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绍琴临证400法2

 朱赞美 2016-01-28
2014-11-26 09:20:22【消渴七法】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爲主要症状,根据其三多的偏重,而成三消。《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凡治消瘅……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素问·奇病论》也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爲消渴”。从以上经文可知,消渴的原因,一般以多食肥甘、饮酒过度而成。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内热消灼津液,故口干欲饮,愈消愈渴,则成上消;膏粱美餐过甚,胃热过盛,则消谷善飢,遂成中消;情志因素也是本病主要原因之一。《儒门事亲》中说:“消渴以证……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疾已而复作”。由于不戒嗜欲,以致下元亏损,虚火上灼,热灼阴伤,则成下消。肾爲五脏之根,胃爲六腑之海。阳明燥热,阴必受灼,肾阴不足,相火有余,阴越亏而火越炽,可三消同见矣。治疗方法,不外增肾之液,泄胃之火。另外动员患者锻鍊,增加体力,逐渐走向痊愈。(一)益其气以补中宫,泄胃火以折亢热在上消阶段,以口渴引饮爲主,咽喉灼热,阵阵汗出,心烦梦多,舌胖中干,甚则边尖发红,脉多洪数。一派肺胃热甚,气津两伤之象,可用本法治之。人蔘粉10(分冲)、生石膏30(先煎)、知母10、生甘草10、天花粉10加减法:若舌红口干,阴伤较甚者,加元蔘30、石斛15、沙蔘30、白芍15。若胸中满闷,或因气郁,或因湿阻,可减少生石膏之量,酌情加苦梗10、枳壳10。若属肺气不宣,胸闷较甚者,加炙杷叶15、瓜蒌皮15(二)酸甘寒以育阴,苦甘寒以泄热阳明之热,消耗日久,气阴两伤,症状加重,舌红绛而中裂,脉细小且滑数,不可过用辛寒之石膏,故改爲甘、酸、苦、寒合用。南北沙蔘各20、玉竹10、知母10、花粉12、麦门冬12[注]、乌梅10、元蔘15[注: 此处原文是“麦门冬各12”,可以解释成“天麦门冬各12”或“麦门冬12”。按《赵绍琴内科精要》应是“麦门冬12”]加减法:若患者有肝热或胆火,方中加竹茹10、川楝子10、柴胡6、黄芩10,以疏泄肝经之热。必须先清实热实火,后再议补正。若阴伤较重,口干多饮,饮不解渴,加五味子10、金樱子10;若阴伤气也不足时,可考虑增加些山萸肉之类酸甘温药物。(三)益其气兼润心肺,补下元以解消渴上消较久,气分不足,心肺阴伤,口干渴饮,舌白苔润,脉象虚濡无力。可用心肺肾三脏齐补法,仿三才汤。人蔘粉1(冲)、天门冬15、生地黄25、玉竹12、花粉12加减法:在气分热邪未净时,仍当酌情加生石膏、知母等清热之品,但量不宜重。(四)苦泄折热,荡涤宿积中消以口渴、飢饿爲主要症状,善飢欲食,移食复飢,且形体消瘦,性情急躁,面色黑浊,口干渴饮,便干溲黄,脉象滑实。一派实火热郁之象,宜用苦寒荡涤方法,祛其有形之热。大黄8、枳实8、芒硝4、知母10、花粉12、甘草3加减法:若口干渴饮较重者,方中仍加生石膏,热在气分者不可畏之而不用,染亦不可用之过量。由于病人形瘦色黑,恐其营养欠佳,不可畏泄热之法。因本证即所谓“大实若羸状”,全是热灼而致,热邪不除,灼热不解,则病无愈期。若又兼气虚时,可减芒硝、大黄之量,加焦三僊30、槟榔10、胡黄连6、鸡内金10亦可。在儿科,可用焦三僊、胡黄连、蝌蚾虫等。(五)滋养肝肾,益肺扶脾下消以饮一溲二爲主症,烦渴引饮,面苍形瘦,耳轮焦黑,小溲不能摄固,沈淀后上浮白沫如麸片。病由色欲过度,肝肾不足而起,以滋养肝肾,填补下元爲主,但也必须兼顾肺、脾。黄芪30、人蔘粉3(冲)、苍白朮各20、茯苓20、熟地黄30、金樱子10、五味子10、山药30、山萸肉10、白芍20加减法:若属根蒂不固,下元空虚,可于方中加青毛鹿茸1(研冲),并酌加人蔘之量。若病程较久者,可于方中加僊茅6、僊灵脾6、海马粉1(冲)。(六)补益化阴,化瘀通络病已日久,肺、脾、肾皆虚,素体气弱,失于劳动锻鍊,中阳运化无能,气血涩滞,血络瘀阻,除用补法。必须兼以化瘀通络。黄芪60、苍白朮各20、生熟地各20、茯苓20、五味子10、苏木10、茜草10、丝瓜络10加减法:若以阳气不足爲主,加人蔘粉1(冲)、鹿茸粉1(冲);若脾运不佳者,加白朮30、扁豆20。若有其他标症,仍需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七)扶中补肾,以摄尿崩尿崩症的原因,主要是脾肾不足,气失摄固。早期可考虑肝热;晚期就必须着重补益脾肾。柴胡6、黄芩10、黄芪20、人蔘粉3(冲)、杜仲15、巴戟天15、炙甘草40(煎汤代水)、桑螵蛸15加减法:新发生的尿崩症,一般以肝木疏泄过度引起,必须以抑制肝木爲先,后在填补下元。可用逍遥散。若年久中气不足,下元又虚,不可久服汤剂,应以丸药缓调之。【遗精四法】遗精的发生,不完全属于病理现象,凡成年男性,身体健康,未婚而偶有遗精,每月不超过2~3次,属于正常现象。或已婚青年男子,久不与爱人同居,偶有遗精,亦属正常,不能按病论治。遗精病,一般分成两大类:梦与女交而遗的爲梦遗;无梦而精液自流,或见色流精者,名爲滑精。(一)清泄肝胆,止其遗精肝胆郁热。相火妄动。内扰精宫,频频梦遗,头晕口干,心烦难寐,大便干结,小便黄少,阴囊潮湿,舌红脉弦数。治以清泄肝胆方法。龙胆草9、柴胡6、黄芩12、黄连6、栀子6、防风6、郁金6、大黄6、木通3加减法:若脉细弦,舌绛口干,阴分不足者,可加生地12、白芍12、玉竹10,以育阴清热。若体质不充,脉象不数,大便不干时,可去龙胆草、大黄,加竹茹10。(二)清化湿热,泄其相火,止其遗泄患者素嗜茶酒厚味,湿热蕴郁下焦,逼迫相火妄动, 遗泄时常发作,舌苔黄腻者。宜清化湿热方法,以泄其相火。防风6、大黄3、荆芥炭10、苏梗3、栀子5、黄柏6、冬瓜皮30、黄芩9、六一散12(冲)此类遗精要特别注意饮食禁忌。凡属助热之品如:鱼、肉、油腻等食物皆宜少用,以防增热。又因其湿重,而甜腻易于助湿,故甜味食物亦须少喫。如能适当增加体育活动,使气血通达,三焦通畅,则更有助于解除湿热之邪。(三)滋补下元,壮水泄火肾阴久亏,相火妄动,虚热扰于精室,封藏失职,精关不固,梦遗滑泄,腰膝痠痛,头晕耳鸣,形体消瘦,面色不华,舌红苔少而干,脉细弦而小数。治当滋肾水以补下元,泄相火而止遗精。生熟地各10、龟甲20(先煎)、白芍12、黄柏6、知母6、芡实米10、生牡蛎20(先煎)加减法:若肾阴不足,肾气亦亏者,可于方中加杜仲10、补骨脂10、川续断10、肉苁蓉10。若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者,于本方中加双蚕蛾6、肉桂子3、山萸肉6、龙眼肉10,或服肾气丸亦可。(四)镇心安神,定志止遗劳心过度,思欲未遂,虚火妄动,心肾不交,头晕心悸,寐欠安宁,大便干结,口舌生疮,脉象细弦小滑,可用本法。猪茯苓神各12、沙蔘10、远志10、菖蒲10、麦冬10、元蔘15、生龙齿20(先煎)加减法:若兼胆热,心烦梦多,惊悸不宁时,可加竹茹6、陈皮10、半夏6。若有肝郁化火时,原方加解郁清热之品,如柴胡6、黄芩10、郁金6、香附6。本病除辨证施治外,还须增加体质锻鍊,控制刺激性食物,减少情欲刺激,保持神志安逸,精神愉快,纔能达到痊愈。至于涩精止遗的药物,如分心木、石榴皮等。在纯虚滑脱之时,偶一用之,亦无不可;若常用多用,每易涩滞留邪,使邪火永无出路,反生它患,故用之当慎。【腰痛六法】腰爲肾之府,足太阳膀胱经经过腰脊,肾与膀胱相表里,故善虚可致腰痛。