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家庭的实用型厨房装修及布置(共3篇) 第二篇发表后会引来各种吐槽,早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毕竟这只是我唯一一个厨房的装修及布置经验,还是10年前的,很多东西真是跟不上时代了(包括你们将要看到的第三篇)。如果我的错误、落后的观点给大家带来了困惑,我在此表示歉意。也希望更多的值友指出并补充你们的建议,供其他值友参考。 在看了各位值友的评论后,我还发现之前一些介绍存在遗漏的地方,我会在后面的补遗中逐一做一个补充。本来想单独写一份补遗的,但考虑到大家【不要骗金币】的要求,我还是在这篇中先写了吧,这篇的内容如果有需要补遗的,我就在评论中和大家交流了。 言归正传,直入主题,开始第三篇 关于调味品架当时装修的时候也考虑过调味品架是买挂墙上的,还是藏在橱柜里面的。回想起老家挂墙式的一段时间后被油烟熏的油腻腻的样子,最终选择了藏在橱柜里面的那种。 双层结构,上层我就放最常用的盐、糖、味精,下层是第二常用的酱油、醋、酒。生抽其实比酱油更常用点,但是习惯了放在另一个柜子里(后面说)。 食用油我直接放在灶台旁,一来这东西本来就容易沾油,二来他们的容器如果放在橱柜里拿取时容易打翻,所以就直接放灶台旁了。好处二,猪油靠锅的温度可以适当融化,挖取时更方便点,哈哈。 调味品放橱柜里其实也挺方便的,随手打开就可以拿到,实在不济就拿出来放台面上,用完再收,总比放挂墙的架子上沾油少。之前提到的灶具和墙之间留一点空间,这时候就可以用来放调味品。 家里肯定要储备一些调味品的,包括一包倒不完的,否则煮饭时发现盐没了咋办。所以当时特意挑选了一个带收藏功能的抽屉。其实也很简单,多了一根杆子,用来固定瓶瓶罐罐,防止开关抽屉过程中打翻;后部就直接用来放储备的非液体调味品。 这个抽屉底部一定要做防水垫,清理会方便很多。 顺便说下调味品柜上面两个抽屉,日常在操作过程中会用到的保险膜、垃圾袋、保鲜夹,以及备用筷子、勺子、刀叉,还有吸管什么的,都放里面。看上去很杂乱,我是懒得去整理,而且这些小东西稍微不注意就乱了,整理也是白整理,无所谓的【你们的吐槽我看到了,俺家厨房是够乱的,这点介意的请勿学,等待其他大神的厨房收纳经验贴吧】。 很多人会把常用的筷子、勺子也放进抽屉里,我个人是不建议的。一方面是懒,放抽屉里就必须每次都擦拭干净,否则都是水在抽屉里很容易滋生细菌;一方面就算你擦干净了,橱柜内部空间还是很封闭的,浊气多。 另一个橱柜,我直接做成两层,主要用来放米、榨菜、泡面、线面等,以及基本不用的各种碗也暂存在里面。 长吊杆厨房各种勺子、铲子、剪刀、漏勺、锅盖之类东西,总要有地方放嘛,挂是最常见的做法了。因此我当时干脆做了一根长吊杆,横跨水槽和主工作台。这么长的吊杆,不锈钢管一定要选厚的,否则吃不住劲会变形。我这根杆用了十年,上面挂满东西,至今没有任何问题。不过如果再长,我还是建议分两段来做,安全点。 下面逐一说下一些吊杆上的小部件。 锅盖架特意挑了挂在吊杆上的锅盖架,这样锅盖不用放在台面上,省空间,也不容易被碰倒。锅盖架下面必须有接水盒。在篇二中有值友问,哪里有多个锅盖的锅盖架买(他说淘宝上都是3个的),我搜了下,还真不常见,但是我这个居然就是四个的。但实际上,我这个最方便也就放两个锅盖。硬放第三个,要么是被上一个锅盖的抓手部位挡住不好放,要么就是放入后上面一个锅盖的抓手部位被挡住不好拿出来。 我对比了下3个锅盖的锅盖架,在高度差不多的情况下少了一层,反而让每层的空间都更大,相应的放入拿出都会更方便些,所以不要硬去找四个锅盖的架子了,真的需要,还不如考虑买两个锅盖架来用。话说,我就是因为这个锅盖架最方便是放两个,我有一个备用锅的锅盖干脆被我雪藏了,将就吧。 