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江川的“老年俗”

 七里山人 2016-02-03
说说江川的“老年俗”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6-02-03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网   点击:36 ]

“二月二拉花车”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在江川只有江城有这样的活动。
“二月二拉花车”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在江川只有江城有这样的活动。

过年是个广义的节日概念,江川的年俗虽然与很多地方大致相同,但也有许多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民间风俗。有些因时代或生活习惯的改变渐渐被人们所淡化,而有的则因本身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人喜爱,从而跨过数百年沧桑,延续至今。

被淡化的“老年俗”

备年货、烀酸汤、贴春联、捂白酒、做鲊馍等这些都是江川人过年的习俗。在这些繁多的习俗中,“老年俗”单凭一个“老”字就能勾起人们的兴趣。下面就来说说那些被淡化的“老年俗”。

送灶君,是当地春节期间的一种年俗。传说,腊月二十四这天是灶君老爷上天之日,此时一到,家家户户都在这天晚上把锅灶擦洗干净,并用一小碗盛满五谷和切细了的稻草秸秆,然后用香盏点上油灯恭送灶君上天。据说,此举为了不让灶君把家丑启禀玉帝以遭惩处,在江川的乡村中,人们大多用大麦芽制作的白糖作贡品,欲把灶君的嘴给封起来,让他有口难言。但如今,这样的年俗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渐渐被淡忘。白糖销售者赵有为这样告诉记者:“人们的生活习惯都在发生改变,喜欢化繁为简,尽量简化一些他们觉得不必要的事情。久而久之,‘送灶君’这样的年俗渐渐被人们所忘记。如今,买白糖作贡品送灶君的人越来越少了,而进行这种年俗的大多集中于附近的村子。”

和送灶君一样,打醋炭的年俗虽沿袭数百年之久,但现今人们对它却感觉陌生而熟悉。78岁的张天福这样回味着:“吃完年饭后,家里人便开始忙着找铁链,旧时我们管它叫‘千斤’,并用瓦片或烂甑篱、烂筲箕端着已经在锅洞中烧过的石头、破铜烂铁、鸡毛等,手拿柳枝条,然后再烧三炷香,舀一碗水饭,并从上往下,从内到外,一边抽打,一边念词,很有意思。醋炭打完后,铁链就横放在门槛内,待家人睡去后,用甘蔗顶住大门,然后在大门外两侧分别贴上把门将军和封门纸。这些事做完后,还得将打醋炭的所有物品送出离家数百米的沟边、路旁,连同纸钱等一起烧掉,之后放鞭炮回家。打醋炭寄寓了人们远凶恶而求吉利,盼家昌而行好运的愿望和祈盼。这几年,我很少见人们会这样做,或许是人们觉得现在生活好了没有这个必要了。”

据了解,打醋炭这种年俗,虽少有人延续,但仍然可在村落中寻获,只不过它已是难得一见了。

延续百年的庙会

距离江川10多公里的江城是旧时江川的老县城。当地有一种年俗,人们管它叫“二月二拉花车”。据了解,“二月二拉花车”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在江川只有江城有这样的活动。

当地人杨树森告诉记者:“‘二月二拉花车’是当地的一个老年俗。祈求的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据记载,过去在“康乾盛世”时期,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想办法满足自己的文娱需要。起初,在二月二老君诞辰日只有部分五十多岁的善男信女聚集在老君阁内吃斋应会。后来,江城和左卫来了两位离职回乡的官员,由他们二人牵头发起组织二月二迎神庙会,并请工匠制作花车,定每年二月初二至初八为会期。由江城士庶列队举香案到左卫老君阁迎老君进城住五天,二月初八左卫士庶列队举香案来江城迎接,江城列队恭送。

后来,该活动逐步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在清朝末年,江川县知事杨尚懿对二月二庙会倍感兴趣,由县公署明文各乡,凡上百户村落在二月二庙会期要出一台花灯或戏剧、杂耍等。二月二的江城街道清洁,每隔一段就有一座用柏枝扎成的牌坊。上面点缀着数十朵彩色纸花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匾额,家家门口都插上红色大香。有的人家屋檐下还张灯结彩,呈现一派节日气氛。庙会期间,江城和江城附近的村子,不分贫富都有自己的亲戚、朋友来做客。每一家主人都事先做好准备,不会感到突然,家家都是真心实意地款待,不论是吃了一顿晚饭就告辞或是住上几天,宾主都会感到非常高兴。

杨树森说:“‘二月二拉花车’的庙会活动基本每年都要举行,延续到现在,已经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了。”(记者  顾世丹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