外感之后,太阳经脉受病,也可腰痛。可见,腰痛有外感与内伤之别。另外又有闪挫、瘀血及湿阻络脉等原因。所以不可一见腰痛就片面地言肾虚,必须辨证施治,纔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一)驱风化湿,活络缓痛风邪外袭,太阳之脉受病,以致经气不通,发爲腰痛。腰痛并多抽掣,牵引腿足,上连背脊,或有寒热头痛,舌苔白腻,脉象浮滑。当以驱风化湿,活络缓痛。仿独活寄生汤意。独活5、细辛1.5、荆芥穗10、防风6、秦艽6、桑枝30、丝瓜络10加减法:若恶寒较重,咳嗽气促,表闭无汗,舌苔白滑,可加麻黄3、桂枝6。若口干舌红,心烦咽痛者,此有内热,当去细辛、独活、荆芥穗之辛温药,加薄荷1.5、忍冬藤15、连翘10、鲜芦根20。(二)温化寒湿,以缓腰痛寒湿侵犯太阳之络,周身痠楚,沈重乏力,转侧不便,每遇阴雨则腰痛即重,舌苔薄白,脉象沈濡。这符合《金匮要畧》里:“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宜用温化寒湿方法。苏叶10、桂枝10、干姜6、茯苓12、苍白朮各10、羌独活各5加减法:若患者体痛,恶寒,无汗,可去苏叶加麻黄3,以宣郁解表祛寒。若湿邪已渐化热,舌质变红,脉象畧有数意,可于方中加黄芩6、生石膏6(先煎),减桂枝、干姜、羌独活之量。(三)清热化湿,疏风缓痛湿热蕴郁,阻于络脉,气机不调,发爲腰痛,大便溏薄,肛门灼热,小溲黄赤,心烦梦多,口苦纳差,舌红苔黄腻。用清热化湿,疏风缓痛方法。荆芥穗10、防风6、大豆卷10、黄柏5、丝瓜络10、石楠藤15、苍朮6、泽泻10、路路通10加减法:湿热阻络,弦分析湿与热的多少,在气分还是入血分。早期以宣散爲主,晚期以活血爲务。若入血分。舌红绛,口不渴,面色苍白,痛有定处,当以活血通络方法,加片姜黄6、桃仁10、鸡血藤15、制乳没各2。(四)温补肾阳,以缓腰痛肾阳不足,腰部及下肢逆冷,腰膝痠痛无力,遇劳即重,小溲清长,大便有时干结,舌胖苔白,脉微无力。可用温补肾阳的方法,仿青娥丸意。破故纸12、杜仲12、桑寄生20、胡桃肉15、芡实米10、白朮12、肉桂心3、熟地12、附子10(先煎)服药有效,可用丸剂缓调。(五)填补下元,滋阴降火肾阴不足,腰痛绵绵,虚火上炎,心烦失眠,手心灼热,夜梦遗精,溲黄便结,舌红口干,脉小细数,沈取弦滑。必须用填补下元,滋阴降火方法。生熟地各10、知母6、芡实12、补骨脂10、金樱子10、龟甲12(先煎)、续断12、杜仲12加减法:若血虚便干,可加旱莲草10、女贞子10、料豆衣10。若心烦梦多,可先泄其虚热,加竹茹6、马尾连10。 服2~3剂后,再加白芍20~30、沙苑蒺藜15以补其阴。本病如服药有效,可改用丸剂,每早晚服,效果比较平稳。同时必须增加体力锻鍊,配合治疗,否则单凭药力,效不明显。(六)活血理气,通络缓痛行动不慎,腰际闪挫,或因外伤,瘀血阻络,腰痛如刺,日轻夜重,动则痛甚,不能俯仰转侧,甚则呼吸亦牵引疼痛,大便色黑或秘结。当用活血理气方法。当归尾6、桃仁10、生地黄15、川芎12、土鳖虫3、赤芍10、旋覆花10(包)、醋炒大黄1外用七厘散酒调敷于患处。加减法:若病久体弱,在活血的基础上加益气补中之品,但不可多用,爲方便起见,一般可用丸药,如跌打丸、第一灵丹等。【虚劳八法】虚劳,是阴阳气血极度亏损的证候。古代文献中有五劳、七伤、六极等说法。究其成因,不外禀赋不足与劳伤过度两类。前者爲先天禀赋不充,后者实属积劳成疾。多见于各种长期慢性疾病中。兹分气、血、阴、阳,论其治法于后。(一)益其气以补其中,固中阳兼以止汗久病气虚,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气短息促,动则作喘,汗出不止,下肢浮肿,舌胖苔白腻液多,脉象虚濡,甚则沈弱无力。用益气温阳方法以止其汗。党蔘10、黄芪12、苍白朮各10、炙草3、茯苓12、半夏10、陈皮6、木香6、防风3加减法:若属中气大虚者,加黄芪至30~60、人蔘粉3(冲)若下肢浮肿,心悸不宁时,可加北五加皮10、防己10。若有郁热时,观其热之部位,先泄其热,后议补中。(二)养血育阴以求其本,填补下元治在肝肾面色不华,形体消瘦,头眩心悸,怔忡梦多,肌肤干涩,月经色淡量少,有时闭经,小溲色黄,大便干结,舌色淡白有时尖部畧红,脉沈细畧数。须用养血育阴方法以滋养其本。生地黄12、白芍15、当归10、川芎3、旱莲草12、女贞子12、黑大豆12、黑芝麻12、首乌藤12加减法:若心烦夜寐不安者,是虚热内扰之象,可加阿胶10(烊化)、鸡子黄两枚(冲)、北秫米30(先煎)。若血虚而兼气弱,气血两亏者,方中加太子蔘10、黄芪10、白朮10、茯苓10。若舌苔厚腻,食滞内停时,当加焦三僊各10、鸡内金10、香稻芽10。(三)益其气兼以扶阳,补命门治在先天气虚日久,阳气大伤,四肢逆冷,大便溏而腹中时痛,头晕懒言,倦怠乏力,阳事不举,胃纳衰少,舌淡苔润,脉沈迟而弱。可用温肾助阳,益火之源方法。川桂枝10、淡附片10(先煎)、党蔘10、白朮10、熟地黄15、云茯苓12、炙草10、大枣7枚、肉桂子2、山萸肉10加减法:若阳虚极甚者,可重用附子30(先煎)、黄芪30~60。若服药有呕吐现象者,应考虑是否有虚热内扰,当细审脉、舌,以酌情修改治疗方案。(四)滋补肾阴平其亢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虚则阳亢,亢则化火,两颧潮红,烦躁易怒,心悸失眠,潮热盗汗,咳嗽咽干,音声嘶哑,大便干结,遗精失血,舌质红而中剥破碎,脉象细弦小数,用壮水制火方法。银柴胡10(鳖血拌炒)、香青蒿10、地骨皮12、杭白芍12、生地黄12、龟甲15(先煎)、知母10、沙蔘15、天麦冬各10、山药30、五味子6加减法:若中脘满闷,食欲不振者,可于滋补药物中佐入砂仁3,以鼓舞胃气,助药物之运化。若亢热过重时,也不可纯赖甘寒滋液,当配苦寒之品直折其热。若阴损及阳,阴阳两亏者,可酌情加些甘温益气药物,但不可多用,防其增热。(五)甘寒滋液以退潮热,扶羸育阴填补下元阴亏日久,身体低热或手足烦热,薄暮潮热,迁延不解,舌瘦质红,脉象细数。用滋阴清透法,以退潮热。银柴胡10、白芍12、青蒿6、地骨皮12、百合12 女贞子12、麦门冬12、龟甲10(先煎)、沙蔘12加减法:若阴血虚而肝经郁热者,当于方中配入丹栀逍遥散,以养血调肝。若兼湿郁时,可先治湿郁,俟湿郁解后,再用本法。(六)苦寒泄火坚阴止汗,甘以调中治在后天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心烦梦多,寐中盗汗,脉数舌红。可用苦泄坚阴止汗法,当归六黄汤化裁。黄芩10、黄柏10、地黄15、黄芪20、黄连3、浮小麦30、麻黄根1加减法:若兼胃肠滞热者,即以清热化滞方法,俟滞热清则汗自止,方中加焦三僊各10、焦槟榔10。(七)填补下元,以定虚眩脑爲髓海,肾加主之,肾虚则髓空,头目眩晕,两耳不聪,脉象沈细且弱,两尺无力者,用填补下元方法。熟地黄15、芡实15、杜仲12、山药30、枸杞子10、楮实子12、胡桃肉10、生牡蛎20(先煎)、龟甲20(先煎)、紫河车粉2(冲)加减法:填补下元之前,必须先看有无湿邪,若有湿郁,必先祛其湿邪,后再议补;若兼有气郁者,亦要兼解其郁。若舌苔黄厚者,是先天亏损累及后天,脾胃运化失权,而挟有积滞,必先化滞。化滞祗用焦四僊(即焦三僊加槟榔)之类即可,不可用猛攻的方法,因其体弱下虚,防其正气再伤。并劝其锻鍊身体,增加四肢运动,以四肢属脾爲诸阳之末耳。短期内禁食油荤,食量也应适当控制。(八)活血化瘀以推陈致新,寓补于攻调肌肤甲错久病入络,血络瘀阻,于血内踞,气血失调,周身失养,以致面色黧黑,形体消瘦,肌肤甲错,甚则如鱼鳞状,舌黯有瘀点,脉象参伍不调。用本法治之,仿《金匮要畧》大黄?虫丸意。银柴胡6、青蒿9、花粉9、当归10、穿山甲12、桃仁6、红花3、赤白芍各10、蛴螬6、大黄粉0.3(冲)本方也可配置成散剂,饭前少少服之。