塑图片《思想者》,用数码写真放大至一米,怀着虔诚敬重之心将它嵌入镜框。我每天凝视着这位让地球上所有思想求索者敬重的托颔沉思的思想者。我真挚感谢在我思想和艺术求索的人生旅程中,给与孤独者心灵慰藉和温暖的人生同行者。我孤独着,但我并不孤独,拔地苍松有远声,世人终渐识真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