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坚持唯物史观

 昵称16244679 2016-01-31

  摘要:在西方公共经济学中,政府是公共经济活动最重要的主体。而政府之所以成为公共经济的主体,是多种判断标准权衡的结果。其实,作为公共经济主体的政府的首要职能就是,把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统治阶级。而在统治阶级内部也会进一步地进行分工,形成专门从事国家事务的官僚集团。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使得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一旦劳动可以平等地、无例外地分配给一切社会成员,那么,不仅资产阶级是多余的,官僚集团也是多余的。当西方经济学用未能实现有效产出来界定市场失灵时,其实谈的是市场经济失灵,它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机制在它自己创造的生产力的压力下失灵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必须是社会主义的,而不能是资本主义的。这就使得中国政府不能不干预和引导市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家宏观计划调控为导向,这样才能实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从来没有做到也不可能做到的共同富裕的目标。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公共经济主体;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官僚集团

 

  一、国家与政府

  在西方公共经济学中,政府是公共经济活动最重要的主体。而政府之所以成为公共经济的主体,是多种判断标准权衡的结果。一是,公共产品在投入—产出的过程中成本难以测量,或很难判断消费者的消费量,从而无法向消费者收费;二是,需求对价格的变化缺乏弹性,价格调节不会影响消费;三是,为了解决公平问题;四是,交易费用或者说组织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较低。

  但是,从唯物史观来看,我们发现,“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一个时候是没有国家的。国家是在社会划分为阶级的地方和时候、在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出现的时候才出现的。”“确切地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以色列学者卡西姆认为,每个国家的“公共职能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提供那些非政府主体不会提供的或无法提供的服务;二是通过政府行为(如执法、行政管理、法庭审判)或政治手段(折中和平衡)来处理矛盾、解决问题。”而且在第二类职能涉及强制实施某种解决办法时,“常常要越过道德标准或其他行为准则的界限”。所谓越过道德标准和准则界限,其实就是对被统治阶级采取不同于统治阶级内部处理的残酷措施,就是阶级压迫。

  因此,作为公共经济主体的政府的首要职能就是,把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统治阶级。“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而且在这一点上民主共和国并不亚于君主国。”斯大林在谈到十月革命后的一段时期时也指出,“我们的国家在这个时期中实现了两个基本的职能。第一个职能是镇压国内被推翻了的阶级。这一点使我们的国家在外表上和从前的国家很相似,因为从前那些国家的职能也是要镇压不顺从的人,但是这里有一个原则上的区别,就是我们的国家是为了多数劳动者的利益来镇压少数剥削者,而从前的国家却是为了少数剥削者的利益来镇压多数被剥削者。第二个职能是保卫国家以防外来的侵犯。这一点也使我们的国家在外表上和从前的国家很相似,因为从前的国家也用武装保护自己,但是这里也有一个原则上的区别,就是我们的国家反对外来的侵犯是为了保护大多数劳动者的成果,而从前的国家反对外来的侵犯,却是为了保护少数剥削者的财富和特权。”

分享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隋萌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