若气血两虚之象明显者,可适当配入一些益气养血之品。【耳鸣、耳聋二法】耳鸣是指耳中鸣响,耳聋是指听力减退或丧失。耳爲肾之外窍,《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足少阳胆经环走耳前后。因此,耳病与肾及肝胆经有密切关系。一般地说,凡属于虚证者,多责之于肾;凡属于实证,多责之肝胆。(一)清泻肝胆,疏利气机肝胆火炽,上扰清窍,暴发耳鸣,声如雷作,甚或耳聋,来势急而时间短,恼怒后病势即增,心烦多梦,便结溲赤,舌红口干,脉多弦数。当用清泄肝胆,疏利气机法。桑叶10、菊花10、柴胡6、郁金6、黄芩10、防风6、龙胆草3、川楝子10、栀子6火郁当发,火热当清,这是一个病在两个不同阶段的两种治疗方法。在肝胆气郁早期,应及时用疏利气机的方法,以求郁开热达而病愈,不必用清泻药物。若早期失于疏利,则郁热不宜,热不外达,病势不减,使火势渐盛,则应采取清泻肝胆,疏利气机之法,以折其亢盛之热。加减法:若热郁较重者,加蝉衣6、殭蚕10、赤芍10。(二)填补下元,充其清窍,滋补肝肾,以聪其耳肾虚耳聋多见于老年人,或是下焦过度虚损之体。耳爲肾之外窍,“精脱者,耳聋”。下元不足,经气亏损,可致耳如蝉鸣,甚则两耳日渐不聪,终至耳聋。并伴有头晕目眩,腰痠腿软,一身无力,舌红苔少,脉象虚弱,两尺更甚。可用填补下元方法,仿耳聋左慈丸化裁。熟地15、芡实12、楮实12、山萸肉9、山药30、五味子10、磁石15、菖蒲6若服汤药有效,可改用耳聋左慈丸缓缓调治,以收其效。加减法:往往有素体肾虚,耳鸣或听力差之患者,又新发肝胆郁热,使耳鸣、耳聋加重,这就要先治肝胆郁热之新病,俟热减之后,则再议滋补。【衄血五法】衄血一般是指鼻衄、齿衄而言,亦包括耳衄、舌衄、肌衄等。鼻衄(一)辛凉清化以泄肺经之热,甘寒育阴而解血分之毒肺热过盛,体质阴虚,风热入于血分,鼻衄口渴,大便干结,头痛咳嗽,时或恶风,舌红且干,脉象细数或浮数。乃上焦风热扰于血分,用辛凉清解方法治疗。桑叶10、菊花10、黄芩10、薄荷2(后下)、竹叶6、茅根30、小蓟12、焦山栀10加减法:若脉弦滑有力,舌红口干者,可加黄芩之量。若大便干时,加瓜蒌30、大黄粉1~2(冲)。(二)清胃热,化积滞,凉血止红素嗜肥甘,饮酒过度,胃热蕴久,口干鼻衄,脘腹胀满,口臭便结,夜寐不安,溲赤痰多,舌苔黄厚,两脉滑数。必须清胃化滞以凉血止红,仿玉女煎加味。生石膏15(先煎)、牛膝10、生地黄12、黄芩12、大黄3、麦冬12、知母6、焦四僊各10(即焦三僊加焦槟榔)加减法:舌苔垢厚质红,脉象滑数有力,胃热积滞过重者,生石膏用量加大,生大黄可用粉面2冲服。或用紫雪散3冲服。俟滞热已去,可用甘凉和阴之品,以复其阴,热自减矣。一定嘱告患者忌口,甚则禁食2~3天,每天祗喫米粥1~2两。(三)清肝热,凉血分,求其衄止肝热化火,迫于血分,发爲鼻衄,心烦梦多,急躁易怒,头目眩晕,口干舌燥,癸事色深有块,舌红溲赤,脉象弦数。治疗必须清肝热,凉血分,以求衄止。参考龙胆泻肝汤方法。龙胆草6、川楝子12、醋炒大黄3、栀子6、黄芩12、丹皮10、黛蛤散12(布包)、白茅根15加减法:在早期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以凉血止红爲法。中期体质强实,可用本法。后期当凉血育阴,兼折肝热。若体质较差时,龙胆草、大黄皆应减量。若阴分不足者,可加用生地黄、知母、元蔘之类以滋水而制火。齿衄(四)清胃火而降其热,凉营血且止齿衄胃火上升,血随火动,发爲齿衄,龈肿且痛,衄血鲜红,口干味臭,溲黄便结,舌苔黄质红而干,脉象弦滑数。可用本法,仿玉女煎意。生石膏12(先煎)、知母6、生地12、竹茹6、麦冬10、牛膝6、茜草10、黄芩10、醋大黄6加减法:若舌苔黄厚干裂,质红起刺,纯属胃热食火上蒸,必须通腑泻火,如大便秘结者,当加元明粉6(冲)、枳实6、槟榔6,以通导爲主。若是胃阴虚或肾阴不足者,当考虑滋阴折热,用药重在滋阴。方中减大黄,加元蔘10、玉竹10、沙蔘30。(五)滋肾水以制虚火,凉血分止其齿衄齿爲骨之余,肾家主之,肾阴不足,虚火上浮,齿龈红,牙微痛,时衄血,心烦口干不寐,舌绛,脉细小数。用滋肾凉血方法以制其虚火。细生地12、元蔘12、知母6、阿胶10、茜草10、黄芩12、白头翁12、白芍20加减法:若脉数有力,是胃热上扰,可用苦寒之品,暂用1~2剂,先折其胃热,以治其标,再行滋养,从本治疗。如肾虚较重者,可加杜仲10、补骨脂10、桑寄生15。【便血三法】便血是指大便下血而言。张仲景《金匮要畧》里有“远血”、“近血”之分,后世又分“肠风”与“脏毒”。在临牀治疗中,一定观察下血颜色及脉、舌等,根据具体情况细致辨其虚实与远近。(一)扶脾以统其血,益气而止其红脾主统血,若血虚气弱,统摄失职,则面色不华,神疲懒言,食纳减少,心悸气短,舌淡,脉象细弱。若下血较多,淋漓不断,长久不愈,则舌多淡润肥胖。用扶脾阳益中气方法,宗归脾汤。党蔘10、当归12、黄芪12、荆穗炭10、茯神10、炒枣仁12、苍白朮各10、龙眼肉30加减法:若脉弦滑而数,舌红口干,心烦者,先考虑热灼阴伤,切不可用甘温益气药物。若虚热未净,可先治虚热,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俟标热去,再行补正。若服药好转,可用丸药缓治,以巩固疗效。(二)清其热兼以化湿,凉其血以止便红湿热蕴郁已久,下迫大肠,便血鲜红,其势如溅, 小溲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濡滑且数。清热兼以化湿,凉血以止便红,仿赤小豆当归散意。赤小豆10、全当归10、炒荆穗10、炒槐花10、白头翁12、炒地榆12、黄芩12、防风3清化湿热,方法较多,可以用芳香宣化,加苦坚祛热之品,如:佩兰、川郁金、马尾连、黄柏、炒山栀等。加减法:若湿阻上焦,肺气不宣,气促作咳,甚则喘息,也可用苏叶或麻黄、杏仁、苏子等宣肺气之药。也可选用三仁汤加荷叶10。根据具体情况,用风药以去湿邪,通三焦而利小便,全是治湿的方法,可以互爲参考。(三)凉血分兼活络化痰,育阴血以润燥缓裂痔疮肛裂便血,须用润燥养血、活络化瘀之法。细生地15、丹皮10、赤芍15、赤小豆10、全当归10、杏仁10、郁李仁10、瓜蒌仁20、生蒲黄10、炒地榆12平时常服麻子仁丸,以保持大便软,是防止痔疮出血的关键(禁忌辛辣爲要)。加减法:若纯属血热,舌绛口干,可用凉血止血,养血育阴方法以止其血,如元蔘15、麦冬10、生地10、丹皮10、白头翁10、槐米10、防风3。若脉沈弱,体质畧胖,也可以用白朮30、升麻6,以升阳运脾,使其便通燥缓。若是中阳不足,气不推动,不能运化而见便干者,用六君子丸或八珍丸等,均可收到较好效果。肿瘤一类疾病的便血,当然必须从肿瘤整体考虑,但是也不能离开化瘀活血这一类方法。【咳血、吐血六法】血液不循脉道而溢于体外称爲出血证。血爲水谷之精气,运行于经脉之中,环周不息。若妄行于上,则口、鼻、耳、目出血;流注于下,则便溺带血。张景岳指出:动者多由于火, 火盛则迫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依存。离经之血由口而出统称吐血。其血从肺而出者爲咳血;从胃而出者爲吐血;若来自咽喉者,多爲咯血。(一)辛凉疏化,苦泄折热,以止咳血外感风热,或肺有燥热,喉痒咳嗽带血,口干鼻燥,头痛发热,脉象浮数。可用辛凉苦泄以止咳血。桑叶12、沙蔘12、杏仁10、栀皮6、白茅根1[注]、生地黄12、黄芩12、豆豉12[注:此剂量可疑。但原书如此。按《赵绍琴内科精要》一书中的说法,此处白茅根的剂量应爲15]加减法:若头痛恶寒,口渴心烦,可加薄荷3,以助其辛凉散邪而除风热。若舌苔黄厚质绛,大便干结时,可加瓜蒌仁20、大黄粉1~3(冲),以通泄其血分之热。