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电影制片企业转型困局怎么破?电影制片

 恶魔传说 2016-01-29

原标题:传统电影制片企业转型困局怎么破

从2002年起,受益于国家对电影领域实施的产业化改革,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其中,作为电影产业核心和龙头的电影制片企业,更是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涌现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优秀制片企业。那么,这些发展的现状如何?在转型过程中又存在哪些问题?未来面临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表象繁荣,实则问题凸显

笔者注意到,目前国内的电影制片企业主要分为两类:大型国家级电影制片企业和地方电影制片企业。在大型国家级电影制片企业中,中影集团和上影集团无疑是典型代表。无论是人才、政策资源,还是作品的产量、质量,中影、上影都明显优于其他国有制片企业。在资源运作上,上影集团和中影集团采用“全明星阵容模式”打造的便是代表之作。该主旋律影片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响,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但我们也需认清,此种模式难以长期持续下去。

相对于资源丰富、规模庞大的大型国家级电影制片企业,地方电影制片企业底子薄、资源少。同时,由于缺少必要的市场化运作经验,地方电影制片企业生产出来的影片,一般难以得到市场认可。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整体来说,中国电影制片企业正经受着以下三大问题的制约。

首先是不尽如人意的抗风险能力。目前国内电影制片企业普遍抗风险能力不强。有的虽然已经在进行体制改革,但因没有及时更新观念,历史包袱沉重;有的缺乏成熟市场化操作经验的制片人才或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支撑,这正是中国电影制片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低的原因所在。其次,是不尽如人意的投资回报率。制片行业历来是个高风险行业,就中国制片企业来说,在现有的分账体系和演员片酬大幅度提升的影响下,中国电影制片企业很难盈利,而外来资金的疯狂涌入和不专业操作,更人为拉低了投资回报率。此外,优秀人才的匮乏也制约了整个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尤其是高端电影创作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成熟的职业制片人来负责电影项目的融资、开发、制作、发行、宣传等环节,成了制约中国电影制片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发展趋势亟待规划与探索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电影制片的重视,以及国内电影制片企业实践经验的丰富,中国电影制片企业渐趋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理念、思路及方向上大胆转型突破,作出了一些尝试,也有不少经验值得总结。在笔者看来,以下几家龙头企业的做法就极具代表性和参考价值:

以华谊兄弟为代表的“去电影化”发展模式。华谊兄弟目前已不再将制片发展拘束于电影领域,而是影视娱乐、品牌授权实景娱乐、互联网娱乐三个领域同步发展。在今年1月至3月的营业收入中,影视娱乐占华谊兄弟整体经济收入的35%,品牌授权实景娱乐占1%,而互联网娱乐占67%。华谊兄弟的“三驾马车”战略,无疑代表着中国电影制片企业发展的一种新方向。

以光线传媒为代表的“全产业链”发展思维。今年,光线传媒在影视产业、动漫、游戏、新媒体平台等“全产业链”的发展,比未开展全产业链时的同期收入增加了39.86%。

以“内容为王”为核心理念的博纳影业。尽管在互联网及产业链的冲击下,许多国内电影制片企业牺牲了一些在电影投入上的份额,但以电影制作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并未摒弃。以博纳影业为例,他们以打造优质内容,抗衡中国电影制片发展的种种阻碍,并最终取得了成功,如《智取威虎山》、《怪谈》等影片,票房收入近21亿元,据其财报数据,博纳影业在今年1月至3月所取得的收入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08%,这充分说明,只要保障电影的质量,电影制作依然可以带动中国电影制片企业发展。

以平台型互联网电影公司为代表的乐视影业。乐视影业不将电影制片企业的发展归功于自身企业的影视制作上,而是以一种平台的形式,去对一些有市场、有潜力、有关注度的影视进行签约收购,再利用自身的互联网基因优势,打造一个平台型互联网电影公司,通过与多方电影制片企业合作,得到影视作品的控股权。如与《爸爸去哪儿2》、《何以笙箫默》等影视作品的合作,乐视影业从中收益8.62亿元,这充分说明了平台互联网电影公司作为中国电影制片企业发展的可行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