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的满分片我不想再看到

 昵称22998329 2016-02-03

昨晚Sir又看到一条新闻。




因南下广东部分列车出现不同程度晚点,导致广州火车站和火车东站多趟始发列车循环晚点,致使有近10万旅客聚集在火车站广场周边。



关键时候,总会出这种幺蛾子。


相信现在不少毒友已经在返乡途中——


一路顺风。


而Sir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片——正好关于春运。


相信大家都听过2008那场雪灾。


大多数人,都从央视,播音腔,见证过这样的画面。




但,你有没有想过再近一点——


不是从高往低地俯视,而是融入人流,感受。


如果愿意,不妨搭上这列——


《归途列车》




《归途列车》是2009年上映的中加合拍片。


范立欣导演。


片子拿过的奖,包括但不限于——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长篇奖

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纪录片评审团大奖提名

亚太屏幕奖最佳纪录故事片奖

吉尼奖最佳纪录片奖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纪录片/非小说电影奖



烂番茄,52个媒体评分,获100%好评。


2010年金番茄奖“有限发行影片”和“最佳外语片”中,排名第一。




《纽约时报》将它评为2010年圣丹斯电影节中最杰出作品之一


镜头语言精美,描绘了一幅宏大,且具有超强冲击力的图景。




已故影评人罗杰·艾伯特打出四星。


这部出色的纪录片,展现了中国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冲突,这种社会冲突让人痛苦,却不可避免。




顾名思义,这是一部关于“春运”的纪录片。


但导演并没有以宏大抒写宏大。


而选择以点带面——围绕一个四川农民工的家庭从07年到09年的春运故事,带我们走近这个国家每年最浩荡的迁徙。



其中就包括2008年,广州火车站那场总滞留人数超过50万人的春运。


雪灾导致湖南段线路停电,火车无法运行。


片中跟随主人公,进入人潮。


于是,我们看到旅客们无所适从地呆在原地,等待不知道何时会来的通知。



远处亮起的“振兴中华”字牌格外讽刺


有的已经在广场上吃住一个星期。




一开闸,所有背着大包小包的人,不顾一切往前冲。


一个背着硕大行李的女人,哭着被民警带出人群。



坐下没一秒,又重新投向人潮。



有人摔倒,“不要挤啊,受不了了”。




一个晕倒的女孩被警察抬到空地。




她嘴里一直喊——


帮忙救我妹妹。




找到妹妹,两人抱在一起哭。



这样的“委屈”,让人难过。


有一线希望,我都要进去



难过背后,是愤怒。


尤其在导演说出“实情”——


把火车站的人群用铁栏杆圈起来,2千人左右圈在一起,每隔几个小时便打开闸门让他们进入下一个圈子。


他们以为他们距离上车又近了一步,但其实他们只是在围着火车站转圈。


这是火车站能够想出的最好的办法,否则绝望中的人会暴动。


愤怒中,又夹杂着错愕、心酸,甚至——


耻辱。


但《归途列车》想记录的,又不仅是春运。


片中主人公,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妇。


他们从四川到2100公里外的广州,目的很简单——赚钱。


为了赚到钱,夫妇俩在女儿张琴一岁大的时候,就把她留给奶奶。



16年,他们回家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年。


赚来的钱,供孩子读书,希望孩子有出息。


现在,他们回家能送得起孩子一台手机。




但也付出了“意外”的代价。


女儿琴琴因为从小父母不在身边,对“父母”几乎没概念。


在她看来,父母只会唠叨,用心读书,用心读书。


当他们诉说自己打工不易时,女儿脸上,不以为然。




她曾在爷爷的坟前说——


我不想见到我爸妈。




站在父母角度,她叛逆,不懂事。


但若以子女立场,事情又是另一种说法。


一方面,父母说,之所以离开她,是为了赚钱供她读书;