(二)平肝泄热,润肺止红肝热犯肺,肺失肃降,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头晕,自觉灼热,夜寐梦多,舌红脣焦,脉象弦数。用平肝泄热润肺方法,以止其血。生地黄12、川楝子12、生侧柏10、干荷叶10、黛蛤散12(布包)、黄芩12、白茅根15加减法:若脉细数,脣焦舌绛,可加沙蔘10、麦冬10,以甘寒润燥。甚则加知母10、花粉10、玉竹10,以清虚热。若胃热舌红苔垢黄,大便干结,必先清其胃热,俟热除则咳血自止。(三)滋肾阴,润肺燥,退热止红肾阴早亏,虚火上炎,灼伤肺络,干咳无痰,日晡潮热,形体瘦弱,夜寐梦多,盗汗颧红,痰中带血,便干溲赤,夜间盗汗,舌红尖绛,脉象弦细。用滋肾阴润肺燥,以退热止红。生地黄12、丹皮10、山药25、茯苓15、川贝3(研冲)、 麦冬12、沙蔘12、款冬花10、阿胶珠12加减法:若脉象弦细而数,当泄肺热爲主。方用泻白散,药如地骨皮6、生桑皮10、生海石10等。若虚热化火,脉弦滑有力,可先用苦泄之品折其亢热,俟热减,再用甘寒滋阴,如犀角地黄汤之类。(四)清胃热,泄心火,以止吐血血葱呕吐而出爲吐血,多是由于酒食过度,胃有积热而致。脣红口干,嘈杂便结,胸脘闷满,血从呕吐而出,甚则盈口,舌苔垢黄且厚,脉象滑数有力。先用清胃热、泄心火方法,以止其血,可用泻心汤之类。醋大黄6、黄芩12、竹茹12、炒山栀10、连翘12、鲜茅根30、小蓟12、马尾连10加减法:若药后吐血势减,仍以犀角地黄汤之类甘寒育阴爲主。后期必须活血化瘀,切不可过用寒凉,防其血液涩滞不畅,成爲死血、瘀块而导致其他慢性疾病。(五)泄肝火,清胃热,兼以开郁;调气机,凉血分,止其吐红善怒心烦,头晕气急,胸胁苦满,夜寐梦多,每遇恼怒则烦热吐血,口干渴,舌质红,脉弦数。可用本法治之。柴胡6、黄芩12、川楝子12、龙胆草6、白头翁12、赤白芍各12、生地12、侧柏炭10、茅芦根各15加减法:若在早期,可用本法。如热郁化火,可加用醋大黄1~2,以凉血通瘀。若脘腹胀满,再加入疏理气机之品,如砂仁1~3、香附10、大腹皮10。[?/丹]此类药物多辛燥,不可量大或多用。在临牀上见到大口吐血,一般多是支气管扩张症或肝硬变晚期或胃溃疡等,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一定要脉、舌、色、症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切不可一见大口吐血就率用猛剂,如过寒、过涩之药,皆不利于病,甚则遗留后患。(六)清疏上焦,凉血止红一咯即出,谓之咯血,多来自喉部。咯血时轻时重,有时畧有咳嗽,舌红口干,脉象细数,多属肺阴不足,虚火上炎,一般称爲上焦火热,可用清疏之法。川贝母6(研冲)、麦门冬12、沙蔘12、丹皮6、藕节10、茅根12、竹茹12、仙鹤草10加减法:若头痛晕胀,可加桑叶、菊花、苦丁茶、白蒺藜。若大便干结,舌红苔垢厚干,可加醋大黄粉1~2(冲)。若脉细数,心烦梦多,加用炒地榆、炒槐米、鬼箭羽等。【溺血六法】小便出血不痛者爲溺血,痛者爲血淋。《素问·气厥论》说:“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金匮要畧》里说:“热在下焦,则尿血”。这全说明溺血的形成多与热有关,但临牀中要分清实热与虚热。凡属暴发的多爲实热,脉必数而有力;病势缠绵的,多属劳损,脉必濡数无力。此外,亦有因脾虚气弱,失于统摄而溺血者。兹将辨证立法述之于后。(一)清心泄火腑,凉血止溺红心热下移小肠,症见心烦不得寐,舌咽作痛,舌绛尖部起刺,口渴饮冷,溺血甚则尿道刺痛,脉象细数且弦。用清泄火腑,凉血止红方法,如导赤散之类。竹叶3、木通3、生甘草10、生地12、山栀10、干荷叶10、血琥珀末1.5(装胶囊分服)加减法:若血热过盛时,可加川连粉1(冲)、黄芩10、生地黄10。若属于阴分不足,血虚热甚者,加养血和阴之品,如石斛10、白芍10、旱莲草10、女贞子10、玉竹10。若口渴喜冷,脉洪大滑数者,用生石膏20(先煎)、知母10、元蔘10、花粉15。(二)舒肝解郁,凉血止红肝郁化火,深入血分,少腹两胁刺痛,口苦耳鸣,急躁不安,溺血甚则尿道微痛。可用舒肝解郁,凉血止红法治之,辛辣刺激之品皆忌。龙胆草3、炒山栀6、柴胡6、香附10、黄芩10、生地12、丹皮10、藕节10、赤白芍各10加减法:若患者体弱,脉来无力,当以凉血和阴方法,不可过度苦泄。(三)清利湿热,凉血止红湿热蕴于下焦,小便不畅,溺血而尿道微痛,少腹作胀,舌红绛苔根部黄厚,脉象滑数,用清利下焦湿热,凉血止红方法。蒲黄炭10、荆穗炭10、小蓟12、藕节12、滑石20、通草3、生地黄15、白芍12、丹皮10加减法:湿邪重时,加淡渗利湿之品,如茯苓20、冬瓜皮20、生苡米20。治下焦湿热必当先清胃肠,胃肠之气通畅,湿热方有去路,故宜忌食荤腥厚味爲宜。(四)扶脾益气,摄血止红脾虚气陷,统摄无权,血不归经,发爲溺血,饮食减少,肢痠体倦,舌胖边有齿痕,苔白腻滑润,脉象虚濡。用补中益气方法以摄其血。黄芪12、肉桂1(研冲)、甘草10、党蔘10、白朮10、升麻6、柴胡10、生牡蛎20(先煎)加减法:若中气大虚,动则气喘,频频自汗者,脉虚软而力弱,可加重黄芪至60,党蔘至20,另加人蔘粉2(冲)。若兼见血虚面色萎黄,脉象细弱者,可加当归、白芍、熟地黄等。(五)平补肝肾,调元固本,求其血止下元虚损,肾气不固,形体削瘦,遗精溺血,腰脊痠痛,脉象沈细。用调元固本方法。熟地黄15、肉苁蓉12、山药30、茯神1.5、芡实米1.5、楮实子1.5[注]、杜仲12、菟丝子12、生牡蛎15(先煎)[注:此处茯神、芡实米和楮实子的药量显然有错。在《赵绍琴内科精要》中,这三味药的剂量分别爲“茯神12、芡实米15、楮实子15”]加减法:若肾阴不足,虚热化火,脉象细小而数时,当以清虚热爲主,可加丹皮10、丹蔘10、白头翁10、鬼箭羽10。若虚热化火,燥热亢盛,形成大便燥结时,可于方中加大黄粉0.5(冲)、元明粉1(冲)、生地20、元蔘20、麦冬10,以增液通下,攻补兼施,便通即已。若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者,可酌情加用鹿茸粉1(冲),或鹿角霜1~3。出血时用阳药要慎重,必须有阳虚证方可用之。(六)调和血脉,养荣止红有些病势缠绵,长期不愈的溺血,应中西医结合,查明原因。如泌尿系结核,常伴有低烧、乏力等症状,治疗当配合抗痨药物;如属肿瘤一类的疾病,治疗当配合抗癌药物;若属良性肿物,可考虑外科手术,并配合对症治疗药物。这类疾病导致的溺血,可用调和血脉,养荣止红方法治疗。干荷叶10、炒地榆10、荆穗炭10、藕节20、生地黄15、赤白芍各10、丹皮6、净丝棉3(焙灰冲)【头痛十法】头痛是临牀上的一个症状,其发病原因较爲复杂,应根据疼痛部位及患病时间长短的不同进行辨证。但就其类型而言,总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大类。(一)辛温疏散,祛风止痛风寒头痛,多是暴然发作,疼痛较甚引及项背,有紧束之感,遇风凉则加重,身热恶寒,鼻塞流涕,时时作咳,无汗,周身关节作痛,口不渴,舌苔白腻,脉浮紧。用本法治之。白芷6、川芎6、细辛1.5、防风6、荆芥穗10加减法:如体痛较重时加羌活6;若头顶疼重者加藁本5两侧额角作痛时加柴胡6、殭蚕6。若舌红口干,有内热时,可考虑加生石膏,或黄芩、栀子。若有停滞时,可加焦三僊各10、槟榔10、枳实6、鸡内金10。(二)疏风解热,以解头痛外感风热,上扰清空,头痛恶风,时时头晕,身热口渴,咽红且痛,阵阵烦热,小溲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浮黄,两脉浮数。可用疏风清热方法,如桑菊饮之类。桑叶10、菊花10、薄荷3(后下)、钩藤6、连翘10、白蒺藜10、晚蚕砂10、银花10、芦茅根各10加减法:若兼肝热上扰时,加清泄肝热之品,如龙胆草3、川楝子10、蝉衣6、片姜黄6。