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提醒】饲料原料的掺假与识别

 贪狼小君 2016-01-27

  饲料成品的品质不可能高于原料的品质,没有好的原料,再好的配方也是枉然,所以唯有选择优良的原料,才能确保饲料品质。
  水产饲料中常用的原料有以下几类:1.动物性原料;2.豆类和植物油粕类;3.油脂类;4.谷类和块根类;5.谷物和淀粉加工产品;6.食品工业副产品;7.其它单味原料。
  以下我们将依据以上类别谈谈饲料原料的品质判断:
一、动物性原料
  1.鱼粉
  (1)一般地,就制造方法而言,间接加热者优于直接加热;就原料而言,全鱼所制者优于杂鱼所制者;就鲜度而言,在船上制造的比在陆上制造的好,另外鱼的大小阶段、产卵期等均影响鱼粉成份。
  (2)掺假:由于鱼粉是高价格产品,掺假的可能性较高,任何稍具化学知识的人,均可经由鱼粉的混合,生产完全符合规格的产品,如果遇上不法商人,可能会掺用廉价的劣等原料鱼目混珠,因此购买鱼粉时必须提高警觉,更不能过份依赖所订的规格。
  掺伪的原料有血粉、羽毛粉、皮革粉、尿素系树脂、肉骨粉、虾粉、下杂鱼、不洁之禽畜肉、锯木屑、花生壳粉、粗糠、钙粉、贝壳粉、淀粉、糖蜜、尿素、硫酸氨、鱼肝油、鱼精粉、棉籽粕、蝙蝠粪、蹄角等,有些是为了提高蛋白质含量,有些是当增量剂使用,有些是用来改变成品物性,有些是调整风味、色泽用,有些兼有数种用途,但大多是廉价而不能消化吸收之物质。
  (3)官能检查:借助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来了解鱼粉是否正常,并可经由放大镜、显微镜之被盗找出掺伪及过热之现象,从而正确评断原料之正确品质。
  (4)分析化验:
  ①水份:应合于规格,愈低愈好,但太低(7%以下)则有过热之嫌,胃蛋白酶消化率低。利用率亦差,且含有肌胃靡烂素之可能性亦大。
   ②粗脂肪量:含量宜低,超过15%之鱼粉已不宜饲料用,因含油量多表示其加工不良或原料不新鲜,且产品贮存不易。
  ③粗蛋白质:粗蛋白质含量之高低并不全然代表品质之优劣,但不失为判断之指标,一般全鱼鱼粉之蛋白质应在63%~70%之间,太低可能属下杂鱼所致,太高则可能掺伪或劣质鱼所制(如鲨鱼等)。
  ④灰份、钙、磷:灰份高即骨多肉少,反之则骨少肉多,钙、磷比例应一定,钙含量高可能加人廉价钙源,灰份20%以上可能非全鱼所制。
  ⑤胃蛋白酶消化率:此乃评价蛋白质之重要依据,此法简易可行,正常应在90%以上,否则可能加入皮革、羽毛粉等高蛋白物质。
  ⑥组织胺:含量愈高,引起肌胃靡烂之可能性愈大,一般而言沙丁鱼、青花鱼及南美洲等鱼粉所含较高、白鱼粉较低。
  2.鱼溶浆、鱼溶粉、混合鱼溶粉
  ①鱼溶浆的pH值一般在3.5~4.5之间。
  ②鱼溶浆、混合鱼溶粉的氨态氮含量应在0.2%~0.6%之间,超过0.8%可能已变质。
  ③脂肪含量越低越理想,脂肪含量高的产品易导致氧化、酸败。
  ④含盐量若在6%以上则有人为添加的可能,鱼溶浆、鱼溶粉的钠、钾比例应为1:1,如果钠比例高则可能掺盐。
⑤鱼溶浆、鱼溶粉的成分随鱼种、原料来源及制造方法而不同,通常含内脏的产品,其蛋氨酸及赖氨酸含量略高。
  3.虾粉、虾壳粉、蟹粉、蟹壳粉
  ①此类产品的成分随原料、品种、处理方法及鲜度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需检测各项成分再做配方计算。
  ②有些虾壳粉和蟹壳粉是由日晒干燥而成的,易污染细菌,腐败氧化问题严重,应注意。
  ③有些产品为防腐而采用盐浸,再加以干燥,含盐量较高(约7%),设计配方时应留意。
  ④虾肉易变质,原料若未立即处理,或处理过程不良,对品质影响很大,选购时须注意 。
  4.肉骨粉、肉粉
  ①肉骨粉及肉粉是品质变化相当大的饲料原料,成分与利用率好坏之间相差相当高,故成份与效果掌握不易。
  ②影响成分与品质的因素主要为原料的品质与成分、加工方法、掺杂及贮存期间的变化等。
  ③腐败原料制成的产品品质必然不好,甚至有中毒的可能,过热产品会降低适口性及消化率,溶剂提油者脂肪含量较低,温度控制较容易,含血多者蛋白质较高,但消化率差,品质不良。
  ④肉骨粉及肉粉受细菌污染的可能性极高,尤以沙门氏菌污染最受注目,平常应定期检 查活菌数、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数。
  ⑤肉骨粉掺假的情形相当普遍,最常见的是使用水解羽毛粉、血粉等,较恶劣者则添加羽毛、贝壳粉、蹄角、皮粉等以调整成分。
  ⑥正常产品的钙含量应为磷含量的2.2倍以下,比例异常者即有掺假可能。
  ⑦灰分含量应为磷含量的6.5倍以下,否则即有掺假的可能。
  ⑧应注意骨粉的鲜度问题,含骨比例及低价值蛋白比例。
  5.血粉
  ①干燥方法及温度是影响品质的主要因素,持续高温会使赖氨酸失去活性,利用率随之降低,所以赖氨酸的利用率是判断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通常瞬间干燥及喷雾干燥的产品品质较佳,蒸煮干燥者品质较差。
  ②鲜血原料的鲜度、纯度及添加比例也影响成品品质,不同来源的血液其成分也不同。鸡血所含赖氨酸约7%,牛血及猪血更高,猪血与牛血比较,前者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甘氨酸、异亮氨酸较多,后者赖氨酸、丝氨酸、缬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及苯丙氨酸较多。
  ③同属蒸煮干燥的产品,其水溶性差异变化也很大,采用低温生产的产品水溶性较强,高温干燥生产的产品水溶型较差。
  ④水分应控制在12%以下,若太低可能是因为加热过度,颜色趋黑,消化率也较低。
  ⑤由于血液粘性高,不易干燥,一般常加入植物性原料以改善物理性质,所以成分差异很大,且增加赖氨酸的损失。
  6.水解羽毛粉
  ①水解程度是影响品质最大的因素,过度水解(如胃蛋白酶消化率在85%以上)为过度蒸煮所致,此方法会破坏氨基酸,降低蛋白质品质。同样水解不足(如胃蛋白酶消化率在65%以下),为蒸煮不足所致,双硫键未破坏,蛋白质品质也不好。
  ②石灰可促进蛋白质分解,且可抑制臭气产生,所以有些厂家使用石灰做促进剂,但加入石灰会加速氨基酸的分解,胱氨酸约60%,其他必须氨基酸约有20%~25%的损失。
