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能因为一个人说话好听就重用他

 原北王 2016-02-04

在《汉书》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张释之和汉文帝一起出行,文帝登上了虎圈,就是饲养虎的地方,向上林苑的主管询问关于禽兽簿上的各种事情。他问了十多个问题,上林尉却左顾右盼,一个都回答不上来。而在旁边有一个官职很低的啬夫,就代替上林尉来回答这些问题。皇上所问的有关禽兽簿上的问题他都非常熟悉,而且为了让皇上看到他的才能,他是有问必答、滔滔不绝,给人的感觉是他对这个禽兽簿很熟悉,而且口才很好。文帝看了,果然很欢喜。

此刻,文帝也忘记了孔老夫子的教诲:“巧言令色,鲜矣仁”,文帝就说:“当官吏的人不就应该这样吗?”因此,他下诏拜这个啬夫为上林令。上林令是管理上林苑的最高长官,比上林尉的官职还要高。张释之看到后,就赶忙上前劝谏。他就问文帝:“您觉得绛侯周勃是什么样的人呢?”周勃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西汉的功臣,他因为被封在绛县,所以称为绛侯。文帝说:“他当然是长者了。”张释之又问他:“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张相如也是因为有战功才被封侯,他在西汉一百四十三位功臣中列居一百一十八位。文帝回答说:“他当然也是长者。”

张释之就说:“绛侯、东阳侯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但这两个人在上书言事的时候,口里竟说不出话。您现在越级提拔这个啬夫,那不是想让大家都仿效此人喋喋不休的口辩之才吗?秦国任用了只会舞文弄墨的刀笔之吏,这些人争相以亟疾苛察相比试,做事很急迫,督察又非常的严苛,认为这才是负责尽职。结果是徒有官文的形式,却并没有实际的德行,没有恻隐之心。秦始皇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所以逐渐地衰败。到了秦二世时,天下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这个啬夫能言善辩,就越级提拔他,我恐怕天下会随风响应,争相去追求能言善辩,而不求实德。况且下级顺从上级,他们的速度就如响之应声、影之随行一样的迅速。因此,皇帝的一个政策、一个举动,都不能够不审慎、明察。”文帝听后,也受到警醒,称他说得好,就废弃了要把这个人封为上林令的诏书,也不再封他为上林令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人评判一个人才,并不是看他说得多么漂亮。

《傅子》上说:“上好德则下修行,上好言则下饰辩”。如果君主喜欢德行,那么属下都会纷纷地去修养自己的品行。如果上面的人喜欢言谈,下边的人都会争相地修饰自己的言辞、能言善辩,向这个方向发展。“修行则仁义兴焉,饰辩则大伪起焉”。人人都重视修养品行,天下的仁义之风就兴起来。人人都去学能言善辩,虚伪的风气就会兴起。这是必然的征兆。

“德者难成而难见者也,言者易撰而易悦者也”。德行的成就是很难的,也很难被发现、被看见,而言语是很容易被撰写的,也很容易取悦人。“先王知言之易,而悦之者众,故不尚焉”。古圣先王都知道言语很容易,而且爱听好话的人很多,所以并不崇尚言谈。

“不尊贤尚德、举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悦取人,则天下之弃德饰辩以要其上者不尠矣”。如果不尊崇贤能之人、重视道德,即通过引导人们向善来教化百姓,却只以句好话来取悦人,那么天下背弃道德,追求言辞修饰、能言善辩,来要求他们的君主给他们封赏的人就不会少。“德难为而言易饰也”,德行很难修养,很难成就,但言语却很容易修饰。把口才锻炼得很好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难,当然这是相对于德行的修养而言。这就告诉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言语很好,看他说得很好听,就对他委以重任。

(摘自《群书治要十讲》)

刘余莉教授微信公众号:liuyuli1973
微博:@刘余莉
http://weibo.com/liuyuli1973
土豆视频播客:弘扬治要
http://www.tudou.com/home/_1024304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