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廊的生死劫

 紫嫣雅閣 2016-01-29

今天,我想谈谈当下中国画廊的问题,这问题我称之为“生死劫”。为何如此说?中国画廊业的发展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直至今日近二三十年。在此历程中,我今日要谈的是以中国书画为经营的画廊主体。如今,整个中国的画廊业,集体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局面。为什么会如此?我们今天反思一下。

卢肖璀 《春暖花开》

什么是画廊?

画廊一词是个舶来品,其英文名为gallery:画廊,走廊; (教堂,议院等的)边座; 旁听席; 大批观众;可见这一词汇内涵丰富由来已久。而画廊到了中国,绝大部分所谓画廊,仅仅只是具备了画店的功能。虽在2000年前后,逐渐涌现出一批以经纪人制度为方式的画廊体系,并随着他们的发展,整个中国画廊系统不断壮大。但就在这不断壮大并坚持走到今天之中,为什么当下全部画廊的生意都捉襟见肘难以为继?我想,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好好深究,中国画廊的前世今生了!

画廊本应是一个从发现、维护、包装推广再使人们逐步认识艺术家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这个机构的从业者,要求具有非常好的行业审美基础、运营基础、经济基础以及营销成熟度。但我们长时间观察看来,能够符合这些功能的机构在中国的画廊界占比有多少?实在微乎其微!那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所谓的画廊呢?细而观之,他们的商业模式、经营理念,其实都是今天买进明天就想卖出,事实上这不是画廊我只能称其为“画店”!从画廊角度来看两端,他承载的是艺术品创作者的世界和接受它的群体的世界。不可否认,也有一批真正的想做画廊的机构存在。但是基本看来现状都做得不完善不完美不完整,其业艰难!

卢肖璀 《妙趣横生》

畸形的出口支撑体系

我们以中国书画而论,创作者、书画家以自己的审美和精神追求为创作旨归,但是我们追问艺术家的作品卖给了谁?它用途何为? 画廊售出作品,本应该被真正的藏家或真正喜欢这件作品、或收藏、喜欢,加上需求其他实用功能的这些人来接受。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近十几二十年以来整个中国画廊业的所有去向只给了两部分为主体的消费人群。一是藏家,另一批则是打着收藏为名,却以投机为实,靠瞬间增值过程获利的巨大群体,而支撑这个群体的出口,就是以礼品为实用功能的巨大占比市场,这个占比在实用功能中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另一根源与我们整个社会处于的审美基础和阶段相关,过去二十多年大部分人的审美,并没有达到真正藏家的水准,而市场需求导向作用使得出现了大量左右创作者方向和行为的事情。艺术家也是人,是人就需要基本生活保障,在这种大环境之中不得不屈服,于是造成艺术家不得不去迎合主流审美按市场风向去创作,在如此的大浪中使得一批本具有天分、能力的艺术家扼杀在摇篮之中。同时,所有从业者因为大量礼品需求的存在和投机行为的大量囤积造成了艺术品市场以往十几年至最近几年,价格从来都居高不下,还逐年递增,仿佛不涨就不对,于是画家变成了你涨我不涨觉得丢人,我涨了你不涨也甚觉难堪,价格攀比蔚然成风。价格因之节节攀升,这个时候所有的利润都摆在眼前,这就是艺术品市场中所谓的击鼓传花了。这场大风刮起,甚至于杀猪的、卖猪肉、种菜、卖菜的,看见这里形式大好,都来趟这浑水,市场长时间叫好,谁都可以买谁都可以卖,催生出毫无科技含量,毫无核心水准的从业者大量涌现。这也就完全违背文章开头所说的画廊所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导致整个市场乌烟瘴气。

随着十八大以来,国家全面反腐出现,经济危机来临,两方重创,从根本上给整个中国书画通过画廊走向礼品市场的需求来了个釜底抽薪。横向参看,发达国家。艺术品市场事实上是一个以收藏、审美、实用、理性、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过程,好的艺术家越来越好,优秀的作品越来越多,而不好的艺术家自然被市场所淘汰。也就是说在未来,整个中国书画的礼品市场可以说一去不复返。