  ③羽毛粉的原料在处理前不能有腐败现象,因为羽毛一浸水,放置一段时间马上产生恶臭,造成公害。基于此,与身体分离后的羽毛,应尽早处理。
  ④羽毛粉的成分及其营养价值随处理方式的不同与原料中混入家畜的头、脚、颈、内脏的多少而有显著的差异,头颈等含量多时,脂肪量较高,但易变质。好的成品粗脂肪应在4%以下。
  ⑤产品颜色变化大,深色者如果不是因烧焦所致,在营养价值上应无差别。
  ⑥以放大镜检查成品若见条状、枝状或曲状物多时,可能是水解不够所致。
  7.蚕蛹
  蚕蛹含脂肪高达20%~30%,不宜久置,易变质、氧化、发霉,并生恶臭,水分含量应尽可能压低。
二、豆类与植物油粕类
  1.棉籽饼、棉籽粕
  ① 游离棉酚的含量是品质判断的重要指标。游离棉酚对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肝、肾及神经、血管的毒性,鱼棉酚中毒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生长受阻,并影响繁殖性能。因此游离棉酚含量太高则利用程度会受到很大限制。蛋白质品质可根据粗蛋白及赖氨酸含量来判断。
  ②加工方法对棉籽粕的品质影响也很大,机榨产品残油量较高,游离棉酚含量较低,因为在加工过程中,经水及高温的作用,游离棉酚与赖氨酸结合,因此这种产品赖氨酸含量减少,蛋白质价值变差。采用溶剂提油的产品,残油量低,蛋白质品质较佳,赖氨酸含量较高,但游离棉酚含量高。预榨萃取的产品其残油量及游离棉酚含量均低,蛋白质品质也较高。
  ③加工中生棉混入量和黑色棉籽壳含量对成分影响很大,壳的粗蛋白含量在5%~10%,而棉籽本身含55%的粗蛋白,所以生棉混入量和棉籽壳含量高的产品粗纤维含量高,粗蛋白含量低,品质不好。
  ④不同产品品质变化相当大,特别是很多过熟棉籽粕,造成赖氨酸、胱氨酸、蛋氨酸及其他必需氨基酸的破坏,利用率很差。
  ⑤棉籽粕易污染黄曲霉,产生黄曲霉毒素,使用时应注意。
  2.花生粕
  ①适当的蒸煮、加热可去除生长抑制因子(120℃左右可破坏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但过热处理(200℃以上)则降低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利用率,通常溶剂萃取或预榨萃取产品温度容易控制,品质较佳,机榨的产品因加温不均,故品质差异较大。
  ②花生粕易污染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所以选择货源应非常小心,高温多湿季节已不可久贮。
  3.菜籽粕 菜籽饼(粕)粗蛋白含量一般为35%~38%,但蛋白质消化率较豆粕和棉籽粕低,在氨基酸构成方面与棉籽粕相似,赖氨酸、蛋氨酸含量及其利用率较低。菜籽饼粕目前主要被作为肥料使用,其原因除以上所分析的蛋白质品质较差外,还由于菜籽饼中含有一系列毒素或抗营养因子,其中单宁、植酸主要是影响饲料的适口性和饲料中矿物元素的利用率,而含量较高的芥子苷(也称硫苷或硫甙,在甘兰型菜籽中含量为6%~9%),虽然本身无毒,但与芥子酶作用后可生成致甲状腺肿的口恶唑烷硫酮和硫氰酸盐以及能破坏消化道表层粘膜的异硫氰酸盐。因此使用菜籽饼喂鱼,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摄食量下降、甲状腺肿大等症状,而生长速度一般只相当于豆饼组的70%左右。为了提高菜籽饼粕的使用效果,避免中毒,一般采用限量使用(用量宜控制在20%以下),并加强搭配(与鱼粉、豆饼配合使用)或添加赖氨酸。用量较大时,宜作去毒处理。目前菜籽饼去毒一般是采取坑埋或发酵的方法,也可采用水或有机溶剂浸泡去毒。
  4.芝麻粕 加热程度对芝麻粕的品质影响很大,因为温度过高(一般不宜超过110℃)会造成维生素的损失,并且赖氨酸、精氨酸、色氨酸及胱氨酸等氨基酸的利用率降低,一些国产芝麻饼为提高麻油香味,加热过度而焦化,使用时应留意。
  5.豆粕、豆饼
  ①大豆饼蛋氨酸含量较低,蛋氨酸为豆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②热处理程度不够的浸提豆粕中含有较多的抗胰蛋白酶、血球凝集素等抗营养因子,从而影响豆粕的利用和鱼、虾的生长。白酶含量高于0.09%时,鱼的生长速度明显下降。因此提高大豆粕营养价值可通过合理搭配、添加蛋氨酸以及对抗胰蛋白酶值高的生豆粕进行适当的热处理(110℃,3分钟)等途径来实现。此外尚可以通过育种途径培育低毒大豆品种。
  ③购买豆饼时,除需作粗蛋白分析外,还需注意检测抗胰蛋白酶值,对抗胰蛋白酶值超标的生豆饼要先热处理再利用。由于豆粕蛋氨酸含量低,且无粘性、无香味、诱食性差,宜与其他动物性饲料搭配使用。
  6.葵籽饼
  ①向日葵的外壳厚实,壳占籽实的35%~40%。含量主要取决于去壳情况。去壳较完全的葵籽饼含粗蛋白35%~37%,而带壳榨油的葵籽饼含粗蛋白仅22%~26%。部分带壳的葵籽饼粗蛋白含量为27%~32%。蛋白质中蛋氨酸含量高于大豆饼达1.6%。
  ②向日葵饼粕适口性好,蛋白质消化率高 (与豆饼相当)。是鱼饲料中的优良蛋白源,但由于目前生产完全脱壳葵籽饼很少,多为带壳产品,粗纤维含量较高,因此用量也不宜太大。
  三、油脂类
  l.油脂选择注意要点
  油脂含有高量热能,故对饲料效率的改善效果显著,但劣质油脂的使用,不仅影响生长,还会导致鱼体中毒,故必须慎重选择,表中为各种油脂的规格。
  此外,在选择上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有没有加抗氧化剂。油脂属于容易氧化的饲料原料,添加抗氧化剂与否对成品贮存性及品质影响很大,抗氧化剂一般使用 BHA、BHT 等。
  ②有没有氧化。油脂在室温下易氧化,初期产生过氧化物,然后再分解为酸类及酮类,因而产生臭油垢味。氧化后的脂肪品质变差。
  ③应防止在鱼油中掺有其它油脂。如:鲸油、米糠蜡、蓖麻油、桐油、菜籽油、蚕蛹袖、变质鱼油等。
  ④总脂肪酸包括游离脂肪酸及与甘油结合的脂肪酸总量,油脂能量大部分由脂肪酸提供。因此把总脂肪酸量为能量值的指标。
  ⑤脂肪分解后会产生游离脂肪酸,所以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可作为鲜度判断指标。在营养上而言,游离脂肪酸对动物无害,但太高的游离脂肪酸表示油脂原料不好,会降低适口性。