若热在气分,口干且渴者,加生石膏10(先煎)。(三)疏散风热,苦泄清降风热化火,内热炽盛,面红口干,烦渴引饮,头痛如裂,目赤鼻干,口舌生疮,便结溲赤,苔黄干燥,脉弦滑数。用苦泄清降法。川芎6、白芷5、生石膏15(先煎)、薄荷3(后下)、桑叶10、黄芩12、白蒺藜10、苦丁茶10、大黄末1(冲)一定要配合:1、清淡饮食;2、喫素;3、禁用一切刺激食物;4、要求体力锻鍊;5、避免兴奋;6、保证睡眠8小时。(四)养血育阴以治其本,疏风解热兼祛标邪阴虚血少,清窍失养,又兼风热上扰,头痛且晕。目眩,耳鸣,舌红而干,脉象细数。必用养血育阴兼清上焦爲治。旱莲草10、女贞子10、茺蔚子10、枸杞子10、菊花10、沙苑蒺藜10、赤白芍各10、生地黄15、生牡蛎20(先煎)加减法:若阴虚而肝热上扰时,当先清透肝经风热,加蝉衣6、殭蚕10、川楝子6。若属阴虚热灼,可加甘寒育阴之品,如:沙蔘10、玉竹10、石斛10、阿胶10。若苔黄便秘时,加花粉10、焦三僊各10、瓜蒌仁10、桃杏仁各6。(五)滋养肾精,填补髓海,以止头痛脑爲髓海,肾家主之。肾阴不足,肝阳上扰,下虚则上实,故后脑作痛,兼或耳鸣,腰膝无力,男子遗精,女子带下,舌红,脉细弦。用补肾填精方法。熟地黄15、枸杞子12、沙苑蒺藜16、芡实米15、黑桑椹15、楮实子12、山药30、菟丝子10、生牡蛎10(先煎)、杭菊花10加减法:如兼中焦胃热,可加苦泄折热之品,如黄芩10、栀子6。如下虚与胃肠滞热并存时,先用疏调中焦之品,后议填补。(六)平肝熄风,潜阳缓痛素体肝阴不足,肝阳独亢,恼怒之后,头痛即发,心烦梦多,面赤口干,便闭溲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滑有力。必用平肝潜阳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可于下列两方中选一。1、羚羊角粉1(冲)、钩藤10、菊花10、桑叶10、生地10、茯神10、白芍10、川贝母3(研)、玉竹10加减法:若肝热便秘时,加清泄肝火之品,如龙胆草3、黄芩10、栀子6、川楝子6。2、晚蚕砂12、菊花10、钩藤10、川楝子12、黄芩10、柴胡3、炒皂角子6加减法:若大便干结时,先用通便方法,当归龙荟丸之类。若血虚阴分不足时,可加和阴凉血之品,如白头翁10、炒地榆10、炒槐米10、鬼箭羽10。(七)清化痰浊,以缓头痛痰湿头痛,多由嗜酒食肥而起,体丰痰盛,头痛沈重,周身痠懒,恶心欲呕,舌苔白腻,脉象濡滑。痰湿蒙蔽清阳,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化痰湿爲治。半夏10、胆南星10、天竺黄10、钩藤12(后下)、陈皮6、夏枯草10、黄芩10加减法:若痰热化火,脉象滑数时,当以苦泄爲主,加黄芩至12、马尾连10、竹茹10。若有食滞中阻时,可加消导之品,如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各10。(八)益其气以升清阳,补中焦而求缓痛气虚头痛,朝重夕轻,自觉头内空痛,休息后减轻,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动则气促,过劳尤甚。用补中益气方法。党蔘10、黄芪15、白朮10、升麻6、柴胡6、当归10、炙草3加减法:若属气虚较重时,方中重用蔘、芪,并可加鹿角胶10、鹿茸粉1(冲)、桂心粉3(冲)。如下元不足时,加用填补之品,如补骨脂10、桑寄生15、芡实米20、黑桑椹10、川续断10(九)活血通络,祛瘀缓痛脑震荡后遗症,或其他疾病引起的瘀血头痛,痛有定处,夜间加重,面色黑浊,舌质黯紫或有瘀斑,脉多沈涩。可用本方治之。川芎30、赤芍12、桃李仁各10、生地15、柴胡12、红花3、土鳖虫3、熟地15加减法:若舌苔厚腻时,加焦三僊、鸡内金之类以祛胃肠之滞。若痰火郁热较重时,加苏子10、莱菔子10、黄芩10、礞石10、大黄3。(十)活血逐瘀,疏风解热,以缓头痛治疗顽固性头痛,如三叉神经痛之类,可用本法,方中重用川芎以活血疏风,并有止痛功能。川芎40、白芷3、黄芩6、炒地榆10加减法:若血虚肝旺时,可减川芎之量,加当归10、生地10、白芍15。若属肝阴不足,肝火偏旺时,可合入丹栀逍遥散,甚则加白头翁10、炒槐米10、牛膝6。【眩晕六法】眩晕即头晕眼花之意,往往并见于各种疾病之中。《内经》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仲景在《金匮要畧》中说:“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朱丹溪认爲:“无痰不作眩”。张景岳说:“无虚不作眩”。可见眩晕的原因很多,须辨证论治,仔细推敲。(一)芳香醒湿以利三焦,苦甘泄热而定眩晕在暑热季节,由于暑热蕴蓄,上蒸清窍,湿阻不化,三焦不利,清阳不升,浊气郁阻不降,头目眩晕,甚则作恶,苔白滑腻,脉象濡滑畧数。可用本法治之。晚蚕砂12(布包)、白蒺藜10、菊花10、荆穗炭10、马尾连10、黄芩12、佩兰叶12(后下)、藿香6(后下)、竹叶3加减法:若暑热较重,湿痰中阻时,方中加半夏12、陈皮6、苏子10、杏仁10。若痰热较重时,加莱菔子10、冬瓜子20、黛蛤散10(布包)、天竺黄10、生海浮石10~20。若中脘满闷,恶心呕吐时,加瓜蒌皮20、竹茹10、或用玉枢丹1.5(研),用生姜汁3滴加凉白水先服下,过15分钟后,再服汤药,以免再吐。凡恶心呕吐时,一定不可令病人服温药,因温药味重,令人恶心。可用凉服方法。如病人畏凉,也可用热饮,但须徐徐服之,亦可防吐。若湿热在下焦时,方中加滑石块12,或木通1.5[注]。[注:此处“木通1.5”可疑](二)清肝热,泄胆火,以定眩晕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亢则化火,火性上炎,头晕目花,心烦易怒,寒热阵作,胸胁苦满作痛,脉象弦滑且数,按之较有力。用泄肝热、清胆火方法,以解除眩晕。仿丹栀逍遥散。柴胡0、黄芩12、川楝子12、白蒺藜12、晚蚕砂12、菊花12、钩藤12、山栀6、苦丁茶10、石决明20(先煎)加减法:若属体质强实,脉来有力,大便不通,舌绛口干,方中加龙胆草3、大黄粉1.5(冲)。若血虚脉细而弦,当加赤白芍各10、旱莲草10。若胸满闷而两胁刺痛时,加厚朴花3、香附10、绿萼梅6、片姜黄6。若确属血少失养,当以养血柔筋爲治。方中去黄芩、川楝子、苦丁茶,加当归10、生地10、白芍10、旱莲草10、女贞子10。若血虚肝热,脉细弦小数,心烦梦多,急躁不宁,当以本方加白芍20、阿胶10(烊化)、丹皮10、珍珠母30(先煎)、鸡子黄2枚(搅)。如条件许可再加羚羊角粉0.5(冲),睡前服。(三)化痰浊以升清阳,泄肝火求其晕止嗜好肥甘,痰浊不化,胸脘痞满,恶心欲吐,前额作胀,心悸头晕,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当用清化痰浊方法。仿半夏天麻白朮汤意。明天麻10、胆南星10、白朮6、半夏曲12、陈皮10、川楝子12、黄芩12、柴胡6、龙胆草4加减法:若痰热化火,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20、杏仁10、大黄粉1(冲)、黛蛤散10(布包)。若舌苔垢腻根厚,食滞生痰者,可加焦三僊各15、莱菔子15、苏子10、皂角6、防风6。若血虚之体,肝热素盛,痰浊中阻,方中去白朮,加天竺黄10、黛蛤散12(布包)、羚羊角粉1(冲)。俟肝热去,再缓养血。(四)补肝肾,填髓海以定虚眩肾精亏损,下元不足,脑爲髓海,肾家主之,下虚则上实,肾虚则头目眩晕,腰痠膝软,遗精耳鸣,舌光质红,两尺脉无力。用填补下元方法。