厨房里要挂起来东西肯定很多,S钩是最方便的,买一打,随便挂。如果担心S钩容易脱落,就去找几根扎带,绑下不让他脱出来就可以了。 多用途刀架及筷笼由多用途刀架和筷笼自己组合而成,尽管现在网上各种设计的都有,但还是比较喜欢现在用的这种(个人习惯)。 刀架,顶部六个刀位,三个大刀三个小刀,足够用了(陶瓷刀不能放这里,另外说)。 然后有一个放砧板的位置,现在用于放蒸东西的架子什么的,木砧板放这里档位置,而且很重。 最外面其实是一排挂钩,我是买了一个筷笼,挂在了挂钩上,把他们组合在了一起。 这么利用的好处在于,筷子、勺子洗完湿漉漉的,放进去后水会直接滴到水槽里,不用管它了。用这种筷笼也利于通风干燥,比放在抽屉里方便且卫生多了。 刀具虽然也有水,但不多,而且滴在水槽后部的台面上,一抹就干净(很多时候我都懒得理,其实刀放上去前擦下就好)。 说实话,我这个多用途刀架及筷笼真的是落后了。一方面是材质上的,现在都是什么纯不锈钢或太空铝的,而且在刀架位置也加了柔性材料可以放陶瓷刀了,一方面现在有各种形式的置物设计,很可能就有适合你的,不像我自己搞组合。 但是,我建议大家计算下自己厨房的常用小东西有哪些,自己厨房的布局是怎么样的,自己的生活习惯是怎么样的,再多到淘宝上去看看各家的特点,最后从需要性、便利性、实用性来综合考虑,哪种置物架最适合自己。我就是结合自己有哪些小东西,考虑到最会滴水的要挂在水槽上方的需求,当年选了自己组合。现在如果要换,我也会去找类似设计的,用着顺手。 一变三置物架这个架子是装修那年在百安居顺手买的,后面就再也没有见到过。我建议大家找找看类似的架子,真心的好用啊。 最外面一根杆,绑上S钩后,专门用来挂漏勺、锅铲、大汤勺、洗碗刷这类洗完湿漉漉的物件的,同样是滴水到水槽里。 中间一根杆,可以用来挂拧干的抹布,通风快干。 最里面的一根杆,我基本没用。不过从照片上你可以看到,我把滤水盆架在了这个位置,空间利用率大大的啊。滤水盆的少量存水同样会滴到水槽后部的台面上,我是等洗碗的时候顺便擦下就好。 如果觉得一变三置物架好用,又找不到类似的,大家可以试试安装上面两种(图片只是示意,上一张图片的挂钩应选择前面的吊杆有的,或自行加S钩)。有很多东西是可以通过替代品来实现类似功能的,灵活应用就好。 短吊杆在水槽右侧的这个小墙面上,我同样安装了一根短吊杆,充分利用墙面空间。喷壶式洗洁精、橡胶手套、放海绵块的篮子就挂在这上面,洗碗的时候拿起来很顺手。 砧板被我放在这个角落了,习惯用这种砧板,挂起来吊杆压力很大。同时砧板也是容易滴水的,放这里好歹不影响主工作台。 小结 大家请留意到,洗碗时要用到的工具和洗完碗后要挂起来的器具,基本上都在水槽上方和右方,这样就让水槽区域操作起来很顺手,且洗完东西后水不会到处滴。 关于材质选择,大家仔细看我的照片就会发现生锈还是挺普遍的。当年一方面为了省钱(差价真的很大啊),一方面太空铝、纯不锈钢还不是很普遍,所以基本上都是电镀的。现在买,大家还是买好点的吧,好看也卫生一些。
微波炉隆重介绍下我家的微波炉,也是当年的明星产品,电脑版+光波+微波,很贵的好不好。淘宝买了挂架,吊在半空中节省空间。不过两三年后就逐渐沦为储物柜(个人习惯,后面发现不需要微波炉也行,就逐步淘汰了),准备过段时间干脆拿到单位去,然后看看是不是换个烤箱玩玩。 这里顺便提下无数人吐槽的厨房太乱(冰箱和微波率顶上的东西吓到你们了吧)。一方面,我真不是那种什么东西都会整理的很齐的人,差不多就好了;一方面,我真没地方放啊。为什么我三番五次申请加装吊柜,就是因为随着零零散散各种物件不断添加,厨房储物空间早不够用了(装修后头3年空间还足够呢)。我的厨房算大的了(2米*3.1米的贴瓷砖后实用面积),现在那些100平米带电梯扣除20%公摊后开发商还宣传说能做三房两厅的房子,有哪个厨房有我大?