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蔡志忠:被玩坏了的禅

 紫嫣雅閣 2016-01-30

蔡先生这样写道:一切事物皆不变地住于究竟之中。它们从本初智慧中生起,不会结束,也不会永远是真实的。 

作者在封面上写道,修行者最重要的功课——心的调伏。 

这是蔡志忠先生的一本新书。三十年的创作,已让作者的四格漫画成为一种经典。 

禅,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落笔便错。 

但是,蔡先生仍然一笔笔地画了下去。在这个触目皆“禅”的世间,蔡先生不改初衷地绘着他的佛与众生。书里面讲的故事全部有典可查。 

在内页的上角看到了蔡先生的自画像,那画上除了他自己还有一只小鸟与之盈盈相对,一如他签名上的那只。 

或者,他只是一名译者。卷中画只不过是别于文字的另一类的波罗蜜。

镜子 

读罢,总觉得蔡先生画里那些自以为是的家伙,就好像是换了时空的我们,徜徉在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幸好,那故事里的主角总会遇到智者,而主角也总会被智者醍醐灌顶。 

看来,阎浮提众生真是佛缘深厚。 

书中,蔡先生摘录了这么一段文字。那文字的标题是:用心若镜。 

文中写道:“如何降服我们的心,令它不产生无谓的妄想、妄念?最好的方法是:让我们的心念跟镜子学习。 

镜子不思过去、不思将来,镜子永远只反映现在。我们的心也可以达到镜子的境界。把心当成镜子,该是心的正确使用方法······

如若可以,蔡先生说:那样的一颗心即使一次又一次地去照映尘沙,也不会损伤分毫。”

雨声 

说禅,就离不开公案。这本书中选录的公案,大都是师徒之间的问答。 

智懵之间,一句一句的对答,那机锋总是暗藏在理与非理之间。瞧不懂的,如坠云雾。瞧懂的,也大概因为是典,是早知晓了答案。 

那年,世尊拈花,也只是迦叶一人微笑。 

修禅到底需要大根器。就如,蔡先生选录的这则公案。 

一日,天雨。 

镜清禅师问:“外面是什么声音?” 

学僧答:“雨声。” 

镜清禅师说:“众生颠倒,迷己逐物。” 

学僧问:“老师,应该怎么感觉才对?” 

镜清禅师说:“我就是雨声。” 

参去吧! 

可,依旧一头雾水。 

于是,在画了图之后,蔡先生也终是忍不住,写下了这一行字:开悟者无我他分别,不为情境所迷。 

可,谜底一但说破,参禅也就失去了当机之趣。 

佛意 

以修行者标榜的我们,虽然没见过彼岸的风光,却总是不甘心自己的凡人身份。于是,使尽浑身解数:读经,打坐,拜佛······以使自己强大。望月不见,却每每以指为月。看蔡先生的漫画,那里面纷纭的众生相哪一个没有自己的影子? 

或许,正是这样一种相似,才让蔡先生1983年创作的四格漫画,至今仍被尚未觉悟的我们如此喜爱。 

而那里面看似飘渺的情节,画的其实全是我们自己的妄念。 

譬如,书中推荐的这则故事。 

有一位在家居士要注解《思益经》,去见南阳忠国师。 

南阳忠国师吩咐徒弟端来一碗清水,水里放了七颗米,并在碗上放了一双筷子。问居士道:“你晓得我现在要干什么吗?” 

居士说:“我不懂你的意思。” 

南阳忠国师说:“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真的懂吗?” 

——是啊,佛的意思我们真的懂吗? 

开悟 

问:自古以来,为何开悟者寥若晨星? 

——因为,我们到底是不够平常,不够相信,也不够勇敢。 

或者说,我们从来没有认真地去做。 

书里记载了这样一则隐喻开悟的故事。 

“有小偷家族,父欲授子艺。夜,带子入室行窃。入后,锁子进衣橱。大喊:‘抓贼。’遂遁。主人遍搜,未见,复眠。子在橱内思脱身之计,遂学鼠咬衣。闻声,主人掌灯,开橱查视,子吹灯而逃。主人遣仆追至一井边,子投石入井,终绕道而遁。至家,子怨。父乃说:‘吾技授汝毕。’子闻之,恍然大悟”。 

蔡先生说,开悟像极了这则故事,要靠自己的身体力行,别人无法替代。 

若问:无法替代的是什么? 

回答概是:一门深入的参修。然后,守得云开见月。 

蔡先生写道,开悟就如日本诗人芭蕉的那首著名俳句所写:万古长空,古池,扑通一声响!一蛙跳入水中。 

在书中,他为这则公案命名为:合一的瞬间。

然后,蔡先生这样写道:一切事物皆不变地住于究竟之中。它们从本初智慧中生起,不会结束,也不会永远是真实的。 

在离于所有合成事物的无生本质中,没有佛,也没有证悟。 

正如,书中所记载的那一声:扑通。 

作者为此书命名:禅解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