沙苑蒺藜24、旱莲草12、女贞子12、枸杞子12、熟地黄15、芡实米12、茯苓12、生牡蛎24(先煎)加减法:若血虚阴伤而有虚热时,当先泄虚热,可用白头翁、丹皮、白薇、芍药等味,然后再用本方治之。若热势未清,可于方中加菊花10、桑叶10、防风3,以祛风热。若阴虚化火,大便不通时,可在方中加杏仁10、 瓜蒌仁20、元蔘20。若阴虚热亢,头眩较重时,加珍珠母30、瓦楞子20、石决明20(或草决明15),以潜镇虚热。(五)益气补血,以定虚眩素体血虚气弱,面色萎黄无华,头晕目眩,毛发干枯,指甲不荣,心悸失眠,月事色淡量少,脣淡苔润,两脉细弱无力。气血不足,中气大亏,用益气补血方法。黄芪12、党蔘10、白朮10、炙甘草10、当归10、生地黄15、旱莲草10、女贞子10、生牡蛎30(先煎)亦可服用八珍丸或同类丸药。如胃纳不佳,舌苔根厚者,加鸡内金10、砂仁1,或香砂枳朮丸配合应用。这种类型的眩晕证,必须配合饮食营养,主要的是设法促进吸收能力。可嘱病人每天适当活动,如走路、打拳等体力锻鍊。一定注意导致气血不足的原因,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若有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损伤体质的某种不良的嗜好,医生应当仔细了解,并设法令其解除。(六)益中气,补元阳,以定虚眩老年中阳不足,元气又伤,清阳无能上升,面色萎黄,心悸气短,动则乏力,头目眩晕,舌净苔白光滑胖嫩,脉虚濡无力。当用益气补元方法。炙黄芪30、党蔘10、白朮10、茯苓12、炙甘草3、升麻3、柴胡6、当归10、芡实15、山药30、胡桃肉12、补骨脂6加减法:若脉虚弱且数,舌胖嫩而尖红,此热郁于胆也, 当先苦寒清胆,但药量不可过重,以免苦寒败胃伤气。俟胆热除,再行益气。若舌苔根厚且腻时,是中虚胃肠消化欠佳,湿邪食滞内阻,用枳朮丸或平胃散先疏调胃肠,或补益方中加用消导之品,如:方中加焦麦芽10、香稻芽10、鸡内金10、炒枳壳6等。【中风八法】中风是指卒然仆倒,昏不知人,醒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语謇涩等症状的疾患。古人认识不一。有认爲是外风中人者;而明·张景岳强调其发生非属风邪,创立“非风”论;清·叶天士则认爲本证之发病乃属肝阳化风。由张、叶二家之论可以看出,本证乃因内风引起,并不是什幺外来之风邪中人。它包括了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中风的原因,主要是肝肾不足,肝阳过亢,化火生风,故卒倒无知而半身不遂,治疗不外平肝熄风、清火化痰、补虚之类。总之,是泻有余补不足。在无外邪的情况下,一定慎用辛温升散之品。(一)清热泻火,豁痰开窍,以治阳闭中风陡作,两手握固,牙关紧闭,声如曳锯,面赤气麤,舌红苔黄腻且干,脉洪数滑动,或沈涩弦实。痰热化火,阳闭重症,急用清热泻火,豁痰开窍方法,如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或牛黄清心丸之类。汤剂如:节菖蒲9、郁金6、天竺黄12、钩藤12、陈胆星12、蝉衣6、珍珠母30(先煎)、知母9、黄芩12、竹沥60(冲化)、姜汁2~3滴(兑入)、大黄粉1(分冲)局方至宝丹2丸,分2次化服。加减法:若属痰湿阻遏,气机闭郁,脉沈滑,苔白腻厚,此阴闭之证,不可用上法,改用芳香开窍法:苏合香丸1丸、竹沥30(冲化)、姜汁3~5滴送服,以开其痰湿郁闭。若中风牙关紧闭,可先用乌梅擦牙;或用醋擦牙。若热郁过深时,可用冰块擦牙法,俟牙开再服药。若牙关紧闭较重时,可用鼻饲或直肠灌入药物。若内停滞热,大便不通,舌苔腻厚,矢气味恶,可用三化汤以疏风泻热通腑,方中以大黄、羌活、厚朴、枳实爲主。俟腑气通,病必好转。病属痰火爲患,治后虽神识已清,饮食亦当慎,以进稀软爲宜。切不可给鱼肉荤腥之味,防其助火增重。(二)益气回阳,救逆固脱,防其厥变中风脱证是最危险的证候。症见目合口开,撒手遗溺,鼻鼾痰鸣,声嘶气促,汗出如油,或大汗淋漓,手足逆冷,舌短面青,苔白腻滑润,两脉沈伏或微细欲绝。急用益气回阳,救逆固脱方法。人蔘粉15(冲)、生黄芪60、淡附片15(先煎)、五味子10、生龙牡各60(先煎)、瓦楞子20(先煎)、黑锡丹6(分送)(三)疏风祛痰,活血通络风邪挟痰,走蹿经络,阻滞血行,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拘挛,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恶寒身热,舌苔白腻,脉多滑濡,沈取畧弦。必当疏风祛痰,活血通络爲治。秦艽9、羌独活各4、防风6、半夏10、菖蒲10、黄芩12、赤芍12、炒地龙10、当归9、生牡蛎30(先煎)加减法:若体丰痰湿较重者,方中可加橘红10、制南星10。若痰湿胶滞者,方中可加苏子10、莱菔子10、白芥子6、皂角6。若素嗜肥甘者,嘱其切忌荤腥,控制食量,加强活动,增加体力锻鍊,以促进功能恢复。(四)育阴平肝,熄风定眩肝肾阴亏,肝风上翔,头目眩晕,阵阵烦急,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且干,脉小滑数。用育阴潜阳,熄风定眩方法。钩藤12、生地12、天竺黄12、白芍12、川楝子9、菊花9、白蒺藜12、珍珠母20(先煎)、黄芩10加减法:若阴虚肝热而动风者,加羚羊角粉0.6(冲服)。若肝胆热势较重者,可加龙胆草2,或用凉血育阴之品,如白头翁10、旱莲草10、女贞子10、炒地榆10。若病势稍缓,可用归芍地黄丸常服调理,以善其后。(五)清肝降火,泻其实热肝阳独亢,亢则化火,火热上炎,陡然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燥咽干,心烦易怒,大便秘结,溲赤且少,舌红绛苔黄燥,脉象弦数而大,按之有力。用清肝降火,泻其有余之热,仿龙胆泻肝汤法。龙胆草6、栀子9、黄芩12、柴胡6、川楝子12、钩藤12、生地12、夏枯草12、生石决明20(先煎)、蝉衣6加减法:若体质强实,脉象有力,舌质红,可加紫雪散6(分冲)。如无紫雪散,可于上方中加瓜蒌30、元明粉2(冲)、羚羊角粉2(冲)。本方力量较重,不可久服。并应嘱告病人,忌酒、荤及一切刺激性食物。(六)宣窍涤痰,求其能言体丰湿痰素盛,痹阻络脉,中风半身不遂,四肢麻木沈重,言语謇涩,面白痰多,舌苔白腻 脉象滑濡。用宣窍涤痰方法。制南星12、枳实6、橘红9、钩藤12、茯苓15、半夏曲12、远志10、生海石15、莱菔子6、冬瓜子30、菖蒲6、郁金10加减法:若痰湿渐化,必须控制饮食,尤宜少进荤腻及糖类食物,并应增强锻鍊,减少体重,练习说话。 亦可配合针灸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入活血化瘀通络及消食醒胃药物。(七)调气血,化瘀浊,兼疏通经络中风后期,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两手时常麻木或颤抖,自觉疲乏无力,舌胖苔白,脉象沈濡。用补气活血方法以通其经络,并宜刻苦锻鍊。生黄芪40、当归6、川芎20、赤芍12、桃仁6、炒地龙15、丝瓜络10加减法:若属血分郁滞,气机不畅时,减黄芪之量,加行气开郁之品,如:香附、郁金、元胡等。若气虚较甚,络脉不和者,可加重黄芪之用量,并可加入人蔘须1~3。(八)补益气血,调理阴阳,扶正固本素体气血不足,阴阳两虚,中风之后,行走不利,言语謇涩,精神疲倦,心悸气短,懒言无力,小溲清长,脉象虚弱或细弦。用扶正固本方法,补益气血方剂与调理阴阳药物交替服用。上午服:(每早空服一煎)人蔘须1、黄芪20、党蔘10、茯苓10、白朮10、炙草6、木香6、砂仁3、茜草10下午服:(或每晚睡前服)六味地黄丸或下方:熟地黄10、丹蔘10、赤芍10、茯苓10、山萸肉10、芡实10、菟丝子10、黑桑椹10、鬼箭羽10、补骨脂10【惊悸、怔忡五法】惊悸多是因惊而悸,怔忡多是无惊而心动不安。