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证论治:1、阴阳八纲辨证法

 清茶清清 2016-02-02
 

一、辨阴和阳

阴阳两纲是中医八纲中的总纲。里、虚、寒属阴;表、实、热属阳。根据上述六纲分析,阴阳的整体病程中,有兴奋与抑制、亢进与减退、有余与不足,在阴证阳证之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把复杂多变的证候,概括为阴证、阳证两大类型。

1、阴证:症见精神萎顿,语言低微,面色暗晦,目光无神,动作迟缓,近衣喜暖,口中合,如面向壁卧,闭目恶明,不欲见人,身寒肢踡,呼吸微,欲得温,不渴身寒,手足冰冷,便溏,二便清白,脉沉或迟,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

2、阳证:症见精神兴奋,烦躁谵语、发热面赤,身热多言,身仰肢展,身轻神烦,去衣喜凉,气粗口渴,语音粗壮,开目望明,喜于见人,手足温口渴引饮,便秘溲赤,舌苔黄燥,脉浮或数,或脉数大有力等。

3、真阴不足和真阳不足:均是由于阳气和阴气偏虚,所表现的两种不同病情。

《医学心语》说:“假如脉数无力,四肢倦怠,唇淡口合,肌冷便溏,饮食不化,此真阳不足也。”

程国彭说:“脉数无力,虚火时炎,口燥唇焦,内热便结,气逆上冲,此真阴不足也。”

《沈氏尊生书》说:“阳虚阴虚皆属肾。”“阳虚者,肾中真阳虚也,真阳即真火也;审是虚火,右尺必弱;阴虚者,肾中真阴虚也,真阴即肾水,审是水虚,脉必细数。。。”

二、辨表和里

是鉴别疾病病位内外,及病势深浅、轻重的两个纲领:

《内经》:“皮毛经络为外,外有病属表属轻;脏腑骨髓为内,内有病属里,属深属重。”

1、表证:

是病变于机体表部的症状。为外感六淫所致的疾病。温病时邪在卫属表,邪在太阳属表,表证多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发热恶寒或恶风,苔薄白,脉浮为主,或兼见头痛,鼻塞,咳嗽等。若邪入少阳,属半表半里证。

症状:疾病恶风,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头痛脉浮,舌苔薄白者,为表证。应鉴别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表邪入里证,以便进行治疗。

1)表寒和表热共有证:头痛、身热、脉浮;

2)表寒:明显恶寒,发热轻,脉浮紧;

3)表热:恶寒轻,或不恶寒,发热重,脉浮数;

4)表虚和表实共有证:恶寒、发热、脉浮;

5)表虚:有汗、脉浮缓;

6)表实:无汗、脉浮紧。

2、里证:

是各脏腑病理变化为主的症状。用八纲辨证,均属里证。邪入气、营、血,属里。邪入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属里。里证病程长,不恶风寒,脉象不浮,多舌质舌苔改变。

1)阳明里、实、热证症见:高热、神昏、谵语、烦躁、口渴、胸满、腹胀、二便闭塞,舌苔黄腻,脉沉等为代表。还要结合脏腑辨证法,辨别病变部位,在何脏腑,及寒热虚实;

2)里寒:不渴、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四肢冷,苔白,脉沉迟;

3)里热:口渴、发热、烦躁、小便黄短,舌苔黄,舌质红,脉沉数;

4)里虚:食欲减少、疲倦懒言、心跳、头昏,苔淡白,脉沉弱;

5)里实:便秘、腹胀满痛、拒按、发热汗出,或谵妄发狂,苔黄厚、脉沉实有力;

6)表里辨证:重在掌握特征,尤为掌握表证特征,如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等;

7表里同病,如表里俱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或半表半里等;如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有腹胀,便秘,小便黄等里证。

原因:1表证未解;邪已入里;2病邪同侵表里;3旧病未愈,复感外邪。

8初病在表是否入里,表证已罢或未罢。凡里证继而出现表证,是否里证出表,或是又新感表邪。

程国彭说:“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苔,脉息浮,此表证也。”“假如潮热恶热,腹痛口燥,舌苔黄黑,脉息沉,此里证也。”

三、辨寒和热

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辨寒热就是辨阴阳之盛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热”谓此意。

辨别疾病的性质,属寒属热,是确定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对疾病全部综合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如病人面色,喜恶热寒,四肢冷暖,口渴与否,大小便情况,舌象脉象,进行鉴别。

1、寒证:症见面色苍白,四肢清凉,口不渴或渴饮不多,喜热饮手足厥冷,恶寒身冷,气冷息微,大便稀薄不臭,尿清长不臊,舌淡苔白润(滑),脉迟等。

2、热证:症见面色赤红,发热恶热,气热息粗,手足燥热、躁扰,唇干裂或红肿,口渴喜冷饮,大便闭,便秘便臭,或自利灼肛,尿短赤尿臊。舌苔干糙,舌质红或干黄,脉数或浮洪有力。

