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琴棋书画】金庸小说中的围棋文化

 青梅煮茶 2016-02-06

围棋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 它既是一门艺术, 又是一项游戏和运动, 不仅可以愉悦人们的身心, 而且围棋之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围棋文化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金庸小说对围棋文化甚为推崇, 在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 围棋文化始终贯穿其中。

围棋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 作为一门艺术、一项游戏和运动备受人们的喜爱,众多作家也将其引入作品中,去丰富作品的内涵,彰显中国的传统文化。金庸创作的众多武侠小说,在刀光剑影或爱恨情仇中揉入了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而围棋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中都有所体现。这些贯穿金庸创作史的代表作呈现出丰富的围棋文化形式,包括名谱、棋家、棋事、棋理。

>>>>

围棋文化的横向分析

功夫围棋


围棋在金庸小说中呈现出两种形式:兵器和武打。围棋作为兵器在小说中出现并不奇怪,棋子因其形态特点可以直接作为暗器使用,而棋盘面积较大,用特殊材料制作就可以当成兵器。如小说中常见的棋盘武器具有磁性,由玄铁、磁铁等物质熔铸而成,具有高硬度、高韧度、高密度等特点。用棋盘作为兵器可劈可砸,可推可挡,可守可攻,再加上棋盘的磁性可以吸附对方的兵器、暗器,真可谓攻守兼备。从这个角度看金庸小说围棋文化的出现,不仅仅表现出他个人对围棋的喜爱,也将我国源远流长的围棋文化进行了推广,让更多的人见识到了它的非凡之处。金庸小说中围棋文化在武打时主要以“武斗”和“文斗”的形式展开,如风波恶和范百龄的对打,令狐冲和黑白子的比武等;而“文斗”则是通过围棋的对弈来进行智力、武功的较量。在金庸小说的“围棋大战”中,最跌宕起伏者首推《天龙八部》中黄眉僧和段延庆的较量,他们用内力刻画棋盘,从容对弈,不仅仅是武功内力上的较量,更是棋艺的较量。黄眉僧的武功内力尚好,但棋艺就要输于段延庆,若不是最后段誉的及时出现,吸走段延庆的内力,使得他走错一步,估计黄眉僧就要以惨败收场了。此段的精彩之处就在于金庸采用“武戏文打”的方式将围棋文化凸现出来,最后又用“文戏武打”的方式结束了围棋对弈之争,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得围棋文化的传统元素和武打场面融合无迹,相得益彰。这种既斗智又斗力的场面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惊心动魄。


《天龙八部》中内力刻画棋盘


棋如人生 人生如棋


小说中围棋文化不仅仅表现在武学上, 也在人物身上得到了体现,如《碧血剑》中的木桑道长,因为他对围棋的痴迷而自改绰号,虽然有些名不副实,但更加突出了木桑对围棋的热爱。还有《笑傲江湖》中的黑白子,干脆直接用黑白两种棋子来命名。诸如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都是深陷于博大精深的围棋文化之中。黑白子、范百龄嗜棋成痴,虚竹因棋转变人生轨道,陈家洛以棋为趣等,他们之中不乏将围棋作为人生的艺术追求者。

在金庸小说的构造中,金庸也将“棋如人生”的哲理渗透到小说中去。众多的围棋人物各具鲜明的特点,如《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是把围棋当作业余爱好的政治家,《天龙八部》中的范百龄是把围棋当成人生追求的艺术家等,从他们人生的经历投射出围棋的哲理。

在传统文化的长廊中,围棋与琴书画三门艺术并列,被视为“四艺”,喜爱之人大都是高雅之士。他们不愿与世俗比肩,但一旦卷入政治斗争,几乎是必败无疑。因为这些高雅之士多数看重君子之道,不善于玩弄手段,而中国政治斗争则处处充满了阴谋与手段,为了最终的胜利不惜背弃道德仁义,这是高雅之士最为痛恨,至于不屑与之为伍。如《天龙八部》中段延庆和黄眉僧的对弈,对弈中段延庆占尽先机,却由于段誉的搅局而失败,段延庆败得不公平,但他有君子之风,不予计较。还有陈家洛,虽然牺牲爱情换来了政治合约,但最后还是败于老练的乾隆之手,因为他看重的是仁义道德。同样还有黑白子,他对围棋的热爱程度堪称之最,因为政治抱负加入日月教,又因志不得伸而退隐江湖,把围棋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却又贪图吸星大法的秘笈,最终惨死,这里是将政治和围棋艺术进行了无声的对决——因政治的不择手段,围棋艺术的追求终成泡影。《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固然精通棋艺和其他艺术, 但他眼中心中只有复国大业,从来没有体会到围棋的乐趣。