一般说来,因惊恐而心悸不安者,病位浅;五外界因素而心动不宁者,病位较深。总的说,全是心中悸动不安一类疾病。(一)养血安神,以定心悸心血不足,心失其养,血不舍神,心神不安,夜寐不宁,面色不华,时或心悸自汗,脉象细弱,用养血安神方法。党蔘10、天麦冬各10、五味子10、熟地12、远志10、当归10、合欢皮12、生牡蛎30(先煎)、炒枣仁10加减法:若纯是血虚,无肝热等其他兼证,方中可加桂圆肉10、 炙甘草6、桂心6。若气分也虚,脉虚濡力弱时,可于方中加黄芪30、人蔘粉3(冲)。若有肝热时,方中去党蔘,加太子蔘10、沙蔘15合用,是甘寒与甘微温合用,旣益气而又折热。并可酌情加桑叶10、钩藤10、白芍10,以柔肝折热。若舌黄苔厚时,可加焦三僊、鸡内金等。(二)养心阴,滋肾水,求其悸止;泄胆火,育肝阴,以折虚热肝肾两亏,阴虚火旺,虚热上扰,头晕目花,耳鸣少寐,心悸时作,大便干结,舌质红,脉细数。必须滋阴清热,壮水制火。沙蔘10、丹蔘10、元蔘15、炒枣仁10、白芍15、生地15、五味子8、莲花头2枚、麦门冬10、淡竹茹10加减法:若阴虚火热较重者,必重用甘寒育阴之品,以壮水制火。可酌情选加玉竹10、白薇10、丹皮10、 炒山栀3、木瓜10、旱莲草10、女贞子10。若火热较重时,可先用苦泄之剂以折其热,但不可多用。一二剂后,亢热已衰,则改用壮水制火之法。(三)清肝胆,泄亢热,以止其悸肝胆郁热,头晕耳鸣,面赤口干,心烦且悸,胸膈灼热,便干,小溲赤,舌红苔黄,六脉弦数有力。宜用清肝胆,泄亢热方法。仿凉膈散。黄芩10、连翘10、竹叶3、薄荷3(后下)、大黄3、芒硝3、白芍10加减法:若肝胆郁热较重者,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大便干结者,用当归龙荟丸。也可于方中加龙胆草3、知母6;大便干时加芦荟1(研冲)。若肝胆郁热而阴伤时,于方中加用木瓜10、知母10、白芍10、生地12,以和阴折热。(四)温阳以化饮邪,益气而定心悸阳虚停饮,水气凌心,心中惕惕而悸动,体肥面白,食少乏力,气短腿肿,甚则肢冷,舌胖白润,脉虚无力。用温阳益气化饮方法。茯苓30、桂枝10、白朮30、炙甘草10、桂心3(研冲)加减法:若中气不足较甚者,可于方中加人蔘粉3、黄芪20,以益气助阳。若命火衰微者,方中必加附子3~10(先煎)、干姜3~10、炒川椒3。(五)温胆和胃,镇惊安神惊恐之后,心悸烦乱,坐卧不宁,饮食无味,寐中多梦,脉象弦滑。用温胆和胃,镇惊安神方法。枳实6、竹茹10、半夏12、陈皮6、黄芩10、茯苓12、青黛末1.5(冲)、珍珠母20(先煎)加减法:若属热郁较重时,可加黄连3(研冲),或马尾连10。若患者心气不足,体质又弱时,可加远志10、炒枣仁6、太子蔘3~6。但须注意,温补之药不宜多用。【不寐七法】不寐即“失眠症”,其表现不一。有彻夜不能入眠者;有半夜易醒者;有睡不安静者。其病因有从内伤不足而引起的,亦有因外感六淫而成的。(一)养血益气,补益心脾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血亏损,血不舍神,心神浮动,经常失眠,过劳则更甚,面色萎黄,体倦神疲,饮食无味,健忘心悸,脉象细弱。可用补益心脾方法,如归脾汤。白朮10、党蔘10、黄芪12、当归10、茯苓10、远志10、炙甘草10、合欢皮12加减法:若气虚较重者,可加重益气药的量:党蔘20、黄芪30、桂圆肉30.若血虚又兼心阴不足时,加入养血育阴之品,如旱莲草10、炙女贞10、桑寄生15、料豆衣13。若消化不良,舌苔黄厚者,加焦麦芽10、香稻芽10、鸡内金10、焦山楂10。(二)滋肾阴,抑虚火,泻南补北阴虚火旺,肾虚水不制火,真阴不升,心火上亢, 不能安寐,头胀眩晕,耳鸣心烦,口干津少,或有梦遗,舌红脉细数。可用泻南补北法。阿胶珠12、川黄连1.5(研冲)、白芍20、黄芩10、合欢皮10、沙蔘12、麦门冬12、生鸡子黄2枚(搅入冲)加减法:若大便干结时,加知母10、生地榆10、生槐米10,白芍加至30~40。若大便干燥并带有鲜血时,加瓜蒌30、杏仁10、桃仁10、郁李仁10。若属血虚者,加当归10、生熟地各20、川芎10、旱莲草10、女贞子10。若虚热上扰时,加生龙牡各10(先煎)、生石决明20(先煎)。(三)泄胆宁神,其寐自安胆热上扰,则心烦梦多,阵阵急躁,夜寐不安,动则惊醒,脉象弦数,左关尤甚,泄其胆火,其寐自安。竹茹10、半夏10、陈皮10、茯苓12、甘草10、枳实3、珍珠母30(先煎)加减法:若舌红起刺,心火上炎时,加马尾连6、黄芩6。若舌苔黄厚者,此挟胃肠滞热,当以清化通腑方法,方中加川军炭3,或加焦麦芽10、神曲12、鸡内金10。(四)化痰降逆,和胃安寐痰湿壅遏,胃气不降,胸中满闷,寐不得安,苔白腻厚,脉象濡滑且数。用化痰降逆和胃方法。北秫米60、半夏12、炙甘草10、陈皮10、合欢皮10加减法:若痰湿化火,舌黄垢腻时,加黄芩10、苏子10、莱菔子10、冬瓜子10若属肝经郁热挟痰者,方中加蝉衣6、殭蚕10、蛇胆陈皮2管或0.6(冲)。若湿重而气分不足时,加香砂六君子丸,或橘红10、苍朮10、茯苓20。(五)疏导化滞,肃降安神滞热上迫,胃中不和,心神受扰,寐则惊醒不安,小儿尤甚。可用疏导化滞方法。半夏曲10、旋覆花10(包)、陈皮6、焦三僊各10、莱菔子10、大黄粉0.5(冲)加减法:若滞热上迫,火热较重时,加黄芩6、马尾连10、竹叶茹各3。若兼肝热而心神不安者,加黛蛤散10(包煎)、远志10、茯苓神各10。(六)益气养心,安神定志心胆气虚,体质薄弱,胆怯心慌,触事易惊,夜寐不宁,脉细弱畧数。用益气养心,安神定志方法。党蔘6、沙蔘12、菖蒲10、远志10、生龙骨20(先煎)、生牡蛎10(先煎)、珍珠粉0.5睡前服。加减法:若舌红口干时,加沙蔘10、麦门冬10、五味子6。若属阳气不足,服上方效而不巩固,可于方中加桂圆肉60(另煎,兑)、黄芪30、桂心0.5。(七)养血行瘀,宁神定志病后体弱,血分瘀阻,形体削瘦,面色萎黄,夜不安寐,舌淡有瘀斑,脉细弱。用本法治之。琥珀粉1(冲)、玳瑁10(先煎)、当归10、川芎6、白芍15、地黄15、黄芪20、白朮10、太阴元精石3(研冲)加减法:若气分过虚,可于方中加人蔘粉3。若虚热化火,舌红口干时,加五味子6、炒地榆10、炒槐米10、焦三僊各6。若舌苔垢厚时,可于方中加焦三僊各10、鸡内金15。【胸胁痛六法】胸胁痛,是指胸部、胁肋间疼痛的疾病。胸居阳位,内藏心肺。若胸阳受病,气机不畅,可以发生胸痛(包括《金匮要畧》中所说的“胸痹证”),肝胆疾患可以导致胁痛。兹将胸痛、胁痛分述如下。胸痛(一)通阳化湿,辛香通络,以缓胸痛素体阳气不足,胸阳不振,阴寒内盛,气机失于通畅,胸中痹结胸背作痛,短气咳唾,呼吸不畅,舌苔白润,脉象沈迟。用通阳化湿,辛香通络方法,如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20、薤白头10、白酒2~3滴(冲入药内)、旋覆花10(包)、苏梗10(二)活血通络,以缓胸痛心络受阻,血行郁滞,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发爲胸痹。治用活血通络法。以宣其痹。柴胡6、花粉10、当归尾6、炒山甲10、桃仁6、 大黄粉1(冲)、片姜黄6、杏仁10(三)宽胸阳以畅气机,和血脉而缓胸痛胸痹时发时止,爲日已久,胸阳不通,络脉不和,治当宽胸通络。但临牀用药,必须根据胸阳不通的机理而针对病因解决,不可一见胸阳不通就专用辛通之品。