  ⑥鱼油中含有水分易使油脂起水解作用而产生游离脂肪酸,加速脂肪的酸败,并降低脂肪的能量 含量。⑦不溶物或杂质应小于0.5%。
附表:
项目
精致新鲜水产物肝油
精致新鲜鲸油
精致植物油
外观
黄色~黄褐色
黄色~黄褐色
黄色~黄褐色
气味
有鱼腥味,无腐臭味
稍有鱼腥味,无腐臭味
无腐臭味
融点
-5℃以下
-5℃以下
-5℃以下
碘价
140160
80120
80120
酸价
∠2
∠2
∠2
过氧化物价
∠5
∠5
∠5
不皂化物(%
∠3
∠3
∠3
微生物AIU/g)
5002000
5002000
5002000
微生物D3IU/g)
200500
200500
200500
  在选择上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有没有加抗氧化剂:油脂属于容易氧化的饲料原料,添加抗氧化剂与否对成品贮存性及品质影响很大,抗氧化剂一般使用 BHA、BHT等。
  ②有没有氧化:油脂在室温下易氧化,初期产生过氧化物,然后再分解为酸类及酮类,因而产生臭油垢味。氧化后的脂肪品质变差。
  ③应防止在鱼油中掺有其它油脂。如:鲸油、米糠蜡、蓖麻油、桐油、菜籽油、蚕蛹袖、变质鱼油等。
  ④总脂肪酸包括游离脂肪酸及与甘油结合的脂肪酸总量,油脂能量大部分由脂肪酸提供。因此把总脂肪酸量为能量值的指标。
  ⑤脂肪分解后会产生游离脂肪酸,所以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可作为鲜度判断指标。在营养上而言,游离脂肪酸对动物无害,但太高的游离脂肪酸表示油脂原料不好,会降低适口性。
  ⑥鱼油中含有水分易使油脂起水解作用而产生游离脂肪酸,加速脂肪的酸败,并降低脂肪的能量含量。
  ⑥不溶物或杂质应小于0.5%。
  四、谷类和块根类:
  1.玉米:
  ①玉米与其它谷物一样,品质随着储存期、储存条件而逐渐变劣,储存中品质的降低大抵可分为三种:a.玉米本身成份的变化;b.霉菌、虫、鼠污染产生的毒素;c.动物利用性降低,尤其进口玉米经长期储存,品质亦随之减低。
  ②来源、季节与品质: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广,完全采用机械收割,机械运输与机械干燥,加之凹玉米易碎,故玉米不易保持完整,粉率较高,霉菌污染机会亦大;泰国玉米受地理环境影响,高温多湿,加上储存设备不良,故褐变多,黄曲霉素高;南美、南非玉米一般而言,外观纯净、粒子完整;中国东北产玉米水份低于美国玉米,品质尚可;同一产地不同季节里亦有不同品质,以美国玉米为例,1月~2月上市者水份较高,7月~9月则较低,粗蛋白 质含量亦随之相对变化,冬低夏高。
  ③受霉菌污染或酸败的玉米均会降低动物食欲及营养价值,若已产生毒素则有中毒的可能,所以进口或购买玉米应制订黄曲毒素限量,有异味的玉米应避免使用。
  2.小麦的品质判断:
  ①小麦品种间蛋白质含量差异很大,配方计算上应注意。
  ②小麦皮部灰份含量高,故小麦粉灰份含量多的话,显示皮部较多,依此可做小麦品质判断的项目之一。
  ③小麦亦有污染麦角毒的可能,子实生长异常者,应注意检验。
  五、谷物加工副产品
  1.麸皮
  ①本品呈片状,故掺假时容易辨识,粗细则受筛别程度及洗麦用水多少的影响。
  ②成份含量受小麦品种影响很大,硬冬小麦所制成的,粗蛋白含量较高;春软小麦所制成的,则粗蛋白含量较低;白小麦制成的比红小麦制成的低,此外,小麦筛出残留物含量, 小麦粉混入量及研磨阶段的不同均会影响麸皮的成份。
  ③麸皮易生虫,故不可久贮:水份超过14%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容易变质,购买时应注意。
  2.次粉
  ①木品成份受研磨程度、小麦不同部位比例及小麦筛出残留物混入量等因素的影响。
  ②本品市场需求高,经常缺货,所以供应商掺假的可能性较大,因次纷呈粉状,辨识不易;一般掺假的原料有麦片粉、燕麦粉等低价原料,可依风味、镜检、外观及成份变化等方式辨识。
  ③所含淀粉及筋蛋白太低,或纤维太高时会影响粘和效果。
  3.玉米胚芽粕
  ①所用原料的品质对成品品质影响很大,尤其含霉菌毒素的玉米,制成淀粉后其毒素均残留于副产品中,玉米胚芽粕中的霉菌毒素含量约为原料玉米的1倍~3倍。
  ②本品不耐久贮,很容易发生氧化。采购原料及验收时应考虑鲜度与贮存性能。
  ③溶剂提油的玉米胚芽粕脂肪含量低,过热情形少,品质较稳定,亦较不易变质。
  4.α-淀粉:
  ①供鳗鱼、甲鱼料使用的α-淀粉其品质关键在于其粘弹性的强度上,必须严加控制。
  ②α化程度影响品质,因为肉食性水产动物对生淀粉的利用性很差,如果α-淀粉糊化程度不够或掺加β-淀粉时,对消化影响很大。
  ③制造方法、制造条件、生产设备及原料来源对淀粉品质影响也很大。一般而言,转性淀粉要用薄滚筒、低蒸汽压的机械,产品的粘性、伸展性均佳;硬性淀粉要用厚滚筒、高蒸汽压的机械,所得成品粘性好,但伸展性较差。
  六、食品工业副产品
  l.啤酒粕:
  ①在高温、高湿状况下,超过12%水分的产品不耐储存,易生霉变质。
  ②制酒原料、糖化程度及干燥方法均影响成品品质及成份,尤其干燥方法及干燥程度影响最大。过热产品会影响利用等,日晒又可能导致变质。
  ③干燥前榨汁与否及榨汁程度影响很大,汁液流失愈多,成品蛋白质含量愈低,粗汁水含量愈高。
  2.啤酒酵母
  ①本品吸湿性强,水分宜在10%以下,包装、储存状况均应特别注意。
  ②不可污染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
  ③本品产量低,价格高,掺假的机会很大。掺假的原料有黄豆粉、麦根、淀粉等物,可通过显微镜检查酵母菌及其溶水性进行判别。
  ④干燥可杀死酵母,且破坏细胞壁,增加细胞内成分的利用率,但加热过度的产品,利用率变低。
  七、其它单体原料:
  酵母粉:
  1.酵母粉属高价值原料,掺假的可能性高,品质好坏之间差异亦大;使用显微镜检查酵母菌数为判断是否掺假及酵母浓度的简易方法。但有些产品并未掺假,只因加热破坏而无法分辨菌体,此时可由核酸或血色素的含量来鉴定是否纯品。正常产品的核酸含量应在4%~8%之间,血色素应在0.7%~0.8%之间。但此法对脱核酵母无效。
  2.很多酵母粉产品是利用豆粉发酵或于酵母液中掺入豆粉,然后细碎后得到的产品。该品酵母浓度低。由于酵母具溶水性,若掺有杂质,尝之即可轻易分辨出。
  3.酵母粉易吸湿结块,包装不良者甚易结块变质,应小心储存与使用。