另一方面,父母说,赚钱不易,多读书,才能多赚钱。


说到底,还是钱



在跟拍的这三年里,我们看着琴琴跟父母关系一步一步疏远。


从16岁到18岁。


第一年父母回家,她还会出来迎接,虽然见面有些尴尬。




第二年,琴琴主动辍学,也来广州打工——


在她看来,大城市是“自由、理想”的象征。


在那里,她可以烫头发、跟朋友逛街、买新衣服。




因为第二年春节的一场冲突。


第三年,琴琴又离开广州,去了深圳夜店打工。




后来采访中,母亲陈素琴说,女儿已经不再叫她“妈妈”,也几乎不跟他们同时回家。


最后,夫妇俩为了不让儿子重蹈姐姐覆辙。


陈素琴决定回到四川,陪儿子读书。



张昌华独自留在广州打工养家


片尾,是张昌华在火车站目送妻子离开。




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念头,源于导演范立欣的采访。


他说自己03年还在CCTV工作时,因为做节目要常去农村,目睹农民的生活艰苦。


每次回到北京,台里的车到机场接我们,当车子开到三环,自己看到霓虹闪烁的城市,心里就会有一种很深的自责。


我们从农村回到这个繁华的城市只需要短短的几个小时,但是这个短时间的转变,农民可能用一辈子都实现不了。




他逐渐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


农民会告诉你,他最大的梦想是去天安门看升旗。对你来说,这不过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情,但是他却把他内心最珍贵的东西分享给了你,你真的把它带走了吗?


没有,你在半路就把它扔掉了,因为你到那里不是拿他的这个东西,你不过是去做几分钟新闻而已。


这让他觉得,是时候记录下农民工这个群体。


他们充当着推动国家发展的最廉价劳动力。


野心不大,要求不高。




却连最基本的保障都得不到。



不难看出,导演过于急切的表达,是《归途列车》最致命的地方。


纪录片应该忠实生活,不带一丝“偏见”。


而《归途列车》显然没有从头到尾保持中立。


片中一幕——


一位被阻挡在外面的乘客,情绪激动,想进去找孩子。


民警告诉他,不要翻栏杆,不要激动。


他说:


你真是没有体会啊,如果是你的话你怎么办?都是人来的。

今天你在这里做事,明天,你会跟我一样的。

你照样走进社会,你照样要做事。




此时,镜头拉近。


民警扭过头。




我们看到,“执法队伍”的尴尬被放大。


某种程度上,这甚至不是纪录片,是剧情片了。


张昌华与女儿最激烈的那场冲突。


琴琴自称“老子”,激怒了父亲。


争吵持续一分多钟。


最后演变成动手。



镜头下,琴琴被打趴在地。


爬起来,她朝镜头吼——


你们不是想看真实的我吗?这就是真实的我!




范立欣后来也在接受《文艺生活周刊》采访时承认——


我第一反应是要进去把他们分开,这是一个道德和职责的选择,15秒后我就进去了,不能让他们打起来,毕竟大家像一家人一样。我的拉架也被拍了,但是剪掉了。


这种的主观介入,无疑让《归途列车》的纪录价值失色。


但——


反过来。


导演赤诚的代入感,恰恰又是这出影像最强大的力量。


春运背后,是农民工,留守儿童,户籍等诸多盘根交错的制度顽疾。


纵然有摆拍嫌疑——起码也把问题推向台面。


除了我们,《归途列车》在海外影响颇深。


一位美国观众告诉我,他看了片子以后不再觉得是中国工人抢走了他的工作,他说:我和片中的这位父亲一样,是为了家庭和孩子——范立欣。


来自IMDb的网友——


有力量的片子能改变人的思维认知,《归途列车》是其中之一。它讲述了一个清晰、真实的外来务工人员故事,提醒着我们,能够接受良好教育,是世界上最奢侈的事。惜福。


这部纪录片无好人恶人,它是一个宏大社会变化的缩影,片末呈现出无法预测的结局。


它让我感受到了10岁时,看1948年《偷自行车的人》的体验。《归途列车》带给了我相同的震撼。


至少,看到越来越多人被动摇,影响。


从这方面说,也许关于“艺术标准”的争论,该放在生活之后?


关于这个问题,Sir暂时没有答案。


Sir只确信——


这样的满分片,如果可以,不想再看到。



最后,感兴趣的,爱奇艺上就有在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