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6年春运大幕的拉开,买票回家又成了众多游子的心头大事。一张小小的车票承载着无数儿女返乡团聚的期盼与希望,承载着无数父母对“远方人”的思念与牵挂,承载着一路驰骋中意外收获的“美丽”。中国人对于这样一张看似普通的车票总有一番说不完道不尽的酸甜苦辣。 几十年间,中国铁路列车已经实现了从慢悠悠的绿皮车时代到风驰电掣的高铁时代的剧变。那么,手中的这张车票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下面,就来看看中国铁路软纸车票的发展历程。 4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火车票以“硬纸板火车票”为主。纸板票宽25mm,长57mm,体积小,乘客保存和携带都较为不方便。售票员售票时要先从票库中抽出非常薄的票,然后要使用机械砸票机给车票上面标注日期,这一工作较为费时费力。直至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车站仍以发售“纸板票”为主,却已实现电子售票,票面日期和编号均由电动砸票机完成。甚至直到2013年停运前,河南中部的窄轨地方铁路——禹郸铁路都仍在发售“硬纸板车票”,当然这是中国最后的纸板票。
1996年初,铁道部联合铁路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开始在上海、北京、广州、西安等铁路局试点计算机软纸标准车票。试点期间,各个路局有着不同的样式的车票。票面的底纹也和现在的火车票有所区别,多数沿用了老式“硬纸板”车票的纹路,即“中国铁路路徽”加五角星。
1996年末,铁道部和铁科院确立了中国铁路计算机软纸客票统一样式标准,采用“中国铁路 CR”字样的底纹,正式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软纸车票。
蓝纸车票 此后,软纸铁路客票在板式上又进行了多次变动。2000年第三次铁路的提速,铁道部对列车车次、列车种类进行了重新分类。同时车票的板式也较上一代发生了改变。 “三提”时期的车票 几年后,铁道部再次对车票板式进行调整。将列车车次调整至出发站与到达站之间。原“全价”字样改为人民币符号“¥”。
随着中国逐步迈入“动车时代”,2007年初,铁道部对客运自动售检票磁票专用纸进行了公开采购招标,并于2007年7月1日在南京—上海—杭州线上首先使用。票面长宽为86.4×54mm,四角为弧型,背景图案为一列动车组列车从右向左快速行驶的画面。
2009年12月10日起,火车票在全国范围内再次升级改版。车票下方的一维码变成了二维码防伪图案,同时取消了票面上的列车等级信息。
上海世博会纪念版浅蓝色底纹计算机磁介质车票 2011年6月1日,铁路开始实行火车票实名制,并于次年元旦在全国推行。火车票票面上有了乘客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开启了实名制时代。
2011年6月中旬,铁路部门又对票面信息进行修改,打印的身份证号中有4位数进行遮挡。
2014年初,有媒体报道,虚假姓名、真实身份证号码可以买到火车票。当年1月13日,铁路部门对车票印刷信息作出修改,虚假姓名将不再出现在纸质车票上。
2015年8月1日起。铁路总公司正式开始使用新版火车票。新车票在始发站和到达站的站名后均标注上了“站”字。原来位于票面右上角的售票车站信息被调整至车票最下方21位售票码的右边,原来位于票面二维码左边的候车检票位置信息则调整到了票面右上角。乘车人身份证号和姓名并排标注。车票正面将标注“买票请到12306,发货请到95306”字样。并且在后期将引进“车票广告”。同时,中国铁路进一步强化了实名制,连一些短途管内小票的车票也需实名购买了。
至此,随着中国铁路的发展,车票也一步步的演变成了今天大家手中看到的样子。在茫茫的车票演变历程中,也出现过一些特例乃至“奇葩”的车票呢。
广铁集团在广深铁路专用的磁卡车票,通过光线的照射,可以清楚的看到车票内的芯片
从这一张张车票就能看出来,我国的铁路正在蓬勃的发展!希望通过这些见证历史的车票,让大家了解铁路的更多历史。 资料来自:铁影随行 值班小编:蒙奇奇 投稿邮箱:bjjtwwx@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