56
发表于 2010-11-5 16:09:26 |只看该作者
植物性原料的掺假识别
一、豆粕的掺假识别
豆粕主要掺假有:玉米粉、玉米胚芽粕、豆饼碎,识别方法如下:
1、掺玉米粉的检查
取碘0.3g、碘化钾1g溶于100ml水中,然后用吸管滴1滴水在截玻片上,用玻璃棒头沾取过20号筛的豆粕,放在截玻片上的水中展开,然后滴入1滴碘-碘化钾溶液,在显微镜下观察。纯豆粕的标准样品,可清楚地看到大小不同的棕色颗粒,含玉米粉的载玻片上,含有似棉花状的蓝色颗粒,随玉米粉含量的增加,蓝色颗粒增加,棕色颗粒减少。
标准样品的制备:取通过20号筛的纯豆粕的0.95g、0.96g、0.97g、0.98、0.99g,依次通过20号筛的玉米面0.05g、0.04g、0.03g、0.02g、0.01g各自混匀,五种标准样品分别含5%、4%、3%、2%、1%玉米粉的豆粕,按照上述步骤制成五个标准样片,以便半定量比较观察用。
2、掺豆饼碎的检查
豆粕中掺豆饼碎也可借助于显微镜进行检查,因豆粕与豆饼碎加工工艺不同,镜下状态不一样,豆粕镜下形状不规则,一般硬而脆,子叶颗粒无光泽,不透明,奶油色或黄禢色,豆饼碎子叶因挤压成团,这种颗粒状团块质地粗糙,颜色外深内浅。二者感观也可以大致区分,豆粕一般为碎片状,而豆饼成团块,颜色比豆粕深。
二、豆饼碎的掺假识别
豆饼碎掺假,目前仅限于玉米粉,具体检查方法可见豆粕中掺玉米粉的检查。
三、菜籽粕的掺假识别
菜籽粕掺假主要掺尽可能一些低廉的原料,而且较重,如泥土、砂石等,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1、感官检查
正常的菜籽粕为黄色或浅褐色,具有浓厚的油香味,这种油香味较特殊,其它原料不具备。同时菜籽粕有一定的油光性,用手抓时,有疏松感觉。而掺假菜籽粕油香味淡,颜色也暗淡,无油光性,用手抓时,感觉较沉
2、盐酸检查
正常的菜籽粕加入适量的10%的盐酸,没有气泡产生,而掺假的菜籽粕加入10%的盐酸,则有大量气泡产生。
3、粗蛋白质的检查
正常的菜籽粕其粗蛋白含量一般都在36%以上,而掺假的菜籽其粗蛋白含量较低
4、四氯化碳检查
四氯化碳的比重为1.59,菜籽比重四氯化碳小,所以菜籽可以顠浮在四氯化碳表面,其方法是:取一梨形分液漏斗或小烧杯,加入5-10g的菜籽粕,加入100ml四氯化碳的表面,用玻璃棒搅拌一下,静置10-20分钟,菜籽粕应飘浮在四氯化碳的表面,而矿砂、泥土等由于比重大,故下沉底部。将下沉的沉淀物分离开、放入已知重量的称量瓶中,然后将称量瓶连同下层物放入110℃烘箱中烘15分钟,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冷却、称重,算出粗略的土砂含量,正常的菜籽粕其土砂含量在1%以下,而掺假的菜籽其土砂含量高达5%-15%以上。
5、灰分检查
正常菜籽粕的灰分含量就≤13%,而掺假的菜籽其灰分含量高达16%以上。
四、麦的掺假识别
主要掺杂一些石粉、贝粉、砂土、花生皮及稻糠等,识别方法如下:
1、显微镜法
将待检样品均匀放在玻片上,在15倍的实体显微镜下观察,如果视野里看小麦两边发白发亮,从多个视野都可看到,则认为掺有石粉,若视野中看到有长而硬没有白面的皮,有井字条纺,则认为有稻壳粉掺入,掺入贝粉、沙土、花生皮均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依据前述这几种原料显微特征。
2、水浸法
此法对掺有贝粉、砂土、花生皮都明显。方法是:取5-10g于小烧怀中,加入10倍的水搅拌,静置10分钟,将烧怀倾斜,若掺假则看到底面有贝粉、砂土,上面浮有花生壳。
3、盐酸法
取试样少量于小烧怀中,加入10%盐酸,若出现发泡,则说明掺有贝粉、石粉。
4、成分分析法
麦粗蛋白一般在13%-17%之间,粗灰分在6%以下,粗纤维低于10%,依据此标准进行验证。
五、玉米蛋白粉的掺假识别
玉米蛋白粉掺假主要是尿素,掺尿素的检查方法如下:
1、称取10g样品于烧怀中,加入100ml蒸馏水,搅拌、过滤,取滤液1ml于点滴板上,加入2-3滴甲基红指示剂,再滴加2-3滴尿素酶溶液,约经5分钟,如点滴板上呈深红色,则说明样品中掺有尿素。
尿素酶溶液的配制
称取0.2g尿素酶溶解于100ml 95%的乙醇中。
甲基红指示剂的配制
称取甲基红0.1g,溶解于100ml 95%的乙醇中。
2、在无尿素酶药品时,则可采有下列方法检测。
取两份1.5g样品于两只试管中,其中一只加入少许黄豆粉,两管加蒸馏水5ml,振荡,置60-70温水浴3分钟,滴6-7滴甲基红指示剂,若加黄豆粉的试管中出现较深紫红色,则说明玉米蛋白粉中掺有尿素。
六、醇母粉的掺假识别
醇母粉的参假主要有非发醇产物、羽毛粉、血粉、皮革粉、无机氮、尿素等。识别方法如下:
取1g样品溶于99ml 蒸馏水中,多次振荡,以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检验,结果与标准相符为纯发醇产物,否则为非纯发醇产物。
2、掺羽毛粉、血粉、皮革粉的检查
⑴掺羽毛粉
用肉眼观察产品中有闪光亮点,在显镜下观察可见羽毛管和羽毛轴,并且可见像松香样的半透明颗粒,如果掺入未水解完全的羽毛粉,可见外廊羽毛的羽轴大多有锯齿边。
⑵掺血粉的检查
掺入血粉颜色偏黑,镜下进一步观察可见有紫黑色沥青状的颗粒,边缘锐利,或者见血红色晶亮的小珠,这二者均为掺入血粉,只是血粉的加工方法不同,镜下特征不一样。
⑶掺皮革粉的检查
掺入皮革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绿色(含铬)、深褐色及砖红色块状物或丝状物,像锯末似的,不像水解羽毛粉那样透明。
此外,掺羽毛粉、血粉、皮革粉还可用物理法和化学法检查。
3、掺无机氮及尿素的检查
掺无机氮(NH4)2SO4、NH4CL等及尿素,目的在于补充产品的含氮量,以提高粗蛋白质含量,检验方法如下
⑴掺无机氮检查
取样品5-10g溶于50ml蒸馏水中,滴加AgNO3溶液数滴,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产品有氮离子存在,可能掺有NH4CL。如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产品中有硫酸根存在,可能掺有(NH4)2SO4。
⑵掺尿素的检查
可参见本章本节中玉米蛋白粉掺尿素的检查。
4、拧檬黄染色
一般固体发醇生产的产品中,因残留大量的培养基,所以原料的选用不仅影响产品质量,同时也决定产品的颜色,随着豆粗、鱼粉等蛋白原料的短缺,为了降低成本,许多厂家选用棉籽,菜籽和染色(在原料灭菌时加入)以使产品呈金黄色,检查方法:取样品10g左右,溶于50ml水中,多次振荡,1小时后观察上清液颜色,如颜色深则加染色剂。
七、啤酒醇母的掺假识别
啤酒醇母一般掺有豆粕、麦根、淀粉等,识别的方法如下:
1、水溶法
无掺假之啤酒醇母可溶于水,取一个100ml烧怀,称取样品约5g,溶于50ml蒸馏水中,如果皆溶入水中,可判定为无掺假,否则为掺假。
2、掺淀粉检查
用碘-碘化钾法检查,方法是:取样品2-3g置于烧杯中,加入2-3倍水后加热1分钟,冷却后滴加碘-碘化钾溶液(取碘化钾5g溶于100ml水中,再加碘2g),若样品中掺有淀粉,则颜色变蓝,随掺入淀粉的增加,颜色由蓝变紫。
3、掺豆粕的检查
可用显微镜法,检查有无豆粕的掺入。如果镜下可见豆粕皮和豆粕颗粒特征,证明掺有豆粕,豆粕皮镜下外光滑,有光泽,并可见明显凹痕和针状小孔,内表面为白色海绵状组织,并可观察到种脐。豆粕颗粒形状不规则,一般硬而脆,不透明,奶油色或黄褐色。
4、掺有麦根的检查
或用显微镜检查法,如有麦根,可在镜下发现有大麦皮,大麦皮镜下为黄褐色,并有凸起的脉。
[至尊红钻6级]发帖数量≥2500篇 [至尊黄钻8级]论坛币≥50000 [至尊蓝钻3级]在线时间≥720小时 [至尊绿钻1级]贡献值≥10 [未点亮至尊粉钻]精华贴数不足10贴 [未点亮至尊彩钻]元宝不足10个
总积分 总积分: 2683
贡献值 贡献值: 19
论坛币 论坛币: 68549  
发帖数 发帖数: 2542 (1)
解答数 解答数: 0
57
发表于 2010-11-5 16:10:5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ongjs2101 于 2010-11-5 16:19 编辑