大神们,你们的橱柜不见得比我现在的多吧,怎么收拾东西的,真心要请教下了。 活动架子当时窄体工作台没有做和墙等长,已经是为了锅具摆放留出空间了,以及考虑到今后改动的便利性。 锅这东西,总不好放在橱柜里面吧,包括你煮完汤的高压锅要找个地方放以腾出火眼来继续炒菜(人多要双锅的时候)。因此窄体工作台右侧空出来的地方,我买了空间大师置物架来用。先是买了一个,近几年锅具有增多的趋势,又买了一个。这种架子隔层高度可以灵活调节,金属材质又不怕锅底烫,很好用。 老式电饭锅VS电蒸锅这台电饭锅可是从老家带过来用的,十几年了。为什么我还是用这种老式的呢?煮饭,不管是干饭稀饭,我都习惯用高压锅,因此电饭锅主要用来热饭菜、蒸东西。这种老式电饭锅上面可以架蒸笼,很好用。 而为了方便,我给电饭锅装了一个机械倒计时定时器(不支持自动定时开,用不上)。需要热东西、蒸东西的时候,直接定个时,转身干别的就可以不用管了,到时候自动断电。 当然,现在大家没必要像我这样这么老土了。一种,可以买电蒸锅,自带定时功能;一种,买一个电磁炉+右图的不锈钢蒸锅,可以很灵活的组合。日常放那边专门蒸东西,火眼不够用或想吃火锅,就把电磁炉拿下来用,蒸锅还可以放燃气灶上使用。等哪天我的老古董电饭煲报废了,我就准备这么干。 电高压锅随便找个图片,自己的忘了拍了。 我们家没有买现在的那种电饭煲,是因为当时觉得这东西基本只能用于煮饭(当然现在有多功能的了),不如买个电高压锅方便。而且用过电高压锅后,实在太适合我们家了。 电高压锅第一个好处,不用人看着,不冒气,安全。第二个好处,可以预约和保温。我们是双职工家庭,老人不在身边,自己带小孩。小孩中午放托管,我们吃食堂或快餐,晚上下班到家已经6点多,再煮饭要到7点半甚至8点才有的吃。有了电高压锅,早上出门前我们把汤料准备好放大盆子里,米放小盆子里,一起放进电高压锅(就是隔水炖),预约定时。晚上回到家,炒两个菜,鱼放电饭煲里蒸下,基本上半小时搞定,就有三菜一汤一饭吃了,极大的节约了时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当年京东有一款九阳电高压锅,全国最大的6L容量(现在咋的都只有5L的了),299元,我前前后后帮亲戚朋友同事邻居买了20多个,都是被我忽悠着买的。老娘刚开始用不习惯这电子的东西,后面居然也会向邻居推荐了,就冲着方便去的。 原谅我废话这么多,我个人总结,对于双职工普通家庭,不会搞那么多花样的,一个燃气灶+一个电高压锅+一个电蒸锅(或电磁炉+蒸锅组合),再备一个普通高压锅,基本上可以满足日常的煮饭需求,堪称完美组合。 带缓冲阻尼铰链当时装修的时候,厂家提供的铰链狂贵,带缓冲阻尼的更贵,因此就没有选择,将就着用。不带缓冲阻尼,橱柜门在关起来的时候就是嘭的一声。尤其是灶具所在位置的那个橱柜,如果你开小火煲东西,快速关门带来的气流就会把小火吹灭,尽管灶具带安全保护,但还是很担心且影响煮东西。 因此后面,我就上淘宝自己买了带缓冲阻尼的铰链给换上了,非常实用。淘宝上的所谓“进口”“原装”“海蒂斯”,看价格就知道是扯淡,但这玩意实在没什么技术含量,我买的国产的都用的挺好的。所以别被实体店商家忽悠了,直接淘宝挑个十来块的买了就是。 购买时要注意的,是铰链分直弯、半弯、大弯三种型号,你不知道买哪种可以拍下原来的照片给卖家,他们一看就知道。铰链尺寸都是标准的,所以不用担心买回来装不上。 下面是非常重要的广告时间,请勿走开 陶瓷刀以前都是用不锈钢菜刀,国产品牌,高大上的下不去手啊。去年被一群海淘的伙伴挑拨,说陶瓷刀切土豆、胡萝卜像切豆腐一样,忍不住也跟风买了京瓷陶瓷刀。说个笑话,老爷子切螃蟹,不听老娘劝阻,说没听说过菜刀不能切螃蟹的,一刀下去把陶瓷刀给蹦了。