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反应1反应原理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H?O)。酸+碱→盐+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2NaOH+CO?=Na?CO?+H?O.所以不管进行到何种程度,只要酸碱发生了反应就叫中和反应。判断是否完全中和是以酸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作为标准的。 溶于水后在水中被电离成自由移动的阴离子和阳离子。 例如HCl被电离成氢离子【H+】和氯离子【Cl-】,而NaOH被电离成钠离子【Na+】和氢氧根离子【OH-】。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极难被电离的水,所以溶液中剩下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溶液中依然处于被电离的状态并不结合。但是生成物是NaCl。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2反应特征在酸碱滴定中的理论值和实际值总有相差,来看看这个: 酸碱滴定中三个重要的点: 当量点:酸的当量数=碱的当量数(二者正好完全反应) 终点:指示剂变色的点. 中和点:酸碱滴定过程中,容易恰成中性的点.即pH=7 注意:(当量点才是恰好完全反应的点) 当量点不一定等于终点. 当量点不一定等于中性. 当量点无法直接观察到,滴定时酸碱的强弱不同,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的酸碱性就不同,需选择适当指示剂使终点等于当量点,以作为判断标准. 指示剂的选择: ①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当量点溶液的pH=7,这时既可选酚酞做指示剂,也可选甲基橙做指示剂.一般不用紫色石蕊试液做指示剂,因其颜色突变不明显. ②强酸与弱碱的中和滴定 当量点溶液显酸性,溶液pH<7,最好选甲基橙、甲基红做指示剂,一般不选酚酞试液做指示剂.因为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 ③弱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当量点溶液显碱性,pH>7,这时最好选酚酞做指示剂,一般不选甲基红和甲基橙做指示剂. 酸碱反应产生热量: 强酸强碱反应,1mol氢离子与1mol氢氧根离子反应,△H=-57.3KJ 3反应公式NaOH+HCl=NaCl+H?O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可以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2NaOH+H?SO?=Na?SO?+2H?O氢氧化钠可以和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NaOH+HNO?=NaNO?+H?O氢氧化钠可以和硝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 Ca(OH)?+2HCl=CaCl?+2H?O氢氧化钙可以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热。 Al(OH)?+3HCl=AlCl?+3H?O氢氧化铝可以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治疗胃酸过多的胃药的主要成分就是氢氧化铝 Ba(OH)?+2HCl=BaCl?+2H?O氢氧化钡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 Fe(OH)?+3HCl=FeCl?+3H?O氢氧化铁(Fe(OH)?)不溶于水,但是也能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三氯化铁和水。 KOH+HI=KI+H?O氢氧化钾和氢碘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碘化钾和水。 Cu(OH)?+H?SO?=CuSO?+2H?O氢氧化铜和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由此可见,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但是,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 2Co(OH)?+6HCl=2CoCl?+Cl?↑+6H?O氢氧化钴(III)和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化钴(II)、氯气和水,反应放热,溶液转为粉红色。 2Ni(OH)?+6HCl=2NiCl?+Cl?↑+6H?O氢氧化镍(III)和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化镍(II)、氯气和水,反应放热,溶液转为碧绿色。 由于三价的钴、镍有氧化性,能把盐酸氧化,生成氯气,所以这类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同理,氢氧化亚铁和硝酸的反应也不属于中和反应。 4检测反应5实际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