原料掺假检验方法汇编
第一章 物理方法检验
第一节 感观检验
平摊样品,在光线充足的自然光下以感观(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来检查原料。
a) 嗅觉检查,样品应具有品种本身特有的气味,无哈味、酸味、霉味、焦糊味。
b) 用手抓起样品感觉有无发热,同时手捏样品感觉水分高低。
c) 抽样时用手感受流动性和粘性,判断水分,应干燥而无受潮现象。
d) 手持样品感觉比重,应具本品种正常的比重。
e) 用眼检查有无结块、霉变(粒)、虫害、色泽、均匀性及光泽度。
f) 用手翻动样品检查有无夹杂灰尘、金属、砂粒及其它外来物质,有无鸟粪、虫。
g)鱼粉有无苦味、焦味及其他异味。
第二节显微镜检测
一、显微镜检测原理
饲料显微检测是以动植物形态学、组织细胞学为基础,将显微镜下所见物质的形态特征、物化特点、物理性状与实际使用的饲料原料应有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鉴别方法。
二、饲料显微检测所需设备
体视显微镜、生物显微镜、离心机、烘箱、抽滤器、分析天平、分样筛(10目、20目、30目、40目)、电热板、载玻片、盖玻片、探针、镊子、镜头纸、滤纸、漏斗、滴管、烧杯、试管。
三、饲料显微检测的基本步骤
1、被检样品的检前处理
取有代表性的分析样品1015克,进行以下工作:
1)记录外部特征
将取好的待测样品平铺于纸上,仔细观察,记录颜色、粒度、软硬程度、气味、霉变、异物等情况。观察中应特别注意细粉粒,因为掺假、掺杂物往往被粉得很细。
2)筛分处理
镜检之前应对样品进行筛分,通常用20目~40目筛子将样品分成三组,然后观察。此过程对熟练的检测人员可以省略。
3)脱脂
对高脂含量的样品,脂肪溢于样品表面,往往粘上许多细粉,使观察产生困难。用乙醚或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脱脂,然后烘箱干燥515min或室温干燥后,可使样品清晰可辨。
2、被检样品的体视镜观察
将筛分好的各组样品分别平铺于纸下或培养皿中,置于体视显微镜下,从低倍至高倍进行检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逐粒观察,先粗后细,边检查边用探针将识别的样品分类,同时探测各种颗粒的硬度、结构、表面特征,如色泽、形状等并作记录。将检出的结果与生产厂家出厂记录的成分相对照,即可将掺假、掺杂、污染等质量情况作出初步测定。
3、被检样品的物镜观察
当某种异物掺入较少且磨得很细时,在体视显微镜下很难辨认,需通过生物镜进行观察。
1)样品处理
生物镜观察的样品,一般采用酸与碱进行处理。对于不同的原料,所用酸碱浓度和处理时间也不同,动物类原料多用酸处理,植物类和甲壳类需酸碱处理。对于动物中的单纯蛋白,如鱼粉、肉骨粉、水解羽毛粉等只需用1.25%的硫酸处理515min,面对含角蛋白的样品,如蹄角粉、皮革粉、生羽毛粉、猪毛等需用50%的硫酸处理,时间也稍长,动物中的甲壳类和动植物中的玉米粉、麸皮、米糠、饼粕类等先用1.25%硫酸再用1.25%的氢氧化钠处理,时间约1030min。稻壳粉和花生壳粉等硅质化程度高和含纤维较高的样品需分别用50%硫酸和50%的氢氧化钠处理,对这种样品的处理进间可根据经验而定。
处理步骤如下:
过筛(粒大10目,粒小20目)酸处理(加热)过滤蒸馏水冲洗23必要时还需碱处理(加热)过滤蒸馏水冲洗23制作。
2)制片与观察
取少量消化好的样品于载坡片上,加适量载液并将样品铺平,力求薄面匀,载液可用1:1:1的蒸馏水、水合氯醛、甘油;也可以用矿物油,单纯用蒸馏水也较普遍。
观察时,应注意样片的每个部位,而且至少要检查三个样片后再综合判断。
第二章 高蛋白原料的掺假检验
第一节 鱼粉的掺假检验
鱼粉中常掺有菜籽粕、棉籽粕、羽毛粉、血粉、皮革粉、花生粉、芝麻粉、大豆粉、虾粉、蟹壳粉、贝壳粉、肉骨粉、尿素等,具体检查如下:
一、感官检查法
1视觉,
优质鱼粉颜色一致,呈红棕色、黄棕色或黄褐色等。细度均匀。劣质鱼粉为浅黄色、青白色或黑褐色,细度和均匀度较差。掺假鱼粉为黄白色或红黄色,细度和均匀度差。掺入风化土鱼粉色泽偏黄。
2.嗅觉
优质鱼粉是咸腥味;劣质鱼粉为腥臭味或腐臭味;掺假鱼粉有淡腥味、油脂或氨味等异味。掺有棉籽粕和菜籽粕的鱼粉,有棉籽粕和菜籽粕味,掺有尿素的鱼粉,略具氨味,掺有油脂的鱼粉,有油脂味。
3.触觉
优质鱼粉手捻质地柔软呈鱼松状,无砂粒感;劣质鱼粉和掺假鱼粉手捻有砂粒感,手感较硬,质地粗糙磨手。如结块发粘,说明已酸败,强捻散后呈灰白色说明已发霉。
二、显微镜检查
鱼粉为黄褐色或黄棕色等轻质物,按鱼肉、鱼骨和鳞的特征可以鉴别。
1、鱼肉镜下表面粗糙,具有肌肉纤维结构。肌肉纤维大多呈短断片状,多少有些平,卷曲,无光泽,表面光滑,且半透明。类似肉粉,只是颜色浅。
2骨坚硬,颜色呈半透明至不透明白色乃黄白色,表面光滑、暗淡到透明,大小与形状各异。骨的特征取决于鱼粉来自鱼体的何种部位,如头、腹、躯干和尾巴。
3鱼鳞是一种薄、平而且卷曲的片状物,外表面上有一些同心线纹。
4眼球是一种晶体似的凸透镜状物体,半透明,光泽暗淡,非常硬,呈圆形或破球形颗粒。
烧焦鱼粉 : 鱼粉长期堆放,通过空气氧化而自行燃烧,呈褐色。从镜下看不到油性,且颗粒较小。鱼骨由半透明的银色体变为褐黄色的半透明体。鱼肉粗糙,纤维结构看不清楚或根本看不到。

