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讲座 | “二王”名帖摭谈【9】

 浑圆流韵 2016-02-07


“二王”名帖摭谈

 □许传良

  九、素心若雪况晴时——《快雪时晴帖》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君倩。”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驰书一札,纸墨相润,偶然欲书,正入孙过庭所云“乖合”之境。起笔四字,草情入纸,跳荡而出,乘势写来,展现出了一种别样的风采。

与羲之其他法帖相比,或许与此下心境相关,虽没有“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诗情喷涌,但字里行间,素心若雪况晴时,故亦有意气风发。就此帖而言,更见不激不厉,或有险绝之后的平正,一种典雅冲和、中庸之美溢于字里行间。

  然而,会心处不必在远,正是这种看似平淡之处更需细品此种会心。诸如法帖中较少的字字组合,上下字之轴心的微微摆动,用墨轻重凸显出的虚实相生,字字之间笔断意连等等,故不可简单以平淡二字视之。

  如果说此法帖似乎少有“龙跳天门”之动,亦难觅山阴道上的飒然风姿,那么更应该平中见奇,挖掘静中之动、正中之侧、断中之连。就动势而言,以“点”为甚,或实连,或虚接,或近或远,或放或收,正是神韵体现处。不能因为此摹本粗简,而不探求笔势往来。在看似以圆笔为主的笔调中,一拓直下仍是起处的主要笔法,此在“快雪时晴佳想”六字之中模糊难辨,不可不察。虽不能“透过刀锋看笔锋”,至少也应透过摹本窥笔锋,何况习书者又多从印刷版本中学而临之,而起笔收笔也正是帖与碑的重要区别特征之所在,因为帖之神之韵几乎都浓缩在了起收与顿挫之间。

  换一个角度来想,一代“书圣”,不管其前后期的书风有何不同,但就其成熟阶段的妍美书风而言,诸帖之间韵致相近,而此帖只是更彰显含蓄蕴藉而已。这也正好比人的气质秉性,字如其人,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需要提及的是,一帧法帖计白当黑,不管有无落款与印章,纸张之内,笔墨纸外的空间绝不能忽视。设若仅仅留有四行墨迹,裁去余白,则张力太足,且气息外散。观书当观韵,空白若不见,则纯正典雅之气已或荡然无存矣。

  再次晤对古人,字字珠玑,悉数萦怀,斑驳之间,时或遗留双钩痕迹,时见“君倩”佳人,不问出处,也勿需深究。但“二王”法帖在魏晋玄学背景下,虽总可以魏晋风度概括之,但大王小王终是有别,就羲之诸札,每帖也是有独特的神韵。这也正是书圣的高度所在,不同的心境下,面对不同的至交亲朋,幻化出了万种风情。自兹以降,历代书家鲜有人能及此境界。而今,当下书坛怀“一招鲜”绝技者却大有人在,奈何如之。在乾隆皇帝“天下无双,古今鲜对”的评价之后,应该怎样为我取法,确实值得深思。经典并非处处合于今人,尤其书者资质秉性有别,故最终应以化合或融合为主,而不是拼凑聚合,是采得百花成蜜后的个性风采,是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熔古铸今。(9)  


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