听说这把刀要两百多后,我回家就觉得他怎么有点不对劲,很安静,和往常不一样,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老人家实在无法想象一把菜刀要两百多)。 说真的,陶瓷刀切土豆、胡萝卜到不了切豆腐的程度,但是实在是太好用了。现在除了切硬的东西会用不锈钢菜刀,其余全部陶瓷刀。 听说陶瓷刀最早还是咱中国人发明的呢,但是国产陶瓷刀和京瓷的比起来,明显感觉到差距。在前一把京瓷崩掉后,我买了一把国产的顶着,图他便宜。老婆、老娘一上手,直接表示抗议,立马又去淘了京瓷。所以,如果你想入手陶瓷刀,强烈建议京瓷! 外贸锅具从小习惯了中式铁锅,对不锈钢锅一直不感冒。也曾经买了一个,后面才知道不锈钢的物理不粘是很考验火候的,咱没那水平。不过粘锅这个事情实在讨厌,在看过【大妈】的晒单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入手了【苹小果呢(小店一枚)】的几个不粘锅,一发不可收拾啊,基本淘汰了原来的锅具。 咱不怕做广告,想不粘锅又希望实惠的,大胆的入手外贸不粘锅吧。平常家里就三口人,现在的主力锅具就是这两个不粘锅。小锅,主要用于煮汤、下面,偶尔也炒下量少的菜;大锅主要用于炒菜、煎牛排什么的。一口锅大几十块钱,用个一两年肯定没问题,换一个也不心疼不是。 人造石台面硬度问题很多人说人造石台面硬度不够,不能砍骨头。这点确实是需要注意的。家里的台面曾经砍过大骨头,刚开始没发现,后面留意到有一点裂痕,但不影响使用。因此现在基本让卖肉的帮忙把骨头砍好,实在要在家里砍的,就放地上砍。 而为了保证日常使用人造石台面的安全及延长使用寿命,如果可以的话,在安装时请让师傅在工作台下多架几根支架进行加固,让力量可以更均衡的被支架承受掉。 在评论中看到很多人说石英台面,不好意思,这玩意我真心不知道,当年好像没这个。是不是石英的更加耐用?请大神给大家科普一下吧。 塑料袋收纳盒及3M广告市场买东西后,肯定会有一些好的塑料袋会留下来,找个地方收纳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买这种收纳盒,贴在空余的墙面上,塑料袋从上面塞进去,从下面抽出来。 在墙面安装一般是用双面胶的,这时候就轮到压轴的3M广告了。3M双面胶实在是胶中战斗机,粘力一流,撕下无痕,家中必备品。而3M有两点要注意: 一个是必须买正品,宁可到自营电商买贵点的,也不要买来路不明的马家货(但我在马家找到一家专业卖3M的,很正,而且是各种规格型号都有,他是做定制批发的)。我车子的晴雨挡,四儿子用了山寨双面胶,热风枪加热后也就顶了三个月。自己用3M+电吹风,现在两年半了,杠杠的。 一个是3M双面胶建议加热后黏贴,能够完全发挥出威力来。小面积的,你拿打火机烤烤就行,大面积的可以用电吹风。黏贴后尽量24小时后再承重。 接下来是补遗 烟机选择及使用一半教训一半小技巧。 当时买的侧吸式,好用是好用,但是烟机内腔不是一体成型的,导致油烟在集中到储油槽的过程中,居然从不锈钢腔体接缝处漏出来了,滴到台面上。找售后处理过一次,不是很理想,最后干脆拿几张纸巾塞在滴油的地方来解决。不知道现在油烟机是否还做一体成型内腔(前几年在宣传中有看到),或者是已经不容易出现我那款的bug,大家在挑选油烟机的时候可以注意下,能选择一体成型的就一劳永逸了。 而油烟机的那个储油槽,清理很麻烦的说,就算现在用了不粘材料,每次倒完要洗也是讨厌。我老娘教了我一招,也是拿纸巾铺里面(更完美的是先垫一层保鲜膜再放纸巾),隔断时间拿出来纸巾、保鲜膜一扔,换上新的就可以安装回去了,懒人必备啊。 插座和小厨宝第一篇只说了插座要安装哪些,忘了说功率问题。对于有打算使用即热式小厨宝的,请一定留足够4000W的插座和电源线。即热式小厨宝2000W功率是不够的,水小才够热,水大温度明显降低了。