鱼粉掺假的显微镜检查:

1.
掺菜籽粕

鱼粉中掺菜籽粕镜下可见菜籽粕的种皮特征,种皮为深棕色并且薄,外表面有蜂窝状网孔,表面有光泽,内表面有柔软的半透明白色薄片附着。菜籽粕的种皮和籽仁碎片不连在一起,籽仁呈淡黄色,形状不规则,无光泽,质脆。

2.
掺棉籽饼粕

鱼粉中掺棉籽饼粕镜下可见棉絮纤维附着在外壳上及饼粕颗粒上,棉絮纤维为白色丝状物,中空、扁平、卷曲、半透明、有光泽,棉籽壳碎片为棕色或红棕色,厚且硬,沿其边沿方面有淡褐色或深褐色的不同色层,并带有阶梯似的表面。棉籽仁碎片为黄色或黄褐色油腺体或棉酚色腺体。棉籽壳和棉籽仁是在一起的。

3.
掺稻壳粉

鱼粉中掺稻壳粉镜下可见具有光泽的表面,有井字条纹,并可见到茸毛。

4.
掺花生饼粕

鱼粉中掺花生饼粕镜下可见花生种皮、外壳存在,种皮为红色、粉红色、深紫色或棕黄色。外壳破碎呈极不规则的片状,分层,内层呈白色海绵状,有长条纤维交织,外壳表面有突筋呈网状,外壳皮厚不均,有韧性。

5.
掺芝麻饼粕

鱼粉中掺芝麻饼粕镜下可见芝麻种皮特征,芝麻种皮带有微小的圆形突起,芝麻皮薄,黑色、褐色或黄褐色,因品种而异。

6.
掺大豆粉

鱼粉中掺大豆粉镜下可见豆皮、黄色或淡黄色块状物。豆皮有凸形斑点,稍有卷曲,并可见种脐,白色海绵淀粉像水珠浮在状物表面。

7.
掺麦麸
鱼粉中掺麦麸镜下可见淡黄色或棕色片状麸皮。麸皮外表面有细皱纹,内表面粘附有许多不透明的白色淀粉粒。
8.
掺皮革粉
鱼粉中掺皮革粉镜下可见绿色、深褐色及砖红色的块状物或丝状物,像锯末似的,没有水解羽毛粉那样透明。
9.
掺水解羽毛粉
鱼粉中掺水解羽毛粉镜下可见半透明像松香一样的碎颗粒,有些反光。同时可见羽毛管和羽毛轴,似空心面。也可看见生羽毛。
10.
掺虾肉粉

鱼粉中掺虾肉粉镜下可见虾须、虾眼、虾壳和虾肉等。虾壳类似卷曲的云母薄片形状,半透明。少量的虾肉与虾壳连在一起。虾眼为黑色球颗粒,较硬,为虾肉中较易辨认的特征。虾须在镜下观察为以断片存在,长圆管状,带有螺旋形平行线。虾腿为断片宽管状,半透明,带毛或不带毛。
11.掺蟹壳粉
鱼粉中掺蟹壳粉镜下可见蟹壳的特征。蟹壳为小的不规则的丁字的形状,壳外层多为橘红色,多孔,并有蜂窝状的圆形凹斑或小盖状物。
12.掺贝壳粉
鱼粉中掺贝壳粉镜下可见贝壳粉的特征,贝壳粉颗粒很硬,表面两面光滑,颜色依贝壳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有的为白色或灰色,也有的为粉红色。有些颗粒外表面具有同心的或平行的线纹或者带暗淡交错的线束,有些碎片边缘呈锯齿状。
13.掺海带粉
鱼粉中掺海带粉镜下可见其海带粉的特征,海带粉镜下呈浅灰色并杂有淡黄色,与国产鱼粉的颜色相近,粒度不等,粒度大的呈片状,形状极不规则。
14.掺血粉
鱼粉中掺血粉,镜下可见血粉的特征。血粉在镜下颗粒形状各异,有的边缘锐利,有的边缘粗糙不整齐。颜色有紫黑色似沥青状,或者颜色为血红色晶亮的小珠。
15.掺肉骨粉
鱼粉中肉骨粉,镜下可见肉骨粉的特征。肉骨粉镜下为浅黄色至深褐色,含脂肪高的色泽深,颗粒有油腻感,表面粗糙,并可见肌肉纤维。肌纤维较细,但相互连接。骨质为较硬的白色、灰色或浅棕黄色的块状颗粒,不透明或半透明,带斑点,边缘圆钝。此外还可见毛发、蹄角等附着物,经常可见混有血粉的特征。

三、物理检验
1、鱼粉掺有麸皮、花生壳粉、稻壳粉的检验
取3g鱼粉样品,置于100ml的玻璃烧杯中,加入5倍水,充分搅拌后,静置10-15分钟,麸皮、花生壳粉、稻壳粉因比重起轻,浮在水面上。
2.
鱼粉中掺砂子的检验
取3g鱼粉样品,置于100ml的玻璃烧杯中,加5倍水,充分搅拌后,静置10-15分钟,鱼粉.砂子均沉于底部,再轻轻搅动,鱼粉既浮动起来,随水流动而旋转,而砂子比重大,稍旋转既沉于杯底,此刻可观察到砂子的存在.
3
.鱼粉中植物蛋白质的检验
取适量鱼粉用火燃烧,如发出与纯毛发燃烧后相同的气味,则为鱼粉,若具有炒谷物的香味,则说明其中混杂了植物蛋白质。
4
.鱼粉中掺羽毛粉的检验

将10g样品放入四氯化碳与石油醚的混合液(100:41.5,d=1.326g/cm3)中搅拌静置,上浮物多为 羽毛粉(或海蛰废弃物)。

5.
测容重法
粒度为1.5mm的纯鱼粉,容重约为550 -600g/L ,如果容重偏大或偏小,均不是纯鱼粉.
四、化学检验
1鱼粉中掺杂锯末(木质素)的检验
方法1
将少量鱼粉置于培养皿中,加入浓度为95%的乙醇浸泡样品,再滴入几滴浓盐酸,若出现深红色,加水后深红色物质浮在水面,则说明鱼粉中掺有锯末类物质.
方法2
称取鱼粉1-2g,置于试管中,再加入10%的间苯三酚10ml,再滴入数滴浓硫酸,观察样品的颜色变化,如其中有红色颗粒产生,则为木质素,既说明鱼粉中掺有锯木类物质.
2.
鱼粉中掺淀粉类物质的检验
可用碘化钾液反应来鉴定.其方法是:取试样2-3g置于烧杯中,加入2-3倍水后,加热1分钟,冷却后滴加碘-碘化钾溶液(取碘化钾5g,溶于100ml水中,加碘2g,若鱼粉中掺有淀粉类物质,则颜色变蓝,随掺入淀粉的增加,颜色由蓝变紫.
3.鱼粉中掺入碳酸钙、石粉、贝粉、蛋壳粉的检验
可利用盐酸对碳酸盐的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来判定.其方法是:取试样10g,放在烧杯中,加入2ml盐酸,立即产生大量气泡,既为掺入了上述物质.
4.
鱼粉中掺入纤维类物质的检验

如果怀疑鱼粉中掺入纤维类物质,可采用下述检验方法:取试样2-5g,分别用1.25%硫酸和1.25%氢氧化钠溶液煮沸过滤,干燥后称重.纯鱼粉含纤维量及少,通常不超过1.0%。

5.
鱼粉中皮革粉的检验

方法1

取少许鱼粉样品于培养皿中,加入几滴钼酸铵溶液(以溶液浸没鱼粉为宜),静置5-10分钟,如不发生颜色变化则为皮革粉,如呈现绿色则为鱼粉。

钼酸铵溶液的配制
称取5g钼酸铵,溶解于100ml蒸馏水中,加入35ml的浓硝酸即可。

方法2
取2g鱼粉样品,置于坩埚中,经高温灰化,冷却后用水浸润,加入2N硫酸10ml,使之呈酸性。滴加数滴二苯基卡巴腙溶液,如有紫红色物质产生,则有纯在,即说明鱼粉中有皮革粉。
2N
硫酸的配制:量取55ml浓硫酸,倾入有200ml左右的蒸馏水的玻璃烧杯中,再转入1000ml容量瓶中,稀释定容即可.