 卢肖璀 《吉祥如意》

畸形定价机制

同样,此基础上催生的另一个现象就是,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特别是书画市场定价的畸形。我们来看看这巨大的泡沫是如何形成的。纵观市场,我们一定会觉得可怕,一批年青、画得不错、当代有名的艺术家其价格已经远远超过了在历史上美术史上近现代中的一些大师。例如李可染、李苦禅、王雪涛;再如海派的陆抑非、唐云、谢稚柳。他们的价格大约在十万到三十万一平尺之间,但我们却发现当代的这些书协主席、美协主席、画院院长市场名气较大的这些艺术家,他们的价格从十万、二十万乃甚至于到了七十万、一百万一平尺,完全不在一对等线上。

卢肖璀 《春花秋月》

如此夸张,难道是我们不知道?还是大家视而不见?根源在于:一、这一系列问题无一不是由市场曾经的支撑体系所引起。首先对于近现代大师的作品,我们国家缺乏一套严谨公认的鉴定体系,这种鉴定体系的缺失和文化艺术品历史身份证的缺失,造成了现在需要消费它的人难以判断真假。还是以送礼为目的购买者为例,其购买是要用等价值的真品以达到送礼的目的,完成他送礼后的功能。如果买到假的送去,反而适得其反,于是他们就把眼光瞄上还在世、名气大、说来大家都知晓的所谓名家,即便贵我也买,为什么?买真怕买假。恰恰是这种心态以至供需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需求都涌向这些名人字画的创作者那儿,贵我也买这是其一。其二,关于艺术品价格的定价机制,我们可以分为在世的名家和已故的名家。已故的名家价格是从何而来?他是从一个真正的交易市场中形成的交易价格,即是由真实交易形成的真实价格市场。而在世的艺术家的供需关系变成了一种货少人多的形势,价格不涨对不起观众,光凭其唇舌和身边的一批粉丝们配合就可指定价格了,所以在世艺术家竟成了自己信口定价。可见,两种价格定价机制完全不公,也就是在世艺术家价格随时可涨,去世艺术家一定需要真金白银砸出来,也就形成了市场上这两大类作品涨跌和对比度的巨大差异曲线。

从历史长河来看,伟大艺术家廖若星辰,五十年以后一百年以后,今日之中所谓名家能剩几何?但已经过半个世纪一个世纪筛选的已故大师,他们也许依然会在星空闪耀。

卢肖璀 《无双》

今日画廊何去何从

那么我们从投资角度也好,从业者角度也好,如果不能打造一个真正良性的生态环境,画廊业依然前程暗淡。集体崩塌,今天不来,N年以后迟早到来,如今生死存亡之际该何去何从?

我以为,首要之重,必须回归“画廊”本质,其功能是发现,推广和运营及更好的维护艺术家同时推向真正的市场和消费者手中。其二,对于年青艺术家的发展方向我们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更应该做的是引导大众审美和艺术家创作,但绝不能强行左右只可尽力做好双向服务,至多不过适度错位。其三,也是迫在眉睫当务之急,要正确理解整个中国书画界产业链的缺失状态,造成每个环节带来的生态性恶化现象。

卢肖璀 《其乐无穷》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建立一套体系,来打通所有环节,使生态产业链中的从业者、画廊、拍卖行、经纪人、评论家、艺术家,创作者到收藏者达到一个良性生态闭环。从来到去,从去再来,这套闭环能全部链接打通,无疑画廊本身在这个环节中肩负重担和使命。所以,今天中国的画廊,如不彻底思维依旧固守陈规,不真正从本质上去提升和并用行动来诠释画廊的意义,那么我断定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画廊都要关门大吉!与此同时随之而生的,将是符合下一时代真正与艺术家共前途共命运一同成长进步的真正意义上的画廊!我相信在未来,整个中华民族自信和中国梦民族复兴的崛起,中国传统书画,必然会绽放她应有的光芒和历史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