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玉带钩演变

 老刘tdrhg 2016-01-30

                  汉代玉带钩演变
                       作者 

    西汉时期是玉带钩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西汉时期用玉之风甚盛,玉带钩的制作在继承战国时期器型和技法的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这一时期的玉带钩,制作用料非常考究,刀法简约大气,琢磨抛光细腻,纹饰线条粗犷挺劲、简洁精整,娴熟自然、圆润流畅,尽显独特艺术神韵。

    汉代玉带钩出土数量也比较多,其造型大多通体光素无纹。钩首头形雕琢得非常简洁,有的仅存轮廓,有的也只是寥寥几刀而已,但皆为粗犷有力,规整洁净。即使有的钩身有阴刻纹饰,也是非常简单、挺拔、有力。有的仅在钩面上琢磨几道弦纹,或在两道弦纹中间,用压铊斜磨方法,形成纵向凹槽,看似凸脊一般。但更重要的是西汉时期玉带钩的钩面上,开始出现了浅浮雕的螭虎、凤鸟等纹饰。

    前代较流行的禽鸟形带钩在汉代仍十分常见,但钩首、颈部更加细长,钩身宽而略薄,钮端多呈扁平状长椭圆形,整器造型夸张变形,着力突出禽鸟的动态美感,钩体大多素面无纹。亦见纹饰精美者,纹饰刻画一般作减地浅浮雕卷云纹,边缘多有阴刻平行线、云气纹、短斜线纹、网纹等,构图线条流畅。汉代还流行一类兽首形玉带钩,体做曲棒形琵琶状,多素面无纹,或钩体上部斜磨几道凸棱,钩首刻几条粗阴线,刀法极简。

    螭虎纹带钩琢磨成浅浮雕状,螭虎头形短宽,足有两尖爪,这种新器形、纹饰是汉代以前未曾见过的。两汉之际,玉带钩钮部继续渐离钩尾,向钩体中部移动,至东汉时期,钩钮几乎都在钮体中部位置或附近。西汉中晚期,玉带钩长度及大小,向小型化发展,长度超过10cm的带钩不多。东汉时发生了变化,既有长度不足2cm的小型钩,也有长度大于20cm的大带钩,1015cm的玉带钩,较西汉时大量增加。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古玉带钩制作的衰落阶段,使用数量锐减,类型单调,至东晋以后便为罕见器物。说明此时玉带钩的实用意义在减退。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究其原因,应与这一时期流行腰带带头形制的变革有关。

    魏晋时期,胡人南下入主中原,将其使用带扣系结腰带的传统传至中原地区。《后汉书·舆服传》及《隋书·礼仪志》记为,宋《礼书》称为钩鲽,相比玉带钩,具有使用方便、结构合理、固定结实牢靠等优点,因而传至中原地区后很快受到人们的欢迎并普遍使用。

    宋代玉带钩多见传世玉器,出土品不多,其风格特征带有汉代玉带钩遗风。例如,钩首多作禽鸟形、兽面形,体多扁宽而薄,亦有窄腹、体厚者。纹饰雕琢简练,多为浅浮雕螭虎形、鸟首形。矮钮,钮端呈扁圆状。

    图请参见前博文中(本博41日)中,两件藏品分别为真品和仿制的汉代螭虎造型玉带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