二苯基卡巴腙溶液的配制:称取0.2g二苯基卡巴腙,溶解于100ml90%的乙醇中.
本测定方法的原理:
基于皮革鞣制过程中,采用铬制剂,通过灰化后,有一 分转变为六价铬,在强酸溶液中,六价铬与二苯基卡巴腙反应,生成紫红色的水溶性二硫代卡巴腙化合物.
6.
鱼粉中掺羽毛粉的检验
称取约1g试样于2个500ml三角烧杯中,一个加入1.25%硫酸100ml,另一个加入5%氢氧化钠溶液100ml,煮沸30分钟后静止,吸去上部清液,将残渣放在50-100倍显微镜下观察.
如果试样中有羽毛粉,用25%硫酸处理残渣在显微镜下呈现一种特殊形状,而5%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后残渣则没有这种特殊形状.
7.
鱼粉中掺入血粉的检验
取被检鱼粉1-2g于试管中,加入5ml蒸馏水,搅拌,静止数分钟后。另取一支试管,先加联苯胺粉末少许,然后加入2ml冰醋酸,振荡溶解,再加入1-2ml过氧化氢溶液,将被检鱼粉的滤液徐徐注入其中,如两溶液接触面出现绿色或蓝色的环或点,表明鱼粉中含有血粉,反之,鱼粉中不含血粉。
本方法如不用滤液,而用被检鱼粉直接徐徐注入溶液面上,在液面上及面液面以下可见绿色或蓝色的环或柱,表明有血粉掺入,否则没有血粉掺入。
所需试剂:冰醋酸、联苯胺粉末、3%过氧化氢溶液(现用现配)
本方法原理:鱼粉中铁质有类似过氧化酶的作用,可分解过氧化氢,放出新生态氧,使联苯胺氧化为联苯胺蓝,而呈绿色或蓝色。
8
.鱼粉中掺尿素的检验

方法1
称取10克样品于烧杯中,加入100ml蒸馏水中搅拌,取滤液1ml于点滴板上,加2-3滴甲基红指示剂,再滴加2-3滴尿素酶溶液(或用生黄豆粉水溶液代替尿素酶溶液,生黄豆粉中含有尿素酶),约经5分钟,如点滴板上呈深红色。则说明样品中掺有尿素。
尿素酶溶液的配制:称取0.2g尿素酶,溶解于100ml 95%的乙醇中。
甲基红指示剂的配制:称取甲基红0.1g,溶解于95%的乙醇中。
方法2
无尿素酶药品时,则可用此方法检验。取两份105g鱼粉于两支试管中,其中一支加入少许黄豆粉,两管各加蒸馏水5ml,震荡,置60-70℃恒温水浴中3分钟,滴6-7滴甲基红指示剂,若加黄豆粉的试管中出现较深紫红色,则说明鱼粉中有尿素。
方法3
称取10g鱼粉样品,置 于1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的蒸馏水,加塞用力振荡2-3分钟,静置,过滤,取滤液5ml,于20ml的试管中,将试管放酒精灯灼烧,当溶液蒸干时,可嗅到强烈的氨臭味.同时把湿润的PH试纸放在管口处,试剂立即变成红色,此时PH植高达近14。如果纯鱼粉则无强烈的氨气味,置于管口处的PH试纸稍有碱性反应,微显蓝色,离开管口处则慢慢退去。
9.鱼粉中掺入双缩脲的检验
称取鱼粉试样2g,加20ml蒸馏水,充分搅拌,静止10分钟,干燥滤纸过滤,取滤液4ml于试管中,加6moL/L氢氧化钠溶液1ml,再加入1.5%CaSO4溶液1ml,摇匀,立即观察,溶液呈蓝色则鱼粉没有掺入双缩脲,若呈紫红色,则鱼粉中掺有双缩脲,红色越深,掺入双缩脲的比例越大。
10.依据常规检验结果鉴别鱼粉掺假
通过测定粗蛋白、纯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及淀粉等项指标,可以准确识别鱼粉成分的真伪。掺有尿素的鱼粉,因含有大量的非蛋白氮,所以测定粗蛋白值很高,而真蛋白却很低,掺入植物蛋白原料后,真蛋白虽然很高,但脂肪和淀粉含量相对增加;掺入植物秸秆粉后,纤维增高;掺入风化土,灰分增加。
五、鱼粉的品质判断
整只末切割的全鱼或切割后的鱼杂碎,新鲜末分解者均可当鱼粉的原料,干燥.粉碎后即可为鱼粉.
(
一)感官特征

纯鱼粉一般为黄棕色或黄褐色,也有少量的白鱼粉,灰白鱼粉等依鱼品种而有差别.具有烹烤过的鱼香味,并稍带理良好的鱼粉均有可见的肉丝.

(
二)显微特征

体视镜下观察:鱼粉为一种小颗粒状物,表面无光泽.鱼肉表面粗糙,具有纤维结构,其肌纤维大多呈短断片状、易碎、卷曲、表面光滑、无光泽、半透明.鉴定鱼粉的主要依据是鱼骨和鱼鳞的特征.鱼骨坚硬,多为半透明的碎片,一些鱼骨呈琥珀色,其空隙为深色;一些鱼骨具有银色光.鱼骨碎片的大小.性状各异,鱼体各部分(头、尾、腹、脊)的骨片特征也不相同.鱼鳞是一种薄.平而卷曲的片状物,外表面有一些同心环纹.鱼皮是一种晶体似的凸透镜状物,半透明,表面破碎,形成乳白色的玻璃珠.