凡辛必散,过用辛通,则易伤心阴,与病无益,往往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旋覆花10(包)、瓜蒌20、薤白头12、半夏12、郁金6、红花3、代代花6、白檀香2加减法:若因肝郁气结而发者,,加入调肝缓痛药物,如柴胡10、香附10、木香6、桔梗6、枳壳6若兼火郁,当加清宣之药,如:川楝子10、蝉衣3、殭蚕10、黄芩10、香附10、杏仁10。若有痰热阻遏,当加祛痰化湿药,如:苏子10、莱菔子10、白芥子6、皂角6、冬瓜子20若属中阳不足,动则喘息者,加党蔘、黄芪、白朮、茯苓等。胁痛(四)调达气机,兼以养血肝主条达,其脉布两胁。若因悲哀恼怒,肝郁血虚, 络脉失和,则可见两胁作痛,脉象弦滑,舌苔白腻。用调气养血,通络缓痛方法。柴胡10、当归须5、赤白芍各10、茯苓10、旋覆花10(包)、绿萼梅6、生香附10加减法:若肝郁化火,心烦多梦,口干且渴,舌绛苔黄,脉见弦数,可加苦泄理气之品,如金铃子散之类。(五)养血柔肝,活血拈痛久病体弱,肝血不足,血虚络脉失养,心烦便干,胁痛绵绵不绝,脉象弦细。用养血柔肝,活络缓痛法。木瓜10、白芍12、当归10、没药2、旋覆花10(包)、生地12、生牡蛎15(先煎)、茺蔚子12、钩藤10加减法:若有郁热时,当先清其郁热。若有食滞内阻,当加消导药物,如保和丸之类。(六)活血通络,以缓胁痛肝气郁结日久,血随气凝,阻于络脉,两胁作痛,夜间尤甚,痛处不移,舌质暗红,脉象沈涩。可用活血通络方法,仿复原活血汤意。柴胡10、花粉10、当归须6、金铃子10、苏木10、香附10、桃杏仁各10、郁金6【郁证十一法】郁证是指情志抑郁不畅而引起的疾病。朱丹溪认爲: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这就说明怫郁是诸病之始,郁不除,气血不能冲和,疾病乃生。朱氏提出了六郁化火,影响脏腑经络,可以出现很多不同证候的观点。笔者认爲:郁乃万病之始,郁不解,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畅,必然生病。有郁就应调顺,但如何调顺,应当仔细研究。不是说,凡郁皆当理气,皆当辛散,皆当活瘀,皆当芳化。必须看清郁之本质,然后根据情况分别论治。(一)疏调气机,以畅胸阳忧思喜怒,肝气郁结,胸阳不展,胸胁满闷,气滞不伸,口淡无味,舌苔白腻,脉象弦劲。用疏调气机,以畅胸阳方法。苏梗10、杏仁10、半夏10、厚朴6、茯苓10、郁金6、旋覆花10(包)加减法:若属血虚肝郁者,可考虑以养血爲基础,按逍遥散方加减。若属寒湿阻遏者,当从温化祛湿入手,不可单纯用疏气药。若舌苔黄厚者,于方中加焦三僊各10,或保和丸18( 包煎)。(二)活血化血,通络缓痛病久深入血分,络脉瘀阻不畅,胁痛日久,痛有定处,舌红口干,脉象沈涩。必当活血通络方法。旋覆花10、当归须6、桃仁6、郁金6、泽兰叶10、桑枝20、白檀香2、紫降香3加减法:久痛入络,用活血定痛,乃一般常法。若血虚时, 当以养血爲主,旣养血又化瘀。若胃肠功能欠佳时,少佐消导之品,以增强消化能力。俟气血通调,郁自开矣。古人每用虫类药活血通络,效果甚好,以其破血搜剔血积也。(三)理气机以开其郁,化痰湿而畅胸阳痰湿郁阻不化,胸阳不得舒展,胸脘痞满,咳嗽痰多,痰白而黏,周身痠沈,舌苔白腻,两脉濡滑畧沈。根据治湿当畅气机,化痰必须平胃的原则,拟以理气和胃法。苍朮6、苏梗子各6、川朴6、陈皮6、半夏12、茯苓10、远志10、杏仁10加减法:痰湿郁闭,以湿邪偏盛者,可酌用温药和之;以痰盛者就当化痰爲主;若属郁结爲主,必当开其郁结,则痰湿皆祛。若湿邪偏重者,以二陈汤爲主;若湿盛成饮者,小青龙汤也可用。若痰盛郁闭气机,则当加用冬瓜子15、白芥子6,以化痰浊而展气机。(四)火郁发之,热者清之,实者泻之,调其气机火邪蕴郁不化,头晕心烦梦多,甚则目赤口疮,小便赤热,大便干结。当宣、清、下三法同用。炒山栀10、淡豆豉12、防风6、生石膏15(先煎)、大黄2(后下)、薄荷梗2(后下)、竹叶茹各4、鲜茅芦根各30火郁发之,热则清之,这是辨证的观点。若火郁不发,专用寒凉,往往热遏冰伏,延其愈期。凡郁不开,即闭门击盗,非爲上策。加减法:若火郁较久,脉象细弦,当用疏调药物,配合清法,或配合甘润。不可看火郁日久,即用滋腻,防其恋邪,以至后果不佳。(五)芳香宣化,苦温燥湿,少佐淡渗湿郁则肺气不宣,三焦不得通畅,胸满闷而脘腹作胀,胃纳不甘,腰背痠楚,一身乏力,苔白腻,脉濡缓。用宣化、苦燥、淡渗法治之。苏叶6、藿香10(后下)、佩兰叶10(后下)、厚朴10、半夏10、杏仁10、陈皮6、滑石10加减法:湿病早期,无寒、热之偏盛者,即以宣肺利三焦爲法,使气行则湿化矣。若湿邪郁久化热,根据热郁的程度、部位,酌情用药。在上焦可加防风6、桑叶6、菊花6,兼以清上;在中焦以黄芩10、黄连6、栀子6,以清化中焦湿热;若在下焦,即加黄柏6、木通6。若体质阳虚,气分不足,可加温化益气之品,如桂枝3、干姜3、细辛2。若寒湿日久,阳气大虚,又当以温寒化饮爲主,加附子6、干姜6。若确爲气虚,蔘、芪亦可重用。(六)疏气导滞,以开其郁情志不遂,运化失调,消化欠佳,饮食积滞不除, 中脘闷满且胀,舌苔厚腻,脉象弦滑。用疏调气机,佐以消导方法。苏叶6、神曲10、山楂10、莱菔子10、槟榔10、枳壳6、鸡内金10、青陈皮各6加减法:若食滞蕴久化热,可加川军粉1~2(冲)。若食积气滞,脘腹胀甚者,加木香3、香附10、大腹皮10。体质不足,中气已虚,可用香运疏通方法,如香砂枳朮丸之类。(七)疏肝理气,以缓胁痛恼怒之后,胸胁刺痛,脘闷嗳气,胃纳不甘。用疏肝解郁方法。南柴胡6、当归6、白芍9、茯苓10、香附10、陈皮6、佛手6、薄荷2(后下)、藕节15加减法:若肝郁化热,心烦汗出,大便干结时,可加苦泄疏气之品。药如:川楝子10、郁金6。若气滞不舒,嗳噫脘胀时,加木香3、砂仁3、娑罗子6。若胁痛较重,脉兼弦滑,可用橘叶6、绿萼梅6,甚则用白檀香3、紫降香3。若属气机不畅,胃气上逆者,方中加旋覆花6(包)、苏梗6、片姜黄6。(八)清泄肝热,理气缓痛肝郁日久,邪已化热,口苦胁胀,中脘堵满,溲黄便干,脉象弦滑畧数。用清泄肝热,理气缓痛方法。丹皮10、炒山栀6、柴胡6、黄芩10、川楝10、赤芍12、茯苓10、旋覆花10(包)、代赭石10加减法:若肝木横伐脾土,脾不运化水湿,湿邪阻遏者,方中去代赭石、赤芍、黄芩,加陈皮6、半夏曲10、杏仁10。若舌苔黄厚,滞热内蕴,加保和丸15(布包)。(九)泄肝火,清胆热,兼以通便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两目红赤,心烦口苦,脣角干裂,大便干结,舌红口干,脉象弦滑而数。用清泄肝胆火热方法。龙胆草6、炒山栀6、黄芩10、柴胡6、川楝子10、生地12、白蒺藜10、吴萸1.5、马尾连10加减法:若头目眩晕重时,加菊花10、桑叶10、钩藤10。若大便干结,甚则便血,加芦荟1、大黄粉1(冲)。若血热皮肤发斑时,加白茅根30、白头翁10、生地榆10、炒槐米10。(十)泄其肝热,潜其亢阳,以定眩晕肝郁日久,阴分受灼,肝阳上亢,头痛较重,面赤心烦,舌红起刺,脉弦极而力弱。用泄有余,补不足方法。羚羊角粉1(冲)、钩藤10、晚蚕砂10、菊花10、 白芍15、生地20、竹茹10、夏枯草10、生铁落30(先煎)、生石决明30(先煎)加减法:肝热,清,阴伤当滋,下元亏损当填补。肝阳过亢时,又当以潜镇爲急务。还须静卧修养,以期早愈。(十一)滋养肝肾,以定抽搐久病体弱,阴血大亏,络脉失其濡养,胁肋时痛,按之则舒,心烦多梦,甚则四肢抽搐。用滋养肝肾方法,以定抽搐。仿滋水清肝饮之意。木瓜10、钩藤10、白芍15、旱莲草10、女贞子10、 生地10、何首乌20、生牡蛎30(先煎)、五味子6加减法:若阴不足而虚热上扰时,仍当以育阴爲主,以阴复则热自祛。方中加阿胶6(烊入)、玉竹10、熟地10。若热盛阴伤抽搐较重时,以凉肝柔养熄风爲主,忌用刚药。可加羚羊角粉0.5~1(冲)、白头翁10、桑椹子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