3、寒热辨证要点:寒热须分真假,抓住本质不为表面假象所惑;如大寒反不欲近衣者,为热在骨髓寒在皮肤,是真热假寒;如身大热反欲近衣,为寒在骨髓,热在皮肤是真寒假热。

4、辨寒热须分部位:如在表、在里、在上、在下、在脏、在腑、在气、在血等不同。

5、辨寒热夹杂及虚实不同:

1)寒热错杂:如表热里实、上寒下热、上下俱热、表里俱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虚寒、虚热、实热、实寒等。如胸中烦热,又频频呕吐的上热证,同见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的下寒证;

2)寒热转化:先寒后热,热后寒渐消失,是寒转热证;如感寒邪,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苔白,脉浮紧,属表寒证。病情发展,病邪入里,寒转热,寒化热,寒消失而发热,心烦口渴,苔黄等热象。为表寒转里热证。

如先见热后见寒,见寒后热消失,为热证转寒证。如高热病,由于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度,随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弱,是热证转寒证。

3)寒热真假:一般情况,病的本质和反映情况是一致的。热病见热象,寒病见寒象。特殊情况,如危重阶段,出现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现象。即寒证见热象,热证见寒象。症状和本质相反。特别要细心辨别。

4)综合病人证候:口渴与二便,四肢冷热,舌质、舌苔、脉象等来辨别。

程国彭说:“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饮食,烦燥,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饮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

四、辨虚和实

虚实是鉴别病体,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虚证是正气衰减,生理功能减退的表现;实证是邪气亢盛,生理功能亢进的表现。虚实一从体质区分,二从脏腑区分。是确定治疗补正或祛邪的重要依据。《素问》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虚证症状:生理功能减退,身体虚弱饮食不佳,语声低气短,一身无力,精神萎痱,消瘦,听视力减退,舌净无苔,舌体胖嫩,脉细弱无力等。

应分阴虚阳虚,或阴阳俱虚,常见后天失调,或久病、重病后,正气不足,如常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

如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身倦无力,形体消瘦,气弱懒言,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淡嫩,少苔脉细等。程度各不同,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别。

1)血虚证:是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组织、器官的证候。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女月经量少,延期或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等。

2)气虚证:是指全身或某一脏腑机能减退出现的证候。表现面白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动则诸证加剧,舌淡脉虚弱。

3)阴虚证:是肌体阴液亏损的证候。表现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4)阳虚证:是肌体阳气不足的证候。表现形寒肢冷,面色虚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脉弱。

2、实证症状:病邪过盛,身体机能亢盛,体质壮实,精神兴奋,声高气粗,腹满疼痛,拒按,小便赤短不利,大便干结或热痢下重,舌赤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1)虚实错杂:

症状:既有虚证,又有实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证候,有以实证为主兼虚证,有以虚证为主兼实证,有虚实并重的,有表虚里实,有表实里虚,有上实下虚等。

如肝硬化腹水病人,可见腹部膨隆,青筋暴露,二便不利的实象。但又有体形消瘦,气弱乏力,脉沉细弦的虚象。

2)虚实转化:病势发展,邪正相争,变化复杂,在一定条件下,虚证实证相互转化。实证可转化为虚证,虚证可转化为实证。

3)实证转化为虚证:多由实证失治或误治或邪气过盛伤及正气而成。如高热,口渴,烦躁,脉洪大等实证,日久不愈,邪气久留,损伤正气,可出现消瘦,少气无力,面色苍白,脉细无力等虚证。

4)虚证转化为实证:比较少见。多见先为虚证,后转化为虚实夹杂证。例脾虚食滞,食少纳呆,身倦乏力等脾虚证,脾失健运,继而出现脘腹痞满,嗳腐吞酸,大便秽臭,舌苔厚腻等,虚实夹杂证。应注意,虚证、实证的假象,谓“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

5)虚寒证:面白,畏寒,下利清谷,手足冷,脉沉迟无力;

6)寒实证:在表与表寒证相同,在里为寒与体内病邪结合。如食滞、痰湿、瘀血等。

3、虚实辨证要点:

1)注意病期新久:体质强弱,年龄,壮年多实,年老多虚,或过服攻伐克消药等。分析虚实真假,有时“大实有赢状,至虚有盛候”的特殊情况。

2)分清虚实夹杂:虚实在上、在下、在表、在里;是独见,夹杂互见,是脏、是腑,在气,在血,一脏独虚、还是脏虚腑实等。有否寒热,表里等参差互见。

《内经浅解》说:“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里俱实,表里俱虚,必须考虑邪正消长程度多少,决定缓急轻重措施。

程国彭说:“病中无汗腹胀不减,痛而拒按,病新得,人禀厚,脉实有力,此实也。病中多汗,腹胀时减,复如故,痛而喜按,按之则痛止,病久,禀弱,脉弱无力,此虚也。”

《沈氏尊生书》说:“阳虚阴虚皆属肾。阳虚者,肾中真阳虚也,真阳即真火也,审是虚火右尺必弱;阴虚者,肾中真阴虚也,真阴即肾水,审是水虚,脉必细数”。

有余治法:阳盛的病,用以泻阳救阴;阴盛的病,用以泻阴助阳;不足治法:阴衰而阳亢的,用滋阴以制阳,阳微而阴盛的,用壮阳以化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