生物镜下观察:可见鱼骨为半透明至不透明的碎片,孔隙组织为深色、纺锤形、有波状细纹,从孔隙边缘向外延伸。
(三)品质判断
1.鱼粉应具有新鲜的外观,不可有酸败。氨臭等腐败味。水分要达到本地区的安全水分,以保证其安全储存及使用。
2.可用感官检查,既凭借视觉、嗅觉、触觉等来了解鱼粉是否正常,从而正确判断其品质。
3.鱼粉价格较高,特别是进口鱼粉,造成鱼粉市场较混乱,掺杂使假情况屡有发生,因此,在购进鱼粉时,必须对鱼粉进行掺假检验,掺假的原料有血粉、羽毛粉、皮革粉、尿素、肉骨粉、虾粉、粗糠、贝壳粉、棉籽粕、菜籽粕等,大多是为了提高蛋白含量,有些是当增量剂使用,有些是用来改变成品特性,有些是为了调整风味、色泽用,有些兼有数种用途,但大多数是廉价而不能消化吸收的物质,。
4.焦化气味
进口鱼粉因在船舱中长期运输,鱼粉所含的磷量高,容易引起自燃,所造成的烟或高温使鱼粉呈烧焦状态。另外,鱼粉在加工过程中,温度过高,也产生焦猢味,鸡食后容易引起食滞,检验时需多加注意,如有此味,可拒收。
5.鱼粉的新鲜度:需从颜色。气味上鉴别。正常的鱼粉不应有酸败、氨味等异味,颜色不应有陈旧感。一般新鲜的鱼粉其粘性越佳,越新鲜(因鱼肉之肌纤维富有粘着性。)
其判断方法:
以75%鱼粉加25%α-淀粉混合,加1.2-1.2倍水炼制,然后用手拉其粘弹性即可判断。也可进行鱼粉的新鲜度检验
6.褐色化:鱼粉贮存不良,表面便出现黄褐色的油脂,味变涩,无法消化,此乃鱼油被空气中氧作用而氧化形成醛类物质,再与鱼粉变质所生的氨及三甲胺等作用,产生有色物质,需有鱼油味.鱼粉为粉状,含鳞片、鱼骨等,要认真鉴别,对这种情况的鱼粉,必须拒收。
7.鱼粉可先用标准比重液(如四氯化碳)进行比重分离,分离出有机物及无机物,由其含量可判别鱼粉品质,如无机物含量多,则品质等级较差.
8.如鱼粉中掺有皮革粉、羽毛粉。则可把鱼粉用铝箔纸包之用火点燃,以由此产生的气味来判别,也可镜检进行检验.
9.粗蛋白含量的高低,并不完全代表品质的优劣,但不失为判断的标准,一般全鱼鱼粉的粗蛋白应在63%--70%,太低可能属于下杂鱼粉所致,太高则可能掺伪所致,可用纯/粗蛋白方法检验.
10.鱼粉的粗纤维几乎为零,太高则掺有纤维质的原料,如粗糠、木屑等,可用水漂浮法检验。
11.灰分高表明骨多肉少,反之则骨少肉多,灰分20%以上表明是非全鱼所制。钙、磷比例应一定,太多钙可能加入廉价的钙原料,可用盐酸法检验。
第二节豆粕
大豆粕是大豆籽粒经压榨或溶剂浸提油脂后,再经适当热处理与干燥后的产品。大豆粕呈片状或粉状,有豆香味,但不应有腐败、霉坏或焦化等味道,也不应该有生豆腥味。豆粕由外观颜色及壳粉比例,可概略判断其品质。若壳太多,则品质差,颜色浅黄表示加热不足,暗褐色表示热处理过度,品质较差。
立体显微特征
1.
外壳的外表面光滑,有光泽,并有被针刺过似的印记,其内表面为白黄色,不平,为多孔海绵状组织。外壳碎片通常紧紧地卷曲。
2.
种脐——坚硬的种斑,长椭圆形,带有一条清晰的裂缝(有些可从碎片上看出),颜色有黄色乃至褐色或黑色。

3.
浸出粕颗粒的形状不规则,扁平,一般硬而脆。豆仁颗粒看起来无光泽,不透明,呈奶油色乃至黄褐色。压榨饼粉一般是压榨过程中豆仁颗粒与外壳颗粒因挤压而结成的团。这种颗粒状团块质地粗糙,其外表颜色比内部的深。
豆粕中常用的掺假原料是玉米(粉)、玉米胚芽粕、黄土、泥沙、石粉、砂石、尿素、脲醛、无机胺等物质。玉米可以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检出,肉眼也能发现一部分。其特征检查对象是淡黄色的淀粉颗粒和黄色透明或半透明的种皮。黄土、砂石可用漂浮法检出,由于加工工艺不同,黄土可以并无沉淀,而只是使水黄色浑浊,也是特征之一。
1.掺玉米粉的检查
取碘0、3、碘化钾1溶于100水中,然后用汲管滴1滴水在载玻片上,用玻璃棒头蘸取过20号筛的豆粕,放在载玻片上的水中展开,然后滴入1滴碘—磺化钾溶液载玻片上,含有似棉花状的蓝色颗粒,随玉米粉含量的增加,蓝色颗粒减小。
2.掺玉米胚芽粕的检查
豆粕中掺玉米胚芽粕可借助于显微镜进行检查。豆粕镜下观察可见豆粕皮,且豆粕皮外表面光滑,有光泽,并可见明显凹痕和针状小孔,内表面为白色或黄褐色。而在显微镜下观察玉米胚芽粕具油腻感,呈黄棕色,同时可见玉米皮特征,玉米皮薄且半透明。
3.当豆粕中有玉米、麦麸、棉仔饼、贝壳粉、花生壳等掺假物时的镜检可见:
(1)玉米粒皮层光滑,半透明,并带有似指甲纹路和条纹,这是玉米粒区别于豆仁的显著特点,另外,玉米粒的颜色也比豆仁深,呈桔红色。
(2)麦麸中麦片外表面有细皱纹,部分有麦毛。
(3)棉籽饼中菜籽壳碎片较厚,断面有褐色或白色的色带呈阶梯型,有些表面附有棉丝。
(4)贝壳粉颗粒方形或不规则,色灰白。
(5)花生壳有点状或条纹状突起,也有呈锯齿状。
4.尿素、脲醛、无机胺等物质掺假检验方法可参照鱼粉。
第三节
棉粕、菜粕
棉粕、菜粕是较廉价的蛋白质饲料。因其价格较低,一般掺假较少,掺假有泥土、沙石等
棉粕是棉籽去掉棉绒提取油后的残渣。检验时应注意棉绒的含量。
棉粕立体显微特征
1.棉粕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棉籽外壳碎片上附有半透明、有光泽、白色的纤维
2
.常看到短绒或者说纤维附着在外壳上和埋在饼粕粉块中。短绒倒伏,卷曲和张开,半透明,有光泽,白色。
3
.外壳碎片为淡褐色乃至深褐色或黑色,厚硬而有韧性,沿其边沿方向有淡褐色和深褐色的不同色层,并带有阶梯似的面。

4
.种脐看起来是厚厚的碎片,呈淡褐色乃至深褐色。

5
.棉仁碎片为黄色或黄褐色,含有许多圆形扁平的黑色或红褐色油腺体或棉酚色腺体。棉籽压榨时将棉仁碎片和外壳都压在一起了。看起来颜色较暗,每一碎片的结构难以看清。

菜粕由菜籽榨油残渣加工而成,质脆易碎,颜色较棉籽饼粕稍深。一般是外观越红,蛋白含量越低。
菜粕显微特征:
1.在显微镜下,可见种皮碎片互相分离,不连在一起,易碎。种皮薄,硬度中等;外表面为红褐色红褐或近棕黄色或黑色,,无光泽,有些还呈网状;内表面有柔弱的半透明白色薄片附着在表面上。
2.
籽仁为小碎片,形状不规则,呈黄色乃至褐色,无光泽,质脆。 菜籽粕掺假主要掺杂一些抵廉的原料,而且较生,如泥土、沙石、石粉等,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1).感官检查
正常的菜籽粕为黄色或浅褐色,具有浓厚的油香味,这种油香味较特殊,其他原料不具备。同时菜籽粕有一定的油光性,用手抓时,有疏松感觉。而掺假菜籽粕油香味淡,颜色也暗淡无油光性,用手抓时,感觉较沉。
2).盐酸检查
正常的菜籽粕加入适量的10%的盐酸,没有气泡产生,而掺假的菜籽粕加入10%的盐酸,则有大量气泡产生。
3.四氯化碳检查
四氯化碳的密度为1、59,菜籽粕密度比四氯化碳小,所以菜籽粕可以漂浮在四氯化碳表面。
4.灰分检查
正常的菜籽粕的粗灰分含量应≤14%,而掺假的菜籽粕其灰分含量高达20%以上。
第四节 玉米蛋白粉
玉米蛋白粉是食品工业制淀粉的副产品,是玉米曲调胚芽和淀粉后的面精成黄色,粉末状或结晶状,手感流动性好,具有均匀一致的甜香味。掺假的玉米蛋白粉一般色泽淡黄,气味不是典型的甜香味,手感粗糙。
玉米蛋白粉主要掺假有石粉、尿素、脲醛、无机胺。
掺假鉴别方法参照鱼粉掺假鉴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