这些热爱围棋的侠客雅士虽然精通棋法,但终究没有参透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天龙八部》中“珍珑棋局”大赛就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其中的神韵。参与破局之人甚多,有少林寺的出家人,有心怀鬼胎的星宿老仙,有矢志复国的慕容复,有政治人物段延庆,有热衷武学的鸠摩智,有迷恋爱情的段誉等,各种各样的人物都有出现,但他们没有一人能勘破棋局。虽然虚竹破局在于无意和绝佳的运气,但是最主要的是他一心向善,不热衷于功名利禄。小说这一安排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正如文中所说,“该棋局变幻莫测,因人而施,爱财者因贪失误,易怒者由愤坏事。段誉之败在于爱心太重,不肯弃子;慕容复之败在于执著权势,勇于弃子;段延庆入魔在于他看不破人生苦难……”这恰恰应验了“棋如人生,人生如棋”之说。段誉、慕容复、鸠摩智、段延庆等人在棋中的表现,符合他们的人生追求和经历,虚竹的胜出则蕴含哲理。金庸借玄难之口道出了人生真谛:“这局棋本来纠缠于得失胜败之中,以致无法破解。虚竹这一招不着意于生死,更不着意于胜败,反而勘破了生死,得到解脱……”发人深省。



“珍珑棋局”

>>>>

围棋文化的纵向分析

在金庸创作武侠小说的整个过程中,围棋文化贯穿始终。总体来看,作品中的围棋文化呈现出“器”“弈”“理”“文”四种演变形态。


围棋文化“器”的形态


我们将它称为“器”的形态,是因为作品中的某些人物将围棋盘或棋子当成自己的兵器,具体如《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碧血剑》中的木桑道长、《天龙八部》中的范百龄和《笑傲江湖》中的黑白子等。而棋子或者棋盘并非常规的兵器,这些武林人物为什么会选择它们呢?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围棋的喜爱甚至痴迷。在他们的眼中,围棋不再是单一的器物象征,而是既可以用来战斗,又可以在闲暇之余进行娱乐, 可谓一物两用。从这个角度看围棋文化“器”的形态,就是将兵器和围棋文化进行了融合。


围棋文化“弈”的形态


小说中围棋文化“弈”的形态,就是通过对弈形式来表现小说人物武功、智力方面的较量, 与常规的武斗相比,显得更加文雅。这样的战斗不妨称之为“文斗”。“文斗”不仅可以显示出小说人物武功的深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对围棋的喜爱程度和智力的高下,如《倚天屠龙记》中觉远与何足道的比试,何足道在石板上刻画棋盘,觉远则是用内力将棋盘抹去,棋局未开,但高下已分。


围棋文化“理”的形态


围棋文化“理”的形态就是将围棋文化中所蕴含的棋理和人生的哲理有机融合在一起。《天龙八部》就体现了这一点,小说中,在进行“珍珑棋局”破解时,虚竹为挽救陷入魔障的段延庆,情急之下落子,送死了自己一大片棋,也正是因为这样,破局之路峰回路转,渐入佳境,虚竹在段延庆秘语传音的帮助下获得了成功。金庸对小说情节作这样的安排,于无声无息中让人眼前一亮,顿悟人生哲理。这个棋局本身就纠缠于得失成败,常人难以看破名利得失, 以致无法破解,而虚竹只在救人而不在乎胜败,反而得了解脱。


围棋文化“文”的形态


这里“文”的形态指的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中,围棋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在小说《笑傲江湖》中,令狐冲、向问天去梅庄解救任我行一节, 梅庄四友武功高强,但四人对琴棋书画痴迷,向问天就是利用这一点对他们利诱。对围棋痴迷的黑白子,在听向问天说起平生所见名局之后就不能自拔,当听到刘仲甫在骊山遇仙对弈的《呕血谱》之后更是欣喜若狂,失去原有的清醒,落入向问天设的局中,最后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金庸小说到了后期,前面的“器”“弈”形态已经很少,但是并不与后期的“理”“文”相违背。在中期作品《天龙八部》中,虽说文中出现的围棋文化以哲理为主,但也有“器”形态和“弈”形态的出现,如函谷八友的范百龄痴迷围棋,用棋盘作为兵器,还有黄眉僧与段延庆的较量,两者用内力比拼,在大青石板上画盘下棋,这两处都展现了“器”与“弈”的围棋文化。

围棋文化在金庸的笔下做了一系列的转换变迁,由单一形式转为综合形式,是由实到虚,更是由器物上升到文化的过程。从围棋文化的变迁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金庸构思之巧妙,行文之多变,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金庸在小说创作中笔力和境界的提升。


结语


中国的围棋文化源远流长,围棋作为一门艺术和游戏活动,不仅仅可以愉悦人们的身心健康,其中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金庸小说中的围棋描写只是围棋文化的冰山一角, 我们需要加大对中国传统元素围棋文化的研究,推动中国围棋文化的传播和发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