其它一些电器,也要注意最大功率问题,有可能超过2200W的都请直接奔着4000W预留着。 储水式小厨宝,一般容量都不大。以我的经验,肯定够你冷水洗碗后烫一遍,但如果你想用热水洗碗还真不够(尤其人多碗多的情况)。所以请根据你的洗碗要求,选择是即热式还是储水式。 另外,不知道现在储水式小厨宝还有没有用塑料内胆的(我第一个海尔的就是),千万别买,不耐压不耐用,我们小区是变频泵加压供水的,水压较大,几年后内胆爆了…… 很关键的冰箱单独供电我忘了说了,幸亏有值友提到。冰箱,切记要单独供电,单独空开,这样万一你多天不在家需要断电防止意外的时候,不至于连冰箱一起断了。 还有台面下的插座用台面上带开关插座的开关来控制的方式,有一个改进方案,就是单独安装多联开关来进行控制,而不是利用其它插座的开关,这样所有插座都能有开关来控制。 洗碗机这点是吐槽排名前三的。不好意思,我确实自己没用过洗碗机,完全是根据别人的反馈和一些晒单,结合自己的要求,提出洗碗机不好用。我记得有一篇晒单里提到,首先要保证锅碗摆放合理,然后能洗净90%的锅碗,对粘的很厉害的无解。对我个人而言,洗一顿碗也就十几分钟的事,而洗碗机可能存在洗不干净的情况我是无法接受的,实在无法忍受一块脏碗和一堆干净的碗放在一起,想象下下顿饭要用的时候拿出来…… 不过这真的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评论里那么多人说洗碗机好,现在身边应该能找到人购置了洗碗机了吧,建议到亲戚朋友邻居同事家里考察下,确定是否满足自己要求后再决定是否购置,会保险一点。 水槽同样是吐槽排名前三的。 台上盆好用还是台下盆好用,其实我在第二篇中已经把两种槽的优缺点说了,看大家怎么选择就是了。 单槽还是双槽,我的逆天“经验”不是没有原因的(但确实片面了)。看到评论后,我特意和家人考察了建材市场,哇塞,大单槽真是够大,好爽。但是讨论后,果断放弃。为什么呢? 我们家经常是两个人一起下厨的,共同洗菜、炒菜,以节约时间。一般我们会这样:一个槽洗青菜,一个槽杀鱼洗鱼,互不干扰。然后煮饭过程中,一个槽继续洗菜、准备菜,另一个槽用来放脏的碗(例如打蛋后的那个碗、用淀粉调肉片后的碗),还有洗锅烧下一道菜,这样必须两个槽才方便。还有就是洗碗,我们是一个槽堆碗,洗一个碗放另一个槽过水,都转到另一个槽了再逐一过水后转回来,最后一个槽烫碗另一个槽用滤水篮架碗。 这种使用习惯造成,大单槽完全无法满足我们的要求。而洗锅,说真的,我们没感觉槽不够大,炒锅根本不用整个放进去,高压锅、电高压锅内胆整个放得下。所以,结合自己和家人的使用习惯来选择是最合适的。
至此,我的厨房装修及布置经验就告一段落了。里面很多是个人的户型、习惯、喜好形成的方案,不一定适用你家的情况;且主体装修时间是在十年前,肯定现在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只希望这篇经验能够在源头上给大家一些启发,让大家装修出更加满意的厨房来,我就很开心了。 用几个心得小结来作为结束吧。 别一下子做的太死,把所有空间都给占满了,留些空间后面改造用其实也不错 有些东西打死都不能减掉,例如地漏。 有些东西不能将就,多了解一些知识(包括市面各种产品功能、设计风格、别家的成果),你知道是必须品、确实有用的,一定要做,贵也要做,例如水槽下的防水垫。 多考虑下主要居住人员的生活习惯(你要是先有房子再有另一半,那就祈祷吧),装修出来用的会更顺手,而不是单纯听设计师的、看样板房、抄邻居的。
最后,还要为我的粗浅见识给大家带来的麻烦向各位值友说声对不起。同时也向热心指正的值友表示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