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靖雯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次年,14岁的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神情自若,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到亳州拜谒太清宫,晏殊随驾而行。宋真宗从京城到亳州的行程和路线也都是晏殊设计制定的。 晏殊做事严谨细致,皇上每次向晏殊询问事情,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连同那个小纸片都装在一起呈给皇上,皇上对他的谨慎严密很欣赏。明道元年(1032),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但好景不长,第二年太后拜谒太庙,有人建议她着衮冕前往。衮冕是皇帝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戴用的正式服装。晏殊认为不妥,不符官制,不合礼制,因此坚决反对。“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因此被贬知亳州。这位太后就是“狸猫换太子”中的刘后。 晏殊不仅在政治上功成名就,在文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等佳句广为流传。 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在亳州任职的记载不多,在叶梦得的《避暑录话》中记载了他在亳州的一件事:“一日,游涡水,见蛙有跃而登木捕蝉者,既得之,口不能容,乃相与坠地,遂作《蜩蛙赋》。略云‘匿蕞质以潜进,跳轻躯而猛噬。虽多口以连获,终扼吭而弗制’。”想必从青蛙捕蝉的故事中,晏殊也悟出了不少人生哲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