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复发作眩晕必须寻找病根

 残云伴鹤归 2016-01-31

 

反复发作头晕或眩晕的患者,首先应找到病因。排除耳鼻喉科疾病外,还应考虑可能为脑血管病或颈椎病。总之,眩晕的病因、机制十分复杂,其诊断是在排除其他相似疾病的基础上寻找病根,对因治疗。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引起眩晕的疾病以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最为常见,又称内耳耳石症,发病年龄30~60岁,老年人更常见。内耳耳石由于头位改变重力作用而移位,刺激前庭神经末梢引起眩晕和眼震。当患者处于某种头位或某一特定位置时,突然出现旋转性眩晕,眩晕历时短暂,数秒至数十秒;眼震为旋转性或水平性,持续10~20秒,无听力障碍。头后仰或侧倾时出现眩晕伴眼球震颤可自发缓解,预后良好,重复变换头位仍可诱发,但逐渐不再出现。


对以头晕、眩晕为主诉的患者,一定要进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检查,主要鉴别是否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具体做法是:患者坐于检查床上,头向一侧扭转45°迅速向后躺下,头部向后仰15°~30°,观察患者眼震方向。如果头部向右侧扭转后诱发出现逆时针扭转性眼震,或者头部向左侧扭转后诱发顺时针扭转性眼震,均为阳性,则可诊断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指脑前庭神经及小脑、大脑等的病变所引起的眩晕。最常见的是脑血管性眩晕,分出血性和缺血性,以后者多见,通常起病均较急。因前庭系统主要由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前庭神经核位置表浅,对缺氧敏感而易出现症状。一般而言,病变越邻近椎基底动脉的末端,眩晕越剧烈,耳鸣耳聋越明显;病变越接近动脉主干,内耳症状越不明显,而以神经症状为主。


脑血管性眩晕


脑血管性眩晕常见以下类型:迷路卒中,延髓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脑梗死。椎基体动脉的重要特点是50岁以后颈椎易发生退行性病变和骨赘形成,从而压迫血管影响大脑供血;椎动脉极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随年龄增长动脉管腔逐渐变窄,影响大脑供血。眩晕的性质可为旋转型、浮动性、双下肢发软站立不稳。眩晕可自发,也可因患者转换体位,头颈部屈伸和转动时诱发,或使已有眩晕加剧。




梅尼埃病


属于特发性内耳病,病理表现为膜迷路积水,临床表现多为反复发作性眩晕,波动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伴有耳胀满感,称为四联征。不少学者认为,其发病与精神因素、情绪因素及身心功能紊乱有关。


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影响导致血流障碍的眩晕综合征。其特点是眩晕呈间断性、反复性,发作时与颈部活动姿势有明显关系,可伴有恶心、呕吐、颈项背部不适、耳鸣、视觉障碍等症状,以中老年人居多,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在老年患者中,眩晕还要想到血管性疾病、肿瘤、心输出量的暂时性减少、贫血和药物反应等。镇静药和安眠药可能会引起头晕的感觉,只有